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1/07/13 04:25:57瀏覽716|回應0|推薦5 | |
人類的傳宗接代一向有兩個問題:有的夫妻生殖力旺盛,年頭生完,年尾又生,不單勞民傷財,也常賠上作父母的青春與健康;反之,有的夫妻結婚數年,膝下猶虛,就算想盡辦法,也未能如願,而抱憾終生。 生養眾多的問題,隨著越來越方便且有效的避孕方法推出,已經得到有效解決;至於生育困難的問題,也隨著人工受精技術的進步與成熟,可讓許多不孕夫妻得以完成心願。這一切,可說是生殖生理學家帶給世人的最大貢獻。 造成不孕的理由不只一端:有的是女性出了問題,有的則是男性;有的是生殖細胞(精子或卵子)出了問題,有的則是傳送生殖細胞的管道(輸精管或輸卵管)發生障礙。在後一種情況,如今只要將夫妻雙方的精子及卵子取出,在培養皿裡受精,再送回妻子的子宮著床,這樣生出來的嬰兒還是夫妻倆的「愛情結晶」。如果是生殖細胞出了問題,就得借精或借卵;這麼一來,也滋生出許多問題。其中最常聽聞的,是出借卵子及子宮的代理孕母,在孩子出生後改變心意,想把孩子據為己有,而對簿公堂。至於出借精子的男性,則多是為了圖利,對於女方是誰、孩子是男是女等問題,一般並不是那麼在乎。 在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借腹生子並不稀奇,為了子嗣而娶小納妾的舉動,更是許多社會接受的做法;元配就算不滿,也只有忍氣吞聲。如果不孕的原因出在男方,事情就比較難辦:向別的男性借種,意謂著作丈夫的得允許妻子與別的男子發生性行為(可能還不只一次);由此方式生下的小孩,也與父親無血緣關係,那可是傳統男性社會難以接受的做法。 目前提到人工受精,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試管嬰兒的做法,也就是前述將精卵取出體外,在培養皿內受精,再移回體內懷孕;只不過對生殖功能正常的女性而言,還有更簡單的做法:那就是利用注射針筒,將男性精液直接注入其陰道甚或子宮。 早在1770年代,著名的英國醫生杭特(John Hunter, 1728-1793)就建議一位陰莖有缺陷、未能行房,但仍可射精的病人,以自慰取得精子後,再以針筒注入妻子陰道,而成功讓妻子懷孕。十九世紀中,美國的知名婦科醫生辛姆斯(James M. Sims, 1813-1883)也採用杭特的方法,幫忙一些有行房困難的夫妻受孕;只不過當時對於婦女何時排卵並無所知,因此成功率甚低,還不到5%。 以人工輔助生殖的做法,打從一開始就遭到教會及衛道人士的抨擊,以為違反自然及天意,就算使用夫妻雙方的精子及卵子亦然。進入二十世紀後,開始有醫生使用捐贈者而非丈夫的精子,讓妻子懷孕,那更是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做法,甚至美國還有些州立的法院判決為通姦行為(就算有丈夫的同意)。不過一如許多新事物問世後的命運,人工受精也從剛開始的遭受拒絕與排斥,到後來的默認及擁抱。 在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體外受精、再移回子宮懷孕)出現以前,以人為方式將精液注入婦女生殖道,是唯一可行的輔助生殖做法;但在冷凍精子的技術出現並成熟以前,這項做法受限於新鮮精子的供應,而無法普及。1949年,有位英國研究員意外發現,將精液加入甘油後冷凍,精子可經得起冷凍解凍的折騰,而存活下來。從1950年代以來,將新鮮精液與甘油、鹽水以及蛋黃組成的溶液混合,再逐漸冷凍至-196℃保存的做法,也沿用至今。 冷凍精子技術的成熟,造成精子銀行的出現,使得醫生無須仰賴捐贈者的「隨侍在側」,而大幅增進了這項人工受精方法的應用。到了1960年代,美國醫生以這種方式一年大約製造了5000-7000個嬰兒,但絕大多數都是在秘密的方式下進行:尋求幫助的不孕夫妻無從選擇捐贈者,對捐贈者也毫無所知,甚至還沒有紀錄可供後人查證(主要是長大後想要尋根的人工受精小孩),一切過程都由醫生主導。同時這些夫妻在成功受孕後,通常會找別的醫生及醫院生產,以維護隱私。 輔助生殖技術的發明,一早是為了幫忙不孕的夫妻,然而卻讓某些人士想到了這種方法在優生學上的應用;那也就是說將一些「傑出」人士的精液取出保存,以製造出「優良」的下一代。這種想法與農藝畜牧業行之有年的做法類似,因此吸引了某些人士的注意,並不足為奇。 早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美國就曾經大幅推動過優生計畫:在半世紀內,有六萬多精神、體能與智力「不足」(unfit)的人士「自願」接受了絕育手術。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侯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1841-1935)於1927年的一項同意絕育判決書中寫道:「一家三代智障已經夠了。」(Three generations of imbeciles are enough.) 將優生學的做法發揮到極致的,是德國的納粹黨:在希特勒掌權後的短短三年間,就有225,000人被迫動了絕育手術,遠超過美國數十年的「成就」。等到二次大戰開始後,絕育就變成了「賜死」:數以萬計的精神院病患遭到殺害。接下來,才是針對猶太人展開滅族的「大屠殺」,造成高達六百萬人喪生。自此,優生學成了骯髒的名詞,無人敢在公開場合鼓吹。 就算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擔心人種品質的「惡化」,而支持良性的優生,其中包括194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穆勒(Hermann Muller, 1890-1967)在內。穆勒認為美國女性的價值觀受到扭曲,經常挑錯對象。以穆勒的理想,這世界應該有更多的達文西、牛頓、巴斯德、貝多芬、馬克思、孫中山等人,而少一些歌星、運動員或黑社會大亨。穆勒寫了本書《脫離黑夜:一位生物學家對未來的看法》(Out of the Night: A Biologist’s View of the Future),結果找到了知音:一位白手起家、以發明塑膠鏡片而致富的企業家葛萊姆(Robert Graham, 1906-1997)讀了穆勒的書後,決心實現穆勒的理想。葛萊姆的做法是:成立一家「天才精子銀行」。在他心目中,當代的天才非諾貝爾獎得主莫屬,於是葛萊姆廣寄邀請函給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請求他們贊助。 該精子銀行於1980年開始運作,一直到1999年葛萊姆去世兩年後關門,20來年間一共誕生了215位生命。這樁史無前例以人為對象的遺傳實驗,究竟成果如何,可是諱莫如深,直到2005年才由記者普洛茲(David Plotz)寫了《天才工廠》(The Genius Factory)一書(注),揭露了真相。該書是近年非小說創作裡,吸引筆者一口氣讀完的少數書籍之一,其中部分精采內容,將於下文介紹。 原載2006年3月號《科學月刊》「翻譯閱讀館」專欄 注:《天才工廠》這本書也有過中文譯本(左岸文化,2006)。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