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11-11] 回應胡卜凱〈釋「擇『意識型態』固執」〉
2022/11/11 20:44:05瀏覽643|回應0|推薦13

.

https://city.udn.com/2976/7183442?raid=7184632#rep7184632

回應胡卜凱〈釋「擇『意識型態』固執」〉
發表地點: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
發表時間:2022/11/11 19:45

 回應胡卜凱〈釋「擇『意識型態』固執」〉
 修改刪除     回應給:  胡卜凱(jamesbkh)2022/11/11 19:45 推薦0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胡兄的大興趣似乎在“知識”,喜歡辨析既有的某某ism,我的大興趣是“瞭解”,想知道我有興趣的這些東西是怎麼回事。我們的求知路向因此有差異,但言其大我們作為受過自然科學學術訓練而且各方面知識範圍比較廣的知識人大概並無不同。

許多搞哲學的人或者所謂的思想家經常偏執,不偏執不容易搞出與眾不同的東西,但是有能力基本上瞭解這些人的困境和成就的人事實上不少,站在旁邊觀看(look)的知識範圍比較大的知識人這時就可以評論、揀擇、並綜合那些局中人的有價值的觀點,從而把新的知識喂給社會,這樣可以促使社會進步。關乎社會和政治的內容多條目多的新東西容易被好事者(如我就是個好事者)搞成或稱呼成某某-ism或-logy,但所謂的ideology並不指某人某派的獨門學思。1796年有一位自由主義哲學家新造了ideology這個詞,歷經爭議,現在大家都覺得這個抽象概念好用,顧名思義這個詞的意思大家都能掌握,基本上指的是人類思維裡群體精神層面上的任何一套定形的想法或理想或信念。一個意識形態是“一組成套的堅定的精神價值期望”,ideology的持有群體設想或認定一個明確的特定目標,推崇它的精神價值,期待它能在社會上成功或者能永遠維持它的社會地位。意識形態屬於人類思維的上層建築,一群人共有共享一個特定的意識形態,持有者有社會目的。大多數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是福祿壽或者希望成就什麼個人事功(這包括成就感),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的人類思維基本上屬於下層建築。政治團體和社會運動團體致力於傳播自己的願景,說服人群,使本團體的小眾變成社會大眾,這時大眾會在這個特定的意識形態引領下完成社會目的,但基於普遍人性個人利益永遠優先,不過成功後掌有皇權的政黨與眾不同。

這個新詞沿用既廣,它的意思就延伸到古老的意識形態和個人意識形態。特定意識形態的持有者的態度是【我認為這東西有道理,這東西好,我希望它成真或者永恆】,事有大小輕重,舉其大者,有馬列記共產黨意識形態、三綱五常意識形態、廢死意識形態、中國大一統意識形態、耶穌教意識形態、環保意識形態、等等等等。文革時期的西岸歌詞充斥毛主席教意識形態,此事人盡皆知。阿Q的精神勝利法屬於一種自己發明的應對突發逆境的慣性思維邏輯,阿Q的全盤意識或許可以稱為某種土穀祠意識。黑社會老大的思維裡有沒有綜合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黑道意識形態?我認為有。所指者繁所願者大而所願不移那麼大概大多數文明人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比如有人堅信上帝+堅持臺獨,有人堅信媽祖+堅持臺獨,有人堅信上帝+堅決做中國夢,有人是環境主義者+無神論者。終生的價值觀和信念可能愚蠢可能高貴,殉教者有所堅持,戰死於烏克蘭的二十五歲阿美族志願軍曾聖光有所堅持,狀元宰相文天祥有所堅持,湯瑪斯摩爾也有所堅持,文天祥之死裡面有道德有人格有民族。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智者與愚者各有所擇從其所安,人生本來如此。

=================================

釋「擇『意識型態』固執」
2022/11/01 15:15 瀏覽233|回應1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今天清晨寫《公共論述和論述規範》時,精力已經難以為繼;所以沒有討論「意識型態」;現在補上短文一篇。

1.     「擇善固執」的討論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正本》,「擇善固執」的出處和意思是:

「語本《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指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

如《固執的人不會快樂》一文(孫越, 2016/08/24)中說: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所『』的一定是『』的呢?」

孫越先生又說:

「『擇善固執』並沒有錯,錯在我們有沒有時刻檢討自己以為的『』是不是真的毫無瑕疵,絕對正確?如果我們放開心胸,重新思考過去自以為是的原則,並且加以修正的話,很多事情就會為之改觀,心情也會開朗多了。」

此外,請參考UDN部落格【思考的連結】中《擇善固執VS冥頑不靈》一文(段譽, 2009/04/22);此部落格似乎不允許「複製」。

基本上,即使是正面概念的「善」,它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的定義判準。從而,「擇善固執」並不是一個值得或可以當做「座右銘」來終身奉行的原則。這個議題可以參考拙作《淺談相對觀》。

2.       「意識型態」和「擇『意識型態』固執」

2.1   釋「意識型態」

網上詮釋「意識型態」的論文很多,我就不代勞引述。這裏節錄我在2007所做的簡介

日本人將ideology一字譯為「意識型態」。許多中文譯名都是由日文而來,明治維新的成果之一。原始意義為「觀念學(idea + logy)」。

拿破崙將此字污名化;馬克思將污名化後的"用法"普及化;曼罕將它重新轉為中性的(知識)社會學術語。目前它有三個意義(或用法)

a. 虛偽意識。這是馬克思用法之一。「虛偽」在此不是指做假或假裝,而是不切實際、不合現實的意思。也就是通稱的「錯誤」認知,或「認知」上的「錯誤」;

b. 論述武器(尤其在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時)。這是馬克思用法之二,盧卡契將這種用法正當化或光榮化;

c. 所有的論述。這是知識社會學和極端社會建構論的用法。

「主義」一詞則為(英文)"ism"這個字尾的翻譯。"ism"有時視上、下文可或需譯為「觀」或「論」;有時甚至需譯成其他的中文字或詞。

多數的「主義」可說是以上意義b的「意識型態」;

所有的「主義」都可說是以上意義c的「意識型態」;

但只有少數的「主義」可以說是以上意義a的「意識型態」。

2.2   釋「擇『意識型態』固執」

如上一節的說明,在時下多數人,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學派學者的「用法」中,「意識型態」的意義是負面的(以上意義a)。「擇『意識型態』固執」借用「擇善固執」這句成語而來,從而,其「揶揄」成分遠大於「指示」或「指意」功能。換句話說,它的重點不在這個或那個「意識型態」的正當與否;更和張三或李四「有」或「沒有」某種「意識型態」風馬牛不相及。它具有「揶揄」功能的關鍵在將「擇」以及「固執」兩詞和「虛偽意識」連用,傳達一個滑稽的意象。例如:有人抱著一個假古董,還沾沾自以為眼光過人在那兒欣喜若狂。

不只如此。由於「善」是一個正面概念,「擇善固執」可能帶來的頂多是「不知通權達變」或「不近人情世故」的批評。但「擇『錯誤認知』固執」的後果就大大不同了。俗話說:「吃燒餅沒有不掉芝麻的;吃飯沒有不掉飯粒的」。「擇『錯誤認知』」並沒有什麼大不了;「擇『錯誤認知』且堅持不變」,那就免不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了。 



本文於 2022/11/05 13:43 修改第 4 次

.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Ftw2&aid=17743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