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5 14:46:57瀏覽1669|回應9|推薦16 | |
一直到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台灣和大陸的歷史路才再度交集,這次,竟成敵對的雙方。 中日戰爭一爆發,台灣總督府立刻發表皇民化聲明;將皇民化推廣全台,深入生活細節,以實現台日一體的境界。 所謂皇民化,其實就是加強思想改造;如廢漢文用國語〔日語〕,改漢姓為日姓〔呂變宮本,黃變廣田,李登輝變岩里政男。 〕,姓名一改,祖宗牌位也得改〔阻力很大,全台只有百分之二的人改日姓。〕,此外,又毀寺廟建神社,連舊曆年、歌仔戲、布袋戲都在禁止之列。凡此種種,無非是要強迫台民加緊忘本,以免有人在中日戰爭中倒戈相向。 1938年初,台灣總督府應日軍華中派遣軍之要求,開始徵調台灣青年赴大陸助戰。該年四月,首批〝台灣農業義勇團〞抵達上海,任務是:幫日軍種菜。之後,陸續派出許多農業團、勞務團、建設團、奉公團赴大陸;所做的無非是養豬種菜、輸送搬運、架橋修路之類,軍屬軍夫的勤務工作。也不知是嫌其訓練不足,還是懷疑其忠貞度;反正日軍從不派台籍日兵,上前線作戰;最多就是守衛倉庫、礦場、港口等等。正因日軍此項政策,二戰期間,台灣人和大陸人的對立衝突,減到最小程度。二戰後,許多台籍日兵並未返鄉,留在大陸結婚生子,就此回歸。 整個二戰期間,大陸人民和台灣人民,各有各遭遇,各有各記憶。大陸人八年浴血抗日的經驗,其實和台灣人1895年到1902年血染全島的抗日歷史,頗為相似。只不過規模上,一大一小,時間上,一近一遠;前者刻骨銘心、記憶猶新,後者遭到惡意掩蓋〔日本殖民總督府〕、蓄意忽視〔光復後的國民黨政府及後來的民進黨政府,殊途同歸,都是南北。〕,以致飄散在歷史長河中,被人遺忘。 二戰結束的1945年到1949年,短暫四年多,大陸、台灣終於分久必合,同屬一國。 一國歸一國,兩岸人民的遭遇卻是苦盡痛來,不同病同相憐。大陸地區陷入國共內戰,戰爭不但延續,而且打得更慘烈。 台灣人民也不好過,熱烈歡迎,迎來的國軍接收部隊,不久就變成劫收部隊。國民黨所派的高級軍政接收官員,有真有假,競相大發勝利財,強取豪奪,吃相難看。再加上戰後生產低落、物資缺乏,以至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終於到1947年,爆發了二二八抗暴事件,動亂迅速蔓延全島。不久,國軍派援軍登陸基隆,從北到南,展開掃蕩,殺人盈萬,絕不手軟;其殘暴的程度,不亞於1895年侵台日軍的無差別掃蕩。 1949年又是一個巨變。跟1895年一樣,發生在大陸的戰爭,後果由台灣承擔。 國共內戰結束,共勝國敗;在大陸無處容身的民族救星,率殘兵敗將,飄零來台,要建設復興基地。當時台灣人口約六百多萬,剛剛送走了七十多萬〔約二十萬是軍人〕日本人,又得到一百多萬外省人〔含五十萬大軍〕。部份外省人迅速佔據了日本人留下的空位,民族救星也進駐台灣總督府,彷彿又回到了1896年。 民族救星將痛失大陸的原因,歸納為統治不夠嚴。一到台灣,馬上宣布軍事戒嚴,大肆整肅異已,實施恐怖統治。不久,又陸續頒布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其羅織之密、刑罰之嚴,絕非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的匪徒懲罰令,所能相比。白色恐怖很厲害,數年之間,抓數萬人殺數千人,全島噤若寒蟬。 這段長達四、五十年的期間,兩岸人民是對立而不衝突。本來有仇的,逐漸沖淡;本來沒仇的,很想來往。 民族救星終於熄滅,反共抗俄一朝夢醒。台灣開始走向發展經濟之路,經濟有了進步,才又踏上民主之途。越十年,大陸也渡過文革,開放改革。先是台灣人赴大陸投資、探親、觀光,形成單向交流。又數年,開放大陸人士赴台觀光,形成雙向交流。 兩岸人民終於恢復互相往來,距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兩岸分隔,已是悠悠百年有餘。 兩岸往來頻繁之後,許多人說,台灣像是大陸失散多年的兄弟;說得沒錯,不但失散,還失散百年之久。百年之間,台灣脫離大陸,走了一段非常坎坷崎嶇的歷史路;原本熟悉的兄弟,早已變成陌生。 借用梁啟超初會林獻堂,所提的第一句話來作結:「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