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04 04:21:09瀏覽1193|回應0|推薦0 | |
莫非 人通常預備過聖誕節需要多少時間?一個半月到兩個月?那我們又用多少的時間,來預備受難節或復活節? 對聖誕節,耶穌的降臨紀念,人們的期待是配合著商店里的聖誕音樂、為親人買的禮物,發送的聖誕卡片,家中聖誕樹或彩燈的裝飾,以及教會裏的聖誕慶祝聚會。那麼,對耶穌的受難和復活呢?我們是否曾作些甚麼來預備自己的心?教會裏是否還有為受難節、復活節準備的特別活動?我們是否還會「過」受難節和復活節? 這是我這一陣子的反思。 過去在母會,是福音教派,遇上受難日,也就是星期五晚上,還會趕去教會參加受難禮拜的活動。復活節,也會在當天主日詩歌、講道內容有所配合、慶祝。但不記得年年如此。也許是教會辦了活動,受難日時我們因事無法參加。無法參加,自然也和心中對這日子是否看重有關。 不知覺間多少年過去了,忽然感覺自己好似不再過受難節,也不再有受難節的記憶。對復活節反而落下了這樣的回憶,當天教會裏的詩歌或講道,很可能完全沒有提到主耶穌的復活。或者,只是主席一開始宣告「今天是復活節」,就算是「過」完這個節日了,真是今非昔比。 早期新教改革的時候,廢除了許多宗教里腐化、走偏的部分。儀式,自然也隨之被廢除或淡化了。但有些教派還會守受難前的四旬期。現在不知其他教會是否還比照遵守?不妨想想,所有儀式都有它當初成立的原因,背後想必也有其想要透過儀式來傳承的精神和屬靈意義。我曾是天主教徒,小時候對受難日和復活節的印象,是齋戒四十日,從聖灰日(Ash Wednesday)開始,一路到復活節四十天(不算六個主日)。這段時間要望很多彌撒,同時聖灰日和聖週內的星期五特別要守大齋,就是不吃肉(小孩例外)。而且一天內只吃一頓飽餐,另外早晚則輕食。 到了受難日,呵,可不得了,要有「拜苦路」的儀式。跟著神父在教堂內不同耶穌受難的路程畫像或標記前,一個個紀念禱告,拜過去。教堂內的色彩和神父的袍子,也以紫色為主。到了復活節則是慶典,主耶穌復活!換成喜慶的紅色。 那時年紀小,這些自然都是跟著大人「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也因那時未成年,守大齋(不吃肉)也輪不到我。只是印象中有這麼一段紀念主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儀式。現在想起,卻感覺「守」一段特別的時間,像守一個季節,守一個紀念主耶穌走過的路和發生奇蹟的季節。豈不意義深厚? 在這個季節裏,照理來說需要禁食(守齋)、默想、懺悔、禱告和克己。透過一段屬靈操練後,揭露阻攔自己走向神的內在意念,和平時不自覺的惡習。 四十天,是一段相當充裕的時間,來省察自我的罪和作靈里的調整。這是比照耶穌在進入服事前的曠野四十天,也是類比以色列進迦南前的四十年曠野漂流。在這一段時間里作禁食禱告,可能比其他時候更有意義。生活的韻律暫時脫離了正軌,一些沒有滿足的渴望透過飢餓和生活的低調而浮出。而禁食所說的「食物」,則包括工作、忙碌、娛樂等,任何會屏障我們面對內心曠野的東西,都要停止使用,不拘只是食物的形式。在禁食期間,形同生活在曠野,漸漸會真實地經歷自我的渺小和脆弱,同時也會面對撒但的試探和「野獸」的威脅。 當然, 真正的「野獸」很可能是自己內里的欲望和罪。我們的焦慮、恐懼、埋怨、憤怒。我們和他人的距離、我們的上癮、未曾化解的傷痛、信心中的懷疑,和黑暗的秘密等等。 很多文化裏面,都有和灰土有關的故事,披麻蒙灰,代表著哀悼。四旬期的第一天是聖灰日,天主教神父會在信徒的額上用灰劃上十字,象徵我們要在神面前謙卑悔改。想想,任誰腦門上有這十字灰的標記,都會浮出某種靈里的自覺吧?我們是蒙灰的罪人,像亞當夏娃被放逐出伊甸園的罪人,深深地需要耶穌基督為我們上十字架受死的救贖。 神父邊畫十字架灰,還邊會說:「記得你是塵土,要回歸塵土。」提醒我們終將面對的「死亡」,進而襯出復活的盼望有多麼重要。 因此守四旬期,很大一部份就是生活在「灰里」,是在認罪悔改。透過各樣形式的「禁食」(我認為天主教的飽一餐,輕簡兩餐挺人性化),是為了準備我們的靈魂,幫助我們清潔我們的心,準備我們的靈,好預備自己來慶祝復活節。 四旬期的英文Lent,其實也是「春天」的意思。守四旬期好似是期盼春天的來臨。如果說聖誕節,我們要透過聖誕樂曲、聖誕燈、聖誕樹和聖誕卡等等,來幫助我們浸染聖誕節的精神,那麼受難節和復活節,我們也需要作一些甚麼特別的準備,來幫助我們的心進入。也許這四十天的飲食可以調整地輕淡樸素些,生活裏少些喧嘩,多些默想和禱告,多些親近神,感謝祂所為我們所作的一切。更重要的,把自己的憂慮和煩躁拿到十字架前,在灰里認罪。 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檢視自我,同時也節制平時的一些欲望,來幫助我們更進入耶穌受難的心情,好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