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31 13:00:25瀏覽1199|回應1|推薦4 | |
佛經引進許多梵文的語法,以今天看來,也未嘗是件壞事,語文本來就是這樣,讀久了就習慣了,習慣之後自然就變成其文化的一部分了。不過,我並不贊成那些人因為對本國文字自卑,而拼命從國外搬一堆歐化語法進來;我們可以允許外來語法和外來名詞,像日文和英文就到處充滿外來語,畢竟這是無法避免的全球化趨勢,如果因為找不到相對應的句子或名詞,而不得不創造新字或引用外來語是可以接受的,久而久之,讀者大眾自然會淘汰那些不合時宜的文字,但是刻意引進外國語法,或是看不起本國文字這點就令人難以苟同了。
說到語文訓練,也許那種即席翻譯的方式很適合英國人,可惜我們中國人普遍都過於內向,我不確定這種訓練在我們的小學、中學教育是否行得通,但大學教育或許還可行。有時我對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的“寂靜”也很納悶,為什麼大家都不大肯開口發言呢?一定要老師點名才勉強有人回答,如果有些“異類”開口了,眾人可能又對那人不友善的 “另眼相看”,久而久之,異類也變成同類,以便配合大家的學習風氣。總之,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文化習性是很不相同的。有可取的一面,也有缺憾的一面,可取的是,大家表面上都彬彬有禮,不至於惡言相向,缺憾是大家的自尊心太強,受不了被人“砲轟”,其實我們應該要學習接受別人的批評,即使那批評是不公平的,或是跟我們的想法廻然不同,那也能訓練我們去接受異己的看法。 所謂“翻譯比寫文章更難”這話可說正確,也可說不正確,而且一個做翻譯的人說這種話,似乎有點自抬身價之意。首先,寫文章也有高標準的要求,要寫得“好”並不容易,這要看如何定義“好”的標準,凡事要做到公認“好”的標準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認為翻譯可以教,但不能保證教得出好的翻譯家,技巧誰都可以學,但是能不能運用得好就很難下定論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指導的學習是很難成就的,就算是天才,要靠他自己一個人努力而有成就,恐怕也極端的困難。這就像古諺常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一定要有人領進門再因材施教,有人指導才有可能會有成就,姑且不要談那些極為少數的天才,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庸才和平凡人,一切只能靠慢慢的學習加上點滴的領悟才能開花結果,更多時候,可能到死都尚未開花或結果,不是白費功夫,只是時機未到罷了。 中譯英的工作,我認為兩人或兩人以上一組最好,各有所長才能互補,否則光靠外國人來翻譯中國文學,誤解或曲解的機會太大了,而我們用非母語寫作時又難以寫出達意順暢的文句,所以孤軍奮戰是很不利的。還有,不管是再強再天才的譯者都需要虛心接受批評,多方面思考各種可能性,就算自認為已經萬無一失也還有可能會出錯,所以絕不能固執己見。 翻譯既然是一門藝術它就沒有所謂“最好”的極限,它永遠有精益求精的空間,然而礙於時間、精力和金錢等因素,我們暫時只能盡量做到某一個程度,其餘的部份就留待後人去批評改進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