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02 00:10:17瀏覽658|回應0|推薦4 | |
2007年底我接了一本譯書的邀約,那是本2007年10月於英國出版的小書,單看書名《死亡也可以治療》(Death Can Be Cured)頗為聳動,但副題《醫學假說一百條》就清楚得多。事實上,那是一本學術期刊《醫學假說》(Medical Hypotheses)的選集,其中共收錄了一百則醫學假說。
話說這本《醫學假說》期刊,可是被正統醫學視為「離經叛道」的一份期刊。它與一般的學術期刊大不相同,不以發表完整的實驗報告為目的,而鼓勵作者發揮想像力,對各種醫學問題提出可能的解釋;只要文章言之成理或有些許證據,就可接受發表,而不要求嚴謹的實驗佐證。早些年個人在搜尋文獻時,偶而會從關鍵字查到這份期刊上的文章,也曾索取過該期刊的某些抽印本,但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當我譯完全書、著手為該書撰寫導讀時,才上網查了一下這本期刊的創辦人兼首任主編侯洛賓(David F. Horrobin, 1939-2003)的生平資料。我發現他不但與我同行,是位生理學者,同時他早年的研究興趣:泌乳素(prolactin)也與我的相同。我甚至還記得當年為了博士論文收集文獻時,在圖書館翻到侯洛賓寫的幾本有關泌乳素的書,心裡還納悶他是何方神聖,沒想到多年後才得到答案,一解多年來心頭疑團。
侯洛賓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並取得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他在當醫學生時,參加了醫療服務團前往非洲義診,而喜歡上該地,於是在30歲那年(1969)當完住院醫師後不久,就到新成立的非洲肯亞國立奈洛比大學(University of Nairobi)醫學院生理系擔任教授兼主任;三年後(1972),他回到英國泰恩河畔新堡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生理系擔任高級講師(Reader,相當於副教授);再三年(1975),他又跳槽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擔任醫學系主任。 侯洛賓在牛津求學時,接受過一位「古怪」(eccentric)的導師辛克萊(Hugh M. Sinclair, 1910-1990)指導,啟發了他對營養學的興趣。辛克萊強調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EFA)對人體的重要性,他認為現代人的許多疾病,都是因為飲食中缺少這些脂肪酸所致。他還認為愛斯基摩人以海狗及魚為主的飲食,才是健康的飲食,因此曾連續100天食用海狗肉,並禁食蔬菜及其他陸生動物肉類,導致他體內缺少某種凝血因子,一點小傷口就流血不止[1]。 侯洛賓自己的研究則指向g-次亞麻油酸(g-linolenic acid)對人體的重要性,他並發現月見草(evening primrose)的種籽油富含這種多不飽和脂肪酸。於是他於1979年離開了蒙特婁大學及學術界,在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成立了一家製藥公司,專門製造以月見草油為主成分的幾種藥膏,以治療過敏性濕疹(atopic eczema)、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oeic dermatitis)及輕微乳房痛(benign breast pain)等毛病,並因此致富。他的公司是第一批在倫敦股票市場上市的生技公司之一,全盛時期有450名員工,資產達四億英鎊,侯洛賓也因此列名英國富豪榜。 1969年,侯洛賓與兄弟成立了一家「醫學及科技出版社」(MTP, Medical and Technical Publishing Co.),身兼發行人及作者,出版了十來本書,包括《科學是神》(Science is God, 1969)、《生物控制原理》(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Control, 1970)、《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精要》(Essential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1971)、《人體生理學簡介》(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Physiology, 1973)及《泌乳素:生理學與臨床重要性》(Prolactin: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1973)等;他甚至還寫了一本相當受歡迎的旅遊指南:《肯亞及北坦桑尼亞導遊》(A Guide to Kenya and Northern Tanzania, 1971)。此外他還創立了兩份期刊,《醫學假說》(1975)是為其中之一。 侯洛賓對泌乳素的興趣,是他在奈洛比大學任教時,聽了一位來訪的美國學者伯恩(Howard A. Bern)的演講給引起的。伯恩任教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數十年,是泌乳素比較生理學的權威,該場演講則是美國駐肯亞大使館要求侯洛賓安排的。為了湊集聽眾人數,侯洛賓發動了清潔工、外燴廚師,以及學校職員都前往聽講,全場就只有侯洛賓及另一位動物學教授聽得懂伯恩在說些什麼。一直要到十年後,侯洛賓才有機會告訴伯恩真相,伯恩聽了自然是哈哈一笑。 泌乳素是個具有悠久演化歷史的內分泌激素,它在雌性哺乳動物身上的作用,是以刺激乳汁的生成為主,但在魚類、兩棲類及爬蟲類身上,卻有控制水分及電解質的作用。如果要詳細列出泌乳素可能擁有的功能,可多達85條,尤其是泌乳素在男性身上的作用,一向讓人好奇,因為男性的乳房一般不會發育,也不會泌乳,但體內的泌乳素卻不缺(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公認的答案)。 侯洛賓也從他的老師辛克萊處,學到了不怎麼受傳統認可的自體實驗方法:在自己及同事身上注射泌乳素。根據他的描述,他們有乳房疼痛、情緒低落等「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的症狀。但這種主觀感覺並不可靠,有可能是想像中產物,除非以雙盲方式進行注射,否則難以消除「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可能性。 改行製藥也給侯洛賓帶來更大的爭議,因為他所推銷的g-次亞麻油酸以及富含這種脂肪酸的月見草油,是否有他所認定的功效,並未得到正統醫學的認可。甚至在多年後,上述幾種藥物的販賣執照還遭到了取消。 這項爭議,在侯洛賓不幸於六十出頭因罹患套细胞淋巴瘤(mantel cell lymphoma, MCL)去世後引爆。起因是《大英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刊登的訃聞中,稱侯洛賓可能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蛇油推銷員」(snake oil salesman,就好比我們說「走江湖賣膏藥者」),打破了「為死者諱」的訃文傳統。結果引來大批抗議投書,迫使BMJ編輯刊登了道歉啟事。 從侯洛賓的生平,可以看出他與傳統學術界格格不入之處;他喜歡天馬行空式的想像,不斷提出各式各樣的假說;他曾為文批評學術界「同儕審查」機制,只會壓抑創新、鼓勵平庸;他也批評大型的臨床試驗,認為沒有必要。由此觀之,他會創立《醫學假說》這樣一份期刊,其來有自。 [1]有關辛克萊的一生,可參考他的傳記:Ewin, J., Fine Wines & Fish Oil, the Life of Hugh Macdonald Sinclai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