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上中國的人》讀書劄記(四):王應睞
2021/07/21 06:55:58瀏覽601|回應0|推薦6

王應睞其人其事

李在第一卷的自序中,還提到了另外兩個人的名字,那就是沈詩章與王應睞。根據溫契斯特,他倆是與魯桂珍搭同一條船從中國出發,一起前往劍橋的生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這在當年應該是相當難得的事[1]。李的序言是這麼寫的:

近二十(一九三七)年前,有三位來自中國的生化學家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們分別是沈詩章、王應睞與魯桂珍……促成這本書的功勞,應該歸於他們三人……他們留給劍橋(的我)一個寶貴的信念:中國文明在科技史上扮演的角色之重,至今尚未為世人所知。承蒙他們在劍橋求學期間的好意幫忙,使我對中國語文有粗淺的了解,並讓我有練習的機會,寫了一批好笑及煩人的信函給他們。

這三人當中,魯桂珍跟著桃樂希做肌肉生化學的研究,沈詩章追隨李約瑟研究胚胎學,王應睞則同一位哈里斯博士(L. J. Harris)研究維生素。他們三人都在劍橋取得了博士學位,但後來的發展,卻各不相同,值得在此簡述一二。

王應睞是福建金門人(正是台澎金馬當中的金門),從小就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他曾因肺結核休學數次,可謂出身坎坷。王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金陵(南京)大學化學系,並曾在燕京大學及母校進修及任教。他於一九四一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劍橋又多待了四年,並在發現細胞色素(cytochrome)知名的凱林(David Keilin, 1887-1963)教授實驗室研究血紅素蛋白,抗戰結束後才整裝返國。

王回國後,先在南京中央大學、後轉往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任職。大陸易幟後,中研院改名中國科學院,王則在中科院生化所任職,歷任副所長及所長,而於一九八四年退休,獲頒榮譽所長頭銜,每日仍到所上班,直到二○一年去世。

在王應睞領導下的上海中科院生化所,有兩項號稱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其一是一九六五年的人工合成胰島素(insulin),另一則是一九八一年的人工合成丙胺酸轉移核糖核酸(alanine-tRNA)。前項成果曾於一九七年代末,由楊振寧、王浩等人提名諾貝爾獎,由參與合成的有機化學家鈕經義為代表受獎人,但沒有得獎[2]

熟悉蛋白質激素化學研究進展的人,會曉得人工合成胰島素雖然是困難的工作,卻不具有太大的開創性[3]。再者,蛋白質化學技術進展甚為快速,於工作完成後十多年後再提名,也錯過了良機。最後一點,則是拆解與合成胰島素是集體成果,參與人數甚多,其中任何一位的代表性與個人成就,都不夠份量扛下這個大獎。

說起來,王應睞在這些工作上扮演的都是組織與協調的工作,而非真正動手的科學家。但從他過世後受到同儕與學生的推崇來看,他的領導風格是相當突出的。他在奠定研究基礎上,好比人才的羅致及基本試劑(胺基酸)的製備,居功厥偉。他功成不居,甚至不在正式發表上掛名,這點讓人敬佩。若按歐美學術傳統,實驗室老闆通常是獲得獎項及接受表彰的人;由此觀之,王應睞也當得起人工合成胰島素第一人的頭銜。

大陸開放後,王應睞曾接受過好幾項國際大獎的肯定,包括一九九六年的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高達一百萬元港幣。過世後,英國《自然》期刊也刊登了他的訃聞[4],這些雖是遲來的禮讚,但他的努力總算沒有遭到埋沒。



[1]溫契斯特的報導有猜測的成分,魯、沈、王三人很可能並非同船前往英國。根據筆者找到的沈詩章自述,他是七七事變後才從北京逃難到上海,再搭上前往英國的船隻;而《愛上中國的人》書中提到,七七事變時魯桂珍人已在英國劍橋,故此兩人不可能同船前往英國。至於王應睞前往英國的時間就更不清楚了。

[2]可參考熊衛民解密人工合成胰島素(上、下)〉(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11/23/content_1207223.htm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12/07/content_1214221.htm)一文。

[3]諾貝爾獎頒給有關蛋白質(包括短鏈的蛋白質:胜肽)激素研究的紀錄如下:1923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了純化胰島素的班廷(Frederick Banting, 1891-1941)及麥克勞德(John Macleod, 1876-1935);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定出胰島素胺基酸組成的桑格(Frederick Sanger, 1918-2013);195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頭一位純化合成腦下腺後葉胜肽激素(催產素與血管加壓素)的杜維諾(Vincent du Vigneaud, 1901-1978);1977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了純化下視丘胜肽激素的紀勒門(Roger Guillemin, 1924-)及薛利(Andrew Schally, 1926-);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發明固態胜肽合成法的梅利菲爾德(Bruce Merrifield, 1921-2006)。另一位將腦下腺前葉六種激素純化及定序而知名的華裔生化學家李卓皓(Choh Hao Li, 1913-1987),曾多次接受提名,終究也因類似理由,而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4] Wang, L. Ling-chi: Wang Ying-lai (1907–2001). Nature 412:38, 2001.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有紀念王應睞誕辰110周年的網頁,其中可讀到許多紀念他的文章http://119.78.66.231/wyl/jnwz.php,有興趣者可以上去看看。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5578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