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23 23:24:38瀏覽635|回應0|推薦6 | |
從中國人的角度看《愛上中國的人》
書名:《愛上中國的人:李約瑟傳》(The Man Who Loved China) 作者: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著 譯者:潘震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23日 緣起 會接下《愛上中國的人》一書翻譯,純屬機緣湊巧。該原文書於出版後不久,我就買了一本先睹為快,並在部落格寫了不下五篇文章介紹,但沒想到自己會有機會翻譯。直到過了一年多,「時報出版」的編輯來信說原先請好的譯者上演失蹤記,問我有無合適人選;於是我就「當仁不讓」,自己接了下來。 《愛上中國的人》是我翻譯的第十八本書,也是第一本不屬於科普類的傳記書。傳主李約瑟雖有科學家身分,但他大後半生卻以研究中國的科技史著稱,其身分更接近史學家與漢學家,而非科學家。再者,李約瑟於二次大戰期間的經歷與他後來的研究對象,與中國密不可分,因此這本傳記裡提到中國的人地事物之多,不勝枚舉;對譯者來說,正確的「還原」是個挑戰,也是我在之前的翻譯工作裡少有的經驗,彌足珍貴。 李約瑟的成就 對多數西方人而言,李約瑟不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像本書作者溫契斯特之前就沒聽過他這位同胞的大名,至於其大作就更不用說了。但對國內知識分子來說,李約瑟之名就響亮多了;就算所學不是歷史或科學史,對李那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鉅著以及李與魯桂珍的愛情故事,多少也有耳聞。一九八四年九月下旬,李與魯曾有一次台灣行,國內媒體有過大幅報導;魯與李於一九八九年的婚禮,以及兩人分別於一九九一及一九九五年過世,也都登上國內新聞媒體,想必不少人仍有記憶。 李約瑟早年於生化胚胎學的成就(他寫過三大卷《化學胚胎學》及一部《生化學與形態發生學》),隨著科學的進步,如今已少有人提;真正讓李約瑟知名於世的,是他於四十八歲那年動筆,而於五十四歲那年出版第一卷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到他過世時,該套書已出版十八冊,如今則多達二十四冊,分屬七大卷。任誰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那成排的著作,都會忍不住出聲讚嘆;如果他們知道那大部分是李約瑟在手動打字機上一字一字敲出來的話,只怕會更佩服不已。 大凡世間成就大事業者,都有股旁人不及的傻勁;俗話說:「天使不敢走的地方,傻子一步就跨過去了」,就是這個意思。這些人除了傻之外,都還有點怪;因為讓他們感興趣及發願要做的事,多半是耗時耗力、甚或賠上身家性命的苦差事,旁人避之猶恐不及,他們卻甘之若飴。像發動十次革命的國父孫中山以及本書傳主都是現成的例子。 李約瑟與中國的淵源 李約瑟在三十七歲之前,從沒接觸過中文;他對中文以及對中國科技與文明的興趣,是由一九三七年間、同時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的三位中國留學生魯桂珍、沈詩章與王應睞所引起的。三位裡自以魯桂珍對他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長達半世紀以上。 然而真正促成李約瑟決定改行、從事中國科學史研究的機緣,來自英國外交部的邀請,讓李以外交官身分,前往抗戰期間的中國陪都重慶,從事科技援華工作。於是李於一九四三年初來到中國,待了整整四年,期間幾乎跑遍了整個大後方,結識了許多中國友人;他還遠征敦煌、滇緬邊境及被日軍包圍的福州等地。他除了拜訪散居各地的大學及研究機構、設法供應所需外,他還趁機為他的寫書計畫收集資料,預做準備。李約瑟的這段訪華經歷,大概會是全書最吸引國內讀者的部分了。 對外國讀者而言,李約瑟的中國經驗可能帶有異國情趣,但對國人而言,則有親切之感。抗戰結束至今,已超過一甲子,對眾多戰後出生的一代,自無切身之痛。溫契斯特提到重慶在兩年間遭受不下兩百六十八次的日機轟炸,造成市區全毀,數以萬計傷亡,仍讓人心驚。溫並引用了一位中國老教授的話,可讓人想像一二不時有奪命炸彈從天而降的恐怖:「世上沒有比轟炸更可怕、更無情、更讓心靈生厭的事了。受過這種屈辱後,心靈很難找到平靜。直到兩年後的現在,我才能冷靜地回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祈求老天,讓中國再也不要承受這樣的事了。」 李約瑟的大哉問 李約瑟對中國的一切幾乎都喜愛不已,也不遺餘力地向西方推介;這看在國人眼裡,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終於有人正視中國人一向引以為傲的文明與智慧,憂的則是怕「外人」介紹得不夠正確,反為不美。李約瑟在第七卷第二冊的結論裡,列了不下兩百五十條「中國第一」的發明,本書附錄也列出大部分。甚至有人說,李約瑟在每件事情上,都要找出「中國第一」的證據;對此,李在結論中鄭重否認。但不可諱言,一味強調「中國第一」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現代科學並沒有在中國(也沒有在大多數國家)發生確是事實。 李約瑟自己是傑出的科學家,他當然曉得科學是不分國家種族的;此外,他也曉得現代科學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將有關大自然的假說數學化,另一則是持續不斷的實驗驗證。他只是好奇:中國在中世紀(明朝)以前科技領先全球,為什麼後來卻停滯不前,也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這就是出名的「李約瑟大哉問」。 李約瑟對古代中國人的觀察記錄、實驗精神、邏輯思考、時間觀念與教育系統都推崇備至,認為是造成科技進步的原因;餘如中國的象形寫意文字、官僚系統、書寫紀錄工具,以及各種測量儀器等,也都有正反影響。但他認為中國在大一統的專制制度下,少了相互競爭的城邦及中產階級商人的興起,也就少了進一步發展科學的動力(商人在中國曾被視為四民之末,也種下失敗之因)。 反之,十五世紀以降的西歐,由於封建制度、國家、教會及蒙古帝國的相繼瓦解(在此,黑死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導致中產階級的興起。商人重利,會在測量、記錄及試驗上精益求精,科學方法也由此萌生。當然,西歐還承襲了古希臘的歐幾里得數學,發展出複雜的科學方法,這也是中國所欠缺的。因此,近代中國會飽受船堅炮利的東西列強欺凌,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當然,今日在台灣的國人讀這本書,感覺可能更是複雜,因為書中提到的中國,實質上早已不再屬於我們;再者,從科學日新月異的角度看,李約瑟在故紙堆中撿拾的努力似乎意義不大。但個人以為,中國文明的遺產我們當然有權繼承,也絕不應該放棄;再者,歷史是由人寫就的,鑑往方能知來。一個自由開放、公平競爭的社會,是促使科技進步的不二條件;鎖國心態,只會步上清朝以及三十年前大陸後塵。因此,閱讀李約瑟其人其事,自有其時代意義。 二○一○年八月十三日於美國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補記:本書在台出版後六年,又由北京出版社向時報出版社購買了本人譯文,出版了簡體字版(我是過了許久在網上意外看到,才知此事)。簡體字版印刷裝訂精美,不輸台版,但大陸對書籍內容的審查仍嚴,刪除了原書整個第六章:「不受歡迎人士:名譽掃地」。該章是談韓戰期間,中方向全世界控訴美方對北韓及中國東北使用了生物戰劑;於是由蘇聯支助成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派出一個「國際科學調查團」前往中國調查。該團領隊不是別人,就是李約瑟;同時李約瑟還是在郭沫若力邀下才加入的,所以該調查團的結論遭到西方國家的質疑,連帶也使得李約瑟的名望受損。至於中方的指控是否屬實,當年美方極力否認,中方也拿不出絕對的證據,只能流於各說各話。這段史實其實不需隱瞞,刪除了反顯心虛。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