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4 03:01:38瀏覽2090|回應0|推薦0 | |
基督教信仰中建立的任何小組或社群,都是為了建立在主內的肢體關系。所謂「肢體」是身體各部分組合成一個「全身」。但常見的問題就在於每一個部分肢體,並不覺得他只是「一部份」,而覺得自己就是「全身」,配合起來自然就會出現一些紛爭。 這也是為何主耶穌離世前,最憂心的不是門徒知識水平不一,事工大圖畫尚未了解,或者服事的心志怕會不夠堅定。他深深擔心的其實是門徒們會因種種因素而不合一。因為在神的事工裡,即使樣樣條件皆具備,若無合一的心志來一起同工落實,就一切皆惘然。 這可能也是為何在主耶穌離世前,會做下面的禱告: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約17:20-22)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主耶穌禱告的對像,不只包括跟隨過祂的門徒,也包括門徒所服事的對像。套到我們的事工裡,就是我們不但要為所帶領的同工禱告,也要為他們所服事的對像禱告。禱告,是在所有分派事工之前。
主耶穌的心意是讓那些他稱為「朋友」的門徒能夠合一。但人不是天生自然就可以處得好,社群也不是物以類聚就容易相處。我曾處過的作家協會,雖都是因著對文學的愛好而結合,但卻出現許多紛爭排比。物以類聚永遠不會更容易。 社群的合一,常常是領袖迫切禱告後才能成就的結果。 這從耶穌帶門徒中特別可以看出。這十二門徒的個性組合很有得瞧,足可讓任何一位領袖恐懼。多馬出名的多疑,彼得衝動,雅各和約翰會為了坐在耶穌旁邊的位置而爭吵,也會對那些反對耶穌信息的城市,想要吩咐大火從天降下一把燒掉(路9:54)。 巴多羅買安靜,馬太是人緣上不太討好的稅吏,另一個西門是奮銳黨,心中只急於推翻羅馬政府、猶大又貪財等等。看得出來每個人的個性和動機都很復雜,定不太好相處。 所以耶穌禱告「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只有門徒像三位一體那樣合一,世人才會相信差我們的是神,也才會相信我們所做的見證。所以在傳福音前,我們先要活出神合一的榮耀。「合一」也是所有福音信息中最能說服人的證據。 反之,撒旦魔鬼若想攻擊基督徒,就是使他們分裂了。而且最好是把一群有恩賜又很優秀的基督徒聚一起,然後讓他們演出分裂,世人便不會被基督徒的生命吸引了。所以,每當我們無法活出合一時,福音便被折損,事工也受虧損了。 這是為何想要和好是一個挑戰,而且是很艱難的挑戰!因為那其實是一場要贏得靈魂的屬靈爭戰。也是我們屬靈爭戰中最有力,最大的武器。但合一不能只在表面上假裝,而心中藏恨,或在逃避衝突下成立。耶穌禱告我們能有真正的和好,是向世人表明基督徒的生命可以靠主改變,在克服種種不可能下而成就合一的可能。 而且保羅教導我們: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 此處的叮嚀是若要成就合一,就需要常常在和平中彼此聯絡,且竭力保守那顆合一的心。 但是此處「竭力合一」在面對社群中的人事問題時,是要用憐憫安慰、還是勸誡指正才能做到呢? <憐憫安慰 vs. 勸戒指正> 通常社群一開始建立時,會彼此以禮相待,相安無事。但隨著時日漸漸地,卻會開始產生摩擦。不同個性、想法,或做事方法,以及對社群不同的期望,對真理的不同解釋,甚至不同教派等,都會產生紛爭。這和我們墮落後的殘缺不全有關。 若無法協調便會引起紛爭。事實上已非會不會發生爭端的問題了,而是一定會有爭議,重點是要如何處理。 通常碰到爭端我們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出於恩典,一昧地用憐憫、諒解和安慰來勸慰。另一種則是不怕衝突,直話直說,來幫助兩方有所成長。幸或不幸地,兩種反應都有聖經的根據: 「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2:4) 這裡強調恩慈可以帶領一個人悔改。 「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 此處則要求我們要責備,警戒和勸勉,否則我們無法把人帶回真理。所以必要時,也可和人面對面對質。 在信仰裡,真正健康的衝突應是兩者並重:用憐憫來裹傷,也用勸戒來對付罪。這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功課。但在我們學習怎樣處理之前,且先看一下有哪些因素會造成社群爭端或衝突。 1, 社群生態發展 當我們用「肢體”來形容社群關系時,就像一個有機體有生命,因此成長上也會經歷不同的階段。首先,每個社群初期都會經歷一段蜜月期,大家都很親切,很少出現問題,每個人都很像「好人」。 但過了一陣子後,大家皆有所放松,真相便開始浮現,老我也冒出來,便進入了摩擦期。此時光靠親切已不夠經營一個長期的關系。因為面對大家的不同處,彼此間的牽系便不能靠天生自然來強撐,而是要靠經營關系去贏取。 此時,可能你會發現為什麼某某人每次討論都話最多?為什麼某某人該輪職卻沒有盡心,且老是用忙來混過?或某某人又老是說話傷人? 甚至不見得是在社群裡的表現讓人看不過去。有時了解多了,會對某些人持家、對待配偶、教養小孩的方式,或用錢,處理問題的態度等等,都開始有意見。這是關系障礙開始產生的時候。 社群衝突因而隨著社群成長會產生,就像孩子進入terrible two,然後小學,再叛逆的青春期、到大人。每一個階段都有那一階段的挑戰,所以要有願意處理衝突的心理准備。 但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任何關系若由純友善進入問責勸戒,都會產生衝突感。當我們面對面指出一些事時,已是脫離關系中的安全區域(comfort zone)了,參與的每一個人都需要調整,才能重新再進入新層面的親密。
了解一下社群生態階段,可以安撫大家這是正常、可預期的發展,可以減少社群組員的焦慮,或覺得關系一年不如一年。 2, 關係中的問題人物 有時候在社群中產生衝突,是因為有種人在人際關系上有點無知無覺。說話衝,太多牢騷,身邊死傷一片而不自知。面對這樣的人,先要思考用哪一種方式去處理比較好,是用憐憫安慰?還是勸戒指正? 很可能是用勸戒指正。那麼最好私下指出他的什麼行為會對整個社群氣氛帶來哪方面的影響。社群其實面對這樣的人是最好的幫助成長環境,可以在一接納的環境氛圍中來建立他。 我們也要有個認知,這樣的人並不是壞人,他可能是成長環境中沒有好的示範,或者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不健康的互動模式示範。不管是哪一種,改變是可能的,在一種健康的氣氛中指正,幫助,社群才能健康地發生功用。 3, 人際關係間的緊張 有些人際關係間的緊張,是無意間的衝撞。但也有些可能很嚴重,因為有些衝撞的後面,可能埋藏著驕傲、妒忌、或不知如何和人連結。也有些因人而異的差異,因為文化智商低而產生誤解。也有些人會有一些讓人受不了的生活習慣。此時,是要用憐憫?還是對質呢? 這人際間的緊張,也可發生在同工和組員之間。好的領導方式,一定會推動人進入問責,指出一些艱難的問題。但這定會對組員造成緊張、不安和恐懼,因為他要面對自己的不好習慣,深層的恐懼,甚至罪。
但如果看到而不處理,遲早會出問題。因此應該一聞到煙味就要處理。否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是直接找當事人來處理,並且切記不要在當事人之外形成一股輿論,或一道牆,好像所有人都在討論他的問題,只有當事人不知。那會讓那人覺得眾叛親離。我們一定要成為那人和他人之間的橋梁,往來打點溝通、調解。 有些人不了解發生衝突,要按照聖經教導方式去找當事人解決,而非只找其他人來抱怨。我們必須按照聖經的方式來處理。 1, 回到聖經 這方面服事經驗愈多的人愈要學習,因為有點像善打乒乓球的直覺回拍,碰到問題便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解讀,或智慧來處理。再不行,便去問人,好像覺得聖經沒有用,人的意見比較有用。 也有人是逃避衝突,還以為自己是有憐憫,但問題仍然存在。 上帝在乎我們是否合一,也在乎我們是否用健康的方式來處理衝突。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 當你想到對誰懷怨,或誰對你懷怨時,就要放下禮物──我們的敬拜或服事,先去和好,然後再回來獻祭。 我們都知道敬拜神很重要,但卻有一件事比敬拜更重要,且是唯一能讓我們在敬拜神時離開的。無論你處於哪個位置上服事都得撒手,因為你和弟兄或姊妹有嫌隙,必須先處理好,才能再回來敬拜。 至於誰必須主動解決衝突?經文沒有提是處於錯的一方,或是成熟一方要先去。而是只要有衝突,你意識到,就要主動去解決。 2, 問題要圍堵 當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要注意圍堵問題。就是把衝突控制在牽涉到的人裡面,加上真正可以調解的人。千萬不要擴大問題牽涉到的範圍。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 「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對問題要劃定誰可以牽涉進來的範圍,並圍堵問題的擴散。若不圍堵,問題會愈搞愈大,最後造成整個團體或教會分裂的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這邊其實也包括調解的人自己,做調解的人最忌自己也站邊(且不論心中是怎樣想)。所謂不牽涉進去,是指調解中不要有立場,也不能有個人情緒。 如果有人來對你抱怨,或講一些對那弟兄姊妹的不滿,或說他們之間有衝突時,也要有智慧地把爭論僅維持在衝突的當事人中間,不要幫著煽火,「對對,他怎麼可以這樣?」或被一方抓來做為攻擊對方的武器,說:「你看,你看,某某也這麼說是你不對」。 當情況不清楚時,要抓住分寸,看看自己能調解的是哪一部分,能指正的又是哪一部分。只在自己可以著力之處來調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積怨也牽涉進去,這需要大智慧,若無法抽離,就要引介其他人來處理。求神給我們憐憫。 3, 恩慈和饒恕 有些人很會面對衝突,會急著解決,但所做不見得全然合乎聖經教訓。在過程中他不見得有愛,講話不小心,或不知在衝突中最不要趕盡殺絕,而要心存厚道。解決起來反而成了傷害。在解決衝突中,我們需要學習融入許多的憐憫和恩慈。 有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衝突發生時不要逃離現場,動不動就換社群、換教會、換伴侶。我們在社群裡不只是為了聚在一起,分享笑聲、咖啡和溫暖,很多時候也是為了在一些負面的情況中,學習饒恕和被饒恕。很多人無法在撕破臉後,再回頭縫補關系,尤其中國人。但我們是屬靈的關系,即使一時氣憤撕破臉後,仍然要勇敢地回來面對破碎。要學好神讓我們學習的關系功課。很多的傷害便要靠恩慈和饒恕來醫治。 饒恕,包括去了解行為後面的哭求。有些人在憤怒中說了些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很退縮疏離,也有些人百般不合作,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在某方面被威脅了、被拒絕了,或有其他原因。要了解行為後面的哭求是什麼。 我曾寫過文章,要了解孩子情緒後面的語言是什麼,不要只是管:「不要鬧!”而是了解為什麼鬧,解決行為後面的真正哭求,才能解決行為模式。同樣地,面對來勢洶洶的人,我們也需要辨認憤怒後面的哭求為何,很多時後會因為了解,所以諒解。 饒恕,包括看自己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也許紛爭中,自己才是需要被饒恕的一個也可能。 饒恕,是在主裡守約,接納不同。 饒恕不易,所以我們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要記得,每當我們無法合一時,神的福音便被折損,事工也被虧損。 4, 什麼人合適作勸戒指正和中間仲裁者? 賽 50:4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 這是我服事中幫助我很大的一節經文。我常覺得自己的領導風格不是出於我的強,而是出於我的弱。因為自己軟弱,就特別需要團隊一起來領導。也因為自己的不足,神憐憫的啟示常常幫我解圍。現也把這段經文分享給你們。 勸戒指正或做中間的仲裁人,並非像我們一般人想到的,是請高明人或智者來指教排解。因為基督教信仰和屬世智慧不一樣,不像《菜根譚》或《論語》,或中國人的人情禮數,我們信仰裡所有排解的人都不一定要有高深的學問,但卻一定是個禱告的人,而且是一受教者,在禱告中求受教者的舌頭,而且求神讓他聽得清楚明白,謙虛求證,自己先受教,才會有扶助疲乏人的言語。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做一個禱告的人,一個謙卑受教的人。便不怕自己智慧不夠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禱告我們每位領袖都能在禱告中受教,知道何時要憐憫安慰,何時要勸誡指正。如此,我們才能有文字和語言,可以扶助靈裡疲乏的人。求神憐憫我們的不足。 作者為負責同工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