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上中國的人》讀書劄記(二):魯桂珍
2021/07/18 03:48:30瀏覽598|回應0|推薦3

魯桂珍

李約瑟是位生化胚胎學家,不是科學史家,與中國研究更扯不上關係;他之所以會對中國的文明以及科技發展史感興趣,乃是出自對一位中國女子的愛。這位與李約瑟共處了五十四年、在過世前兩年才結成連理的女子,是一九三七年從中國南京來到劍橋大學修習生化學的魯桂珍(1904-1991)。

根據溫契斯特,魯桂珍是南京一位知名藥材商之女,小時候因為家裡躲避戰爭,被迫從南京搬到上海,遲自九歲才正式上學。魯小時候反叛性及民族性甚強,曾發誓不學英文,因為她不想做「賣國賊與笨蛋」。但她十八歲進入美國麻州「史密斯學院」的東方姐妹校「金陵女子大學」就讀後,馬上就受到美式教育的自由開放風氣吸引,並迷上英文,而發奮學起新語言來。從魯後來中英文俱佳的表現看來,先把母語學好,再學習外文,應該還是正確的(就算帶點口音,也無傷大雅)。

一九三七年魯搭船前往英國留學時,年已三十三歲,大學畢業也超過十年,她在這段時間的經歷,溫契斯特的書裡沒什麼紀錄。溫契斯特說她從閱讀科學文獻,對李約瑟及其夫人桃樂希的研究工作甚為了解與仰慕,而劍橋方面看了魯的履歷、對於魯的研究資歷很滿意,馬上就接受了魯的申請,桃樂希也答應擔任魯的導師。其中沒有說明的是,魯在肌肉生理及生化學的研究,是在哪裡進行的?由誰指導?

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大陸有位王國忠先生寫過一本書:《李約瑟與中國》,裡頭提到魯「畢業後,去北平協和醫院深造……不久就到上海,在聖約翰大學任講師職……後來她到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工作。」這樣就說得過去了。抗戰前的協和醫學院有林可勝、吳憲、張錫鈞、馮德培等人,其研究已達世界水準;至於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是以英國建築師富商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1926)的遺產所建並命名,下設生理部、病理部與臨床部,也網羅了許多出名的中外生理學家。因此魯桂珍能迅速得到劍橋大學生化所的認可,其來有自。

然而,當年三十好幾的女性沒有結婚,還要出國深造的,只怕少之又少,我們不免好奇,魯在出國前是否已經有過婚嫁。王的文章中還提到:「由於抗戰開始,魯桂珍在空軍任軍官的未婚夫不幸犧牲……遂使她產生斷絕結婚,乃至赴海外留學的念頭。」顯然魯桂珍是有過結婚對象的,甚至可能已經結過婚。但根據溫契斯特的書中記載,魯桂珍是在一九三七年年六月離開中國的,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時,她人還在駛赴英倫的船上。如果兩個說法都是正確的,那麼魯的未婚夫應該是在抗戰前的中日軍事衝突中就犧牲了,而不是抗戰開始以後的事。這一點還有待求證。

由於魯到劍橋進修時,早已不是初出校門、不諳世事的年輕姑娘,而有過一段傷心史,故此她會接受李約瑟的追求,甘心做李的情婦(英國沒有納妾的習俗),也較能讓人理解。當然啦,兩情相悅,外人其實是無由置喙的。

 

李約瑟的異性緣

至於李約瑟與夫人桃樂希(Dorothy Moyle,李也幫她取了個中文名字叫李大斐,與桃樂希的小名Dophi諧音)的婚姻關係,也是個特例。他們在結婚之初,就互相明言(也對朋友講清楚),他們的婚姻是「完全」現代的婚姻;也就是說,不受繁文縟節的束縛,也不必為對方守貞,如果碰上了讓他們心動的其他對象,他們都有追求的自由。因此,對於李約瑟追求自己的學生魯桂珍,桃樂希也很有風度的未予干涉。

這種所謂的「現代婚姻」(或稱開放式婚姻,通常理想多於現實,給男方的拈花惹草找藉口;只要有一方無法忍受,婚姻就不容易維持下去。好在桃樂希比李約瑟大四歲,顯然對李約瑟帶有母性的寵愛,不那麼容易吃醋。再來,李約瑟雖然一生風流韻事不斷(書中說,當時劍橋的年輕女子,沒有幾個沒被李約瑟追求過的,在中國期間也一樣),卻維持紳士風度,並不下流;再者,他們三人除了生活常在一起外,工作上也是好夥伴,因此得以維持了近五十年的三角關係[1]

由於溫契斯特新書的主角是李約瑟,因此下筆時多是根據李約瑟的日記與書信,對於桃樂希與魯桂珍的內心世界少有觸及。不過書裡提到一九七年代,年已七十多歲的李約瑟還迷上一位人在加拿大的女子[2],有過短暫卻熾熱的交往,甚至提及離婚再娶。溫契斯特說,桃樂希與魯桂珍二人進行中國式的「妻妾聯盟」(concert of the concubinage),而共同澆熄了李約瑟的愛苗(或是慾火),頗為有趣。



[1]桃樂希與魯桂珍一生均未生養,因此也減少了一些起摩擦的機會。據溫契斯特書中所言,這是李約瑟的問題:精蟲數過低。因此,李到處留情,卻未造成什麼後遺症。

[2]書上說該女子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的前館長H. Y. Shih(時學顏)。一九九一年,魯桂珍去世後,李又寫信向這位時女士求婚,而遭到拒絕。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網站上有關時女士的資料如下:時學顏Hsio-Yen Shih 1933–2001)生長於中國、加拿大、南非及台灣;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擔任本館館長。曾獲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並曾任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館長;在其任內大幅擴增了本館亞洲藝術及工藝品的收藏。」有網友告知,時學顏的父親是中華民國外交官時昭瀛1901–1956,故能解釋時學顏成長過程的多樣化。此外何丙郁的自傳《科學、人文、李約瑟》(2006)也提到了一九七四年八月,他參加第十四屆國際科學史大會時,在東京見到李約瑟與時學顏住在一起,並因旅館的書桌太小,而另覓旅館居住。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543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