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9 13:42:51瀏覽931|回應13|推薦11 | |
. 綠人認定美國的小雜誌《mental_floss》上的一篇評論馬英九的文章是在諷刺馬英九,這事在聯網政治城市興起小風波,釀成大水災~~~~~~丫~~~我參與弄潮,日曬雨淋,隨波浮沉,幸體魄粗健,洗了個大澡而已~~~ ^@^ 這一則跟帖是攀在一塊巨岩上的乾爽之作,不過立刻沒頂,可憐可憐~~~ 推薦赴原處閱讀主帖及全欄~~~ ***************************************************** 語文就是習慣,就是約定俗成。這是個最基本的概念。 學外語就是學那種語文的“習慣”。這一句頂一萬句。要透徹瞭解。 真正能用一種語言,是能用那種語言思考。直接用那種語言的“心”去收受訊息傳出訊息,直接聽,直接讀,直接理解,直接反應,直接說,直接寫,沒有翻譯。翻譯是為了別的目的,翻譯可以增進理解,但不能本末倒置,以“翻譯的心”來取代“直接接收的心”。 word的真實意義在句子裡,所以例句非常重要。要研究句子就要多讀多接觸在各種語文情境中真實使用的句子。翻譯word和句子乃至全文是另一種事業,不能混淆。 辭彙和語法是基本功。辭彙太小,基本語法不過關,就不要跟這兩方面比你強得多的人爭執特定語句乃至全文的理解。這是非常基本的“生活的道理”。不要找國手陪你練球~~~這有點不道德~~~ ^_____^ 沒有理解就沒有翻譯,這人人懂。蹩腳的理解衹能造成蹩腳的翻譯,拿著自己蹩腳的全文翻譯裡的誤譯去跟說夢話有時會出一大串那種語文的句子的人爭執,那真是太不道德了~~~ ^+++++^ 翻譯有規矩,不能亂來。譯詩極難,因為有的時候好像非“亂來”不可,否則譯不出來。『Everything is possible.』是個價值中立的句子,直接譯成『什麼事都有可能』或者『凡事都有可能』就對了。 任何自然語言中都有一堆承上啟下或者開句用的詞語,這屬於“中級”外語學習中必須能掌握好的東西。but是很強的轉折連接詞,前後所述事況不是完全相反就是打很大的折扣,很硬,通常意思明確,所以不可以任意翻譯。 所謂理解當然是客觀理解,否則語言作為人際溝通工具就不夠靈光了。同一句話,兩個接受者所得到的訊息不同,那是因為這兩個人的聰明才智不同、或者察色觀心能力不同、或者知識基礎不同、或者知識結構不同、或者對那種語文的掌握能力不同、或者當時的心情不同、或者對說話者的認識與瞭解不同、或者生命處境不同、或者與說話者的關係不同、或者與說話者的愛恨關係不同、等等等等,可能的因素非常複雜。但是在兩個人閱讀同一篇文章的情況,這些因素會消失很多,這時候客觀理解就慢慢出來了,但是在許多詞語或句子容許歧解的文章許多個人所受到的不同的長期限制和個人當下主觀能動的認知差異和判斷差異還是存在,還是會影響客觀理解的形成。不過在母語讀者閱讀母語作者所寫的“合格的”文章的情況,客觀理解基本上不成問題,也就是說,就算是大局詮解有爭議的文章,諷刺是諷刺,讚美是讚美,話中有話是話中有話,弦外之音可能或者必然在哪裡,大家的認定不會有很大的差別。 Alex主帖的讀後發揮說完了。 ^_^ .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