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1/07/20 00:06:34瀏覽494|回應0|推薦2 | |
李約瑟、魯桂珍與《中國科學技術史》 李約瑟把《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冊獻給了魯仕國,也就是魯桂珍的父親,可見魯桂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仕國」其實是魯桂珍父親的字,其本名是「茂庭」;獻辭上說,魯仕國是「南京商人及藥材商」(Merchant-Apothecary in the City of Nanking)。網上另有資料說他是湖北蘄春人,因經商致富,在南京擁有一整條街的店面;威契斯特還說魯桂珍生於基督教家庭,顯然魯氏家族西化甚早,此外就看不到更多資料了。 至於李約瑟感謝魯茂庭的理由,是該卷序言中有所著墨: 「魯茂庭培養了一位能欣賞並了解現代科學的女兒,同時讓她相信:中國古代及中古時代的技師與工匠能做的事,要比大多數的中國通所願意相信的高明太多。人類歷史上,一些基本技術曾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成長;如果進行挖掘,將會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再不濟,整個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史也是全球人類完整成就史的一部分。這就是魯茂庭的女兒成功傳達給我的訊息,也足以讓我把這部書的第一卷題獻給他。」 李約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自然是給魯桂珍給挑起的。溫契斯特從李的日記中,發掘出他最早對中文發生興趣,是在一九三八年二月裡的一個晚上,他同魯桂珍躺在床上一起抽菸時,問魯cigarette的中文怎麼寫。他發現cigarette這個拼音文字,在中文裡變成「香煙」(fragrant smoke)兩個字,覺得非常有意思,於是下定決心要學中文。這一年,三十七歲的李約瑟已是國際知名的生化胚胎學者,在這個時候改行研究中國科技,可是要下極大的決心。但後來的機緣,讓他得以在抗戰後期及勝利後的中國大陸待了整整四年(1943/2-1947/4),也讓他跨過了學術界的「分水嶺」,進入真正的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 一九四三年初,李接受英國外交部的邀請以外交官身分,前往抗戰期間的中國陪都重慶,從事科技援華工作。他在中國待了整整四年,期間幾乎跑遍了整個大後方,結識了許多中國友人;他還遠征敦煌、滇緬邊境及被日軍包圍的福州等地。他除了拜訪散居各地的大學及研究機構、設法供應所需外,他還趁機為他的寫書計畫收集資料,預做準備。李約瑟的這段訪華經歷,大概會是《愛上中國的人》這本書最吸引國內讀者的部分了。 二次大戰結束後,李約瑟曾參與籌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自然科學組的任務,在巴黎待了兩年;後來他受不了政治立場不同的猜忌與束縛,毅然辭職,於一九四八年初返回劍橋,重任教職。他幾乎是馬上就開始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寫作計畫,當時他已年滿四十八歲了。他的寫作計畫從原本的一卷擴增到七卷,後來每卷又再細分為冊;完成時間也從原來的十年,到後來的無限期延伸。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於六年後出版,李已五十四歲。到他過世時(一九九五年),該套叢書已出版十八冊,如今則多達二十四冊,分屬七大卷。任誰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那成排的著作,都會忍不住出聲讚嘆;如果他們知道那大部分是李約瑟在手動打字機上一字一字敲出來的話,只怕會更佩服不已。 大凡世間成就大事業者,都有股旁人不及的傻勁;俗話說:「天使不敢走的地方,傻子一步就跨過去了」,就是這個意思。這些人除了傻之外,都還有點怪;因為讓他們感興趣及發願要做的事,多半是耗時耗力、甚或賠上身家性命的苦差事,旁人避之猶恐不及,他們卻甘之若飴。像發動十次革命的國父孫中山以及本書傳主都是現成的例子。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