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第 21 ~ 30 課 聚會記錄
2008/10/30 00:06:07瀏覽1207|回應0|推薦7

學員練習手冊:第 21 ~ 30  聚會記錄

紀錄 / 2002.12.27

重點摘錄: 

21 我決心由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

*我決心由不同的角度去看 (某人)。
*我決心由不同的角度去看 (某種情境)。
*我決心由不同的角度去看 (某人)的 (某種性格)。 

1-20 課,練習中提出許多無意義、中性的觀點,那麼何者才是有意義的呢?

在人格成長的前半段,最重要的發展在於小我(自我)的部分,目的是要建立成熟的自我;而後半生的發展重點在於自我的捨棄。自我(小我)是基本的立足點,在強壯與完整之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即是進入靈性的階段,唯有經歷過這樣的完整過程之後,自我才能脫落。

 

小我和靈性不會同時出現,靈性的感覺是全然的喜悅、沒有批判、沒有對立、沒有恐懼攻擊,是全然的自由。因此奇蹟的練習,就是在幫助我們從成熟的自我,逐漸超越自我,只把自我當成在世上學習的工具,藉此開展靈性的體驗。

 

當我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決心看見的時候,這樣的練習對我有什麼意義呢?

在(正文導言 p.1)就有這樣的回答:「這是一門必修的課程。只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它只表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的。本課程的宗旨並非在教你愛的真諦,因為那是無法傳授的。它旨在清除所有妨礙你體驗到愛的障礙,..….與愛相對的是恐懼,但凡是涵容一切者是不可能有對立的。」

所以,即使你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但是只要打開自己的意願,「我願意試著由不同角度去看」,內在靈性自然會以我們能夠接受的形式去教導我們。開啟願心是一個重要的決心和宣告,但是不一定保證會看見實相,除了意願之外,還需要一份交託的信任。

 

22  我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報復形式。

*我所看到的都是可朽之物,我所看到的沒有一個能夠久存,我所看到的沒有一個是真實的,我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報復形式,這豈是我真正想要看到的世界?

所謂的報復形式,可能是更微細的「分裂感」、「對立感」,物與我是對立的。佛法十二因緣講一念「無明」後,有「行」即是過去二因。產生現在五果:具有分別之「識」,有「色」,有感觀知覺「六入」,有交互作用之「觸」,及各種覺「受」,世界就是這樣產生分裂、對立的。又落入未來三因:「愛」、「取」、「有」執著這分裂出來的自我,並產生自衛心及諸般害怕失落的恐懼。於是不斷造成未來二果:陷落入「生」、「死」輪迴,反覆不已。

(若水註:「報復」指的其實就是佛教的報應觀念,世界的現象都是一連串的因果報應的假相而已。)

 

23  只要放下攻擊的念頭,我就能超脫眼前的世界。

*只要我放下攻擊 的念頭,我就能超脫眼前的世界。

我們體悟實相的能力不會消失,但在虛妄的世界中,卻很容易失落是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因此在許多情境中,不要認定對方是「故意衝著你而來」。當我們與他人衝突的時候,往往是自我想要操控,希望事情的進展能如我心中所計劃一般,因為對方的阻礙而產生了憤怒。

 

掌控的心態,常是憤怒的原因。它也是一種攻擊的形式,不論投射到別人身上,或是壓抑心中,其實都還是一種攻擊,早晚會出問題的。

要超脫眼前的世界,必需自願放下出現於內或外的攻擊念頭。知道攻擊原出自分裂的妄念,就已進入神聖的一刻,這一刻裡我們會體會到某種不帶恐懼的愛,當下獲得治癒,心靈回歸到合一狀態,即能超脫眼前虛幻不實的世界,得到真正的平安。

 

24  我認不清什麼是對自己最有益的事。

*與 有關的情況下,我希望發生 ,發生 ….

*在這情境中,我認不清什麼是對自己最有益的事。

小我的知見不可能達到真知,小我的知見常是針對恐懼與死亡而發的,是一種報復分裂的形式,認不清什麼才是對自己最有益的事。唯有內在的靈才能知道對我們有益之事,故我們努力到某一程度時,就得開始學習交託了。

 

25  我不知道萬物的目的何在。

*我不知道(這張椅子、這隻手、那枝筆…..)的目的何在。

因為小我與萬物分裂了,所以無法知道萬物內在的真相。唯有放下肉眼心智的看法,才可能由內在的靈性慧眼引領我們去看,如此知見才可能接近真知。

 

26  我的攻擊念頭等於是在否定自己原是百害不侵的。

*我在擔心 ,我害怕會發生 ,那個念頭其實是在打擊我自己。

發動攻擊,常是因為內心害怕,而這恐懼使我們體會不到愛與平安,失去了原有的創造大能,而打擊了自己。

 

27  首要之務,我願看見。

*慧見對任何人都是無需代價的,它只會祝福。

願心是所有修行的基礎。在修行過程中,走得愈深,小我愈恐懼,害怕失去了自我,因此很容易激起「修行一定要受苦犧牲」的想法來。本課指出慧見對任何人都是無需代價的,不需要作任何犧牲,它只會祝福。

 

28  首要之務,我要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首要之務,我要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 

放下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重新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是不容易的。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不斷放下與超越,這是一條不容易走的智慧之道。

 

29  上主就在我所看到的萬物之內。

*上主就在(這本雜誌、那垃圾桶、這具身體…..)內。

天人合一或是萬物一體之境,不是我們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但現代不少科學家發現萬物皆有意識,神學與科學的界線已逐漸模糊了。

 

30  上主就在我所看到的萬物內,因為上主在我心裡。

上主就在我所看到的萬物之內,此境需要內在慧眼(心裡)去看去體會,只要真有看見實相之意願,內在靈性自會幫我們打開慧眼,製造各種情境來供我們學習。但我們務必先放下頭腦的成見,不斷淨化我們的意願才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