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3 01:01:17瀏覽699|回應1|推薦6 | |
莫非 2014年是創文的推動讀書年,四月23日則是「世界書香日」。但是,你們可知這個日子是來自莎士比亞的生日?也因此,今年全球都在慶祝一件文學盛事,就是莎士比亞的450週年。 莎士比亞出生在1564年四月(和伽利略同一年)。在世短短52年裡,為英文增加了幾百個字彙,寫出到今天還流傳甚廣,且翻譯成各種語言的38本劇本。他的一生因為社會身分低,也因為「演員」身分在當代行同乞丐,相當卑微,因此留下的真實紀錄有限。很多都是傳說,而且還繼續有不同的版本在出現,像電影《莎翁情史》即為其一。 莎士比亞的生活雖然卑微,但他在文學的成就卻很輝煌!寫《西方正典》的作者哈洛、卜倫,把莎士比亞和但丁兩位譽為西方正典的核心!卜倫說有此殊榮,是因為他們兩位「在認知的敏銳度、語言活力以及開創力上勝過其他所有西方作者。」卜倫且認為莎士比亞的語言才華沒有一個作家可以比擬,但他最具原創性的地方則在於人物的呈現方式。 我有一位詩人朋友即花了一整年時間只讀莎士比亞,且讀完所有的劇本。就為了一一圈出莎翁語言中所有的比喻、暗喻和各種形容手法。莎翁的語言是有許多可以讓人學習的地方,但最讓人羨慕的是他的語言自然天成。雖沒有但丁的學院背景,在當代不屬於精英之流,但也因此不受任何教條與簡約道德觀的束縛,他的語言來去自如,飄逸靈動,寫出的作品恢弘壯闊。 至於人物塑造,莎翁所呈現的人物是讀不完也看不盡,可以成為各類小說劇本的原型跳板。比如說黑澤明的電影《亂》是改編自《李爾王》; 歌舞電影《西城故事》是改編自《羅密歐與茱麗葉》。動畫片《獅子王》則是改編自《哈姆雷特》,還有其他許多知名改編作品。 在人物塑造上,莎翁的創新就是人物性格透過故事的發展會改變(development)。在莎翁之前,所有文學人物的塑造都只會透過故事被揭露(unfold),但莎翁的人物卻會有成長和改變(develop),尤其是人物和自我的關係。在經過情節轉折後人物所產生的變化,據卜倫說是來自「自我竊聞」(self overhearing),就是人物聽到自己內心的獨白,或者和他人的對話後,而默化為一個新的自我。 這也是為何卜倫說莎翁可以穩居正典核心,說這「自我竊聞」正是生命對文學之必然趨向的回應:怎麼和自己對話。他說如果但丁關注的是我們每個人內裡無所改變的終極固性,一個我們在永恆中必得佔有的一定位置,莎翁則在變易心理學(psychology of mutability) 的證驗上秀冠群倫。他在自我竊聞的基礎上,開創出描繪自我改變之道。 「自我竊聞」有點讓人難以理解,其實就是偷聽自己內在聲音,然後加以思量,並就所領悟的的發為行動。這不是很像我們基督徒所熟悉的默想(reflection)?放入作品中,就是人物的自省和自我對話。 莎翁雖能夠創作出如此多豐富面向的主角配角,私人生活卻很平凡。雖然他是一名演員和劇作家,但他一生可以說無波無瀾,十八歲結婚的婚姻一直維持到過世(所以莎翁情史到底只是傳說?) 。莎翁本身也沒有半點特異之處,和托爾斯泰,但丁等鮮明性格成為對比。他的朋友和舊識都看他為平凡的人,開通、親切、友善,機智、直率。創造了數十個主角和數百個生動配角的作者,沒卻有為創造個人形象花費半點精神。是最無所自覺,最沒有逼人氣焰的大作家。 他的實際生活平淡無彩,和他超乎尋常的萬鈞劇力誠然相反。他不受意識形態束縛,沒有神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或政治理論的包袱。對世態領會豐富,思想深刻,自己又不成為生活的主體。他是真正的生活在自己現實的界限裡,沒有抗爭,沒有出軌,沒有自戀或自狂。 他可以想像瘋狂(李爾王),但自己不瘋狂。可以想像忌妒(奧塞羅),自己不興風作浪。可以想像悲劇性格(哈姆雷特),但自己不悲觀。他從來不跳出來成為作品中的人物,世人很難從他的作品裡找到哪一位是莎士比亞代言人。每個人物每句經典名言,都是那個角色個性所說出來的肺腑之言。十分尊重人物創造的規則,就是讓角色自己說話。 放眼中外文壇,有多少作者分不出來「誰才是主角」的例子,或是把自己置入故事裡來生活,成天不知今夕何夕。或者在現實生活中活出驚天動地的故事,現實與小說在某種狀態下混淆不清。許多作家因為多情浪漫而出軌,造成婚姻破裂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是現實生活和小說虛構的界限不分。 但是莎士比亞卻呈現一個不同的作者標竿,生活是生活,作品是作品。在作品中他的內心中外古今可正可邪,但是生活一如正常,波瀾不興。坐在朋友中,完全看不出是個人物。這是我的理想作家模範。 不只如此,如果說但丁是詩人的詩人,那麼莎士比亞則是人民的詩人。 兩人作品都流傳於世,但是觸及和影響的範圍卻以莎翁更寬廣。我個人的屬性也更近莎翁多些。雖然我也很在乎但丁那種關注人內裡是否能在永恆留影,但我更希望我的作品有「親民性」。 我曾和兒子文瀚提過,每位學文學的,家裡都應該有一套莎士比亞全集。其實美國教育裡,高中學生多少都接觸過一點莎士比亞。 有次我把婚戒不小心給掉了,次日又把車鑰匙給丟了。兒子馬上說:「媽,妳知道妳丟的都是生活裡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東西麼?妳是想表達什麼?很像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裡所說的人生七時期的最後一階段:『孩提時代的再現,全然的遺忘,沒有牙齒,沒有眼睛,沒有口味,沒有一切。』」一切歸零。中年的我在高中的兒子眼裡,可能真像是「人生末期」,謝謝你了,莎士比亞! 我推薦每人至少讀一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翻譯有朱生豪和梁實秋兩種版本。我是受人推薦買了朱生豪的簡體字版全集,但為了孩子又買了英文版。家裡藏書有這個,我覺得西方正典就「坐鎮」我家了。 最後,莎士比亞的一句話,很符合我們的文字事奉:「文字屬於所有時代」。我不知道基督徒裡是否可以出一個莎士比亞,但是,我們倒可以人人有莎士比亞的精神,就是語言力求有活力,人物力求豐富多面,然後生活力求簡單平凡。我們一起加油!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