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5/14 02:38:20瀏覽3250|回應7|推薦93 | |
向動物學習 生命充滿了挑戰和恐懼,當然也有喜悅和責任。狗和貓會做夢,牠們的夢大多和食物與安全有關。狗和貓在安全感受到威脅時,和人一樣會得憂鬱症。鳥也會得憂鬱症,還會做惡夢,發生夢囈。 小鳥在羽毛初長成要學飛前,一群雛鳥都會夢囈,因為,第一次從高處跳出來學飛就可能生死交關,天上有大鳥盤旋;地上有貓狗環伺;以及螞蟻。雛鳥一飛不成就可能會喪命,但牠們的媽媽仍然要把牠們趕出去,不這樣他無法成長。 動物的生活情態,有很多都可供我們叁考、借鑑。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都可以在動物中找到對映。其實,把許多動物的特性綜合起來,也就是人類社會的寫照。既仁慈又殘酷;既互助又相爭;既強悍又軟弱。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時機到了,弱者會強。機運衰了,強者也會弱。這才是生命中最真實的一面。 曾經有個朋友拿一個心理測驗來要我回答。他說,老虎、猴子、鳥這三樣。你喜歡誰?我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三種不同類的動物。都有牠們的可愛之處,但一定要選,那我選老虎。朋友的解釋,選老虎的喜歡當老大,脾氣不好。選猴子的很合群,具有幽默感。選鳥類的愛好自由,對人不拘小節。其實這是一個錯得很離譜的心理測驗,是自個兒關在門裡做出來的假設。 實際上,如果僅以仁慈的角度來看,老虎是最仁慈的,牠不餓時,兔子從面前跑過去,牠可能都不會動一下(另一個角度解釋,虎也較懶)。猴子似乎比較像人的樣子,所以大部分的人會選猴子。但猴子是一種經常會對同類進行集體殺戮的動物,而且會殺盡,連幼猴都不放過。至於鳥就更殘忍了,一隻陌生的鳥放進一群鳥的籠子裡,這隻鳥後來都會活活被啄死,並啄掉全身羽毛。熟悉鳥性的養鳥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人類過去不但對動物世界有很多誤解,連人對本身的社會研究都曾多所謬誤,佛洛伊德的「慾力說」曾是心理學的經典,被他自己的學生容格就推翻了不少論點。後來美洲一度流行過的「行為心理學」更錯得離譜。它把人的每個動作都賦予制式的定義,但實際上僅一個小動作在不同地區就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意義。 例如伸舌頭這個小動作,大部份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尷尬或不好意思的表示,但對毛利人而言,這才是他們最標準的招牌動作。可是如果換到中東的阿拉伯去可就嚴重了!因為在那裡伸舌頭是性暗示的挑逗動作。 小時候養過黑螞蟻,黑螞蟻很好鬥,把兩隻來自不同地域的黑螞蟻放在一起,牠們很快就會開始格鬥,不到一隻咬斷另一隻的脖頸,不會罷休。但如果把三隻拘束在一個小空間裡,無論用草尖怎麼去挑撥牠們,牠們都不會互鬥。有些人可能都還沒有黑螞蟻這麼聰明,別人一拿話去慫恿他;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想要衝去跟人打架。 注意觀察動物,我們的確會學到很多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