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4/14 15:46:13瀏覽1994|回應6|推薦25 | |
從2010年起,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一時之間,兩岸人民往來,由單向直流變雙向交流,進入一個全新境界。 初次登臨台灣的大陸旅客,在好奇心滿足之餘,往往不由得產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看似相同的形貌,卻有不同想法、行為,連吃的食物都迥然相異;聽似相同的言語,卻有不同的腔調、用詞,連寫的文字都小同大異。 這種感覺其實並不孤獨,多年前,初到大陸的台灣人,也都有同樣的感受、一樣的情懷。那熟悉來自於相同,相同是因為同文同種,血脈相連。那陌生來自於不同,不同是因為台灣、大陸,兩岸分隔了一百年。 在這一百多年間,台灣、大陸各走各的歷史路,越走越遠。兩岸人民斷絕往來,各自累積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 1895年,就是這個百年分隔的開始。 這年的前一年是甲午年,大清國與小日本狠狠的打了一場慘烈的戰爭。狠狠的是小日本,慘烈屬於大清國,海戰陸戰,兩敗塗地。小日本海陸大軍乘勝集結遼東,蓄勢待發,只要一聲令下,立馬兩路夾攻北京城,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得已之下,清廷派李鴻章組團赴日求和,訂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在此條約中,大清國將台灣割讓,連人帶島,給了小日本。 原本準備直攻北京城的日本第一精銳之師,近衛師團,由天皇皇叔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悄悄登陸北台灣;奉命從北到南,實施全面攻占。後來,又投入乃木第二師團及貞愛親王混成第四旅團,總兵力多達四萬,佔全日本現代化新式陸軍的十分之四。 日軍一登陸,全台各地的義勇、義民,無不奮起抵抗,拋頭顱、灑熱血,為保衛鄉土而戰。這一戰,從台灣頭打到台灣尾,耗時近五閱月。五個月之間,全台各地共有一萬四、五千名義勇、義民,作戰陣亡。另外有數以萬計的無辜民眾,慘遭日軍殺害,鮮血染遍全島各地。 1895年,二百萬台民遭祖國遺棄,獨力對抗強大殘暴的侵略者,內無兵外無援,終於慘烈收場,淪為亞細亞孤兒。這是台灣有別於大陸的第一道歷史記憶。 從1895年底到1902年,全台抗日鬥爭,轉變為區域性的抗暴起義;北、中、南三個區域,此起彼落,從不消停。日軍也屢屢出動大軍,血腥鎮壓,絕不手軟。七年間,又有一萬多抗日烈士,犧牲生命,舊血未乾添新血,血債再加一大筆。 1902年年中,台灣總督府宣布〝全台平定〞;開始實施以懷柔為主軸的殖民政策。 日據時代的台灣人,生活雖不富足,卻相對安定。因此,抗日、仇日的態度,逐漸平淡、消逝。尤其是1920年以後出生的台灣人,從小學日本語、念日本書,滿腦子日本思想;連自己父祖輩的抗日烈士,都變成日本書中的土匪、賊徒。祖國意識只如那天邊的一顆孤星,有心追尋者方能得見。一個日化世代就這樣形成,中有甚者,頭殼壞去,竟認賊作父,以為日本就是祖國。 日本據台十多年後,中國大陸發生了幡然巨變。平地一聲雷,國民革命成功,推翻封建滿清,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此一空前盛舉,台灣人不但無緣參與;在總督府刻意封鎖消息之下,得知者並不多。 只有抗日烈士羅福星,為響應祖國革命成功,在苗栗招募志士五百餘人,準備起義抗日,光復台灣。不幸,被台奸抓耙仔出賣、告密;未及發動,即遭日警拘捕、殺害,壯志未酬身先死。 此後二、三十年間,中國大陸被軍閥割據,相互爭戰,搞得烽火連連,民不聊生。當時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冶的剝削之下,努力工作,方得溫飽;對這些民初亂象,既無從關心,也無力關心。台灣、大陸走了一段各奔東西的迂迥路。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