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4 01:24:06瀏覽780|回應1|推薦1 | |
如果不是陳文茜去採訪施崇棠,我還不知道華碩已開始由上而下的貫徹綠能減碳。當富可敵國的WalMart宣稱要它的供應商貼上碳排標籤時, 不論你是不是要與這個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做生意,越早未雨籌謀管好自家產品的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 就越有機會擺脫競爭對手的糾纏。施董顯然明白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 碳排交易的機制之所以能廣為各國所採用是因為它以鼓勵取代懲罰。它不是以你超排的數量來處罰而是看你是否排放的比你當初所承諾的數量更少, 如果有一千噸的合法排放量而年終証明只排了九百噸那你就有權力將這一百噸的差額賣到公開交易市場。反之而言, 若是你排放了一仟一百噸, 那就得向有多出一百噸以上的公司買回這超排的額度 (Carbon credit)。 聽起來言之成理, 何以台灣有部份環保團體反對此等交易制度而傾向回歸傳統的行政罰? 原因在於他們不相信所有企業家都會像華碩一般全力配合。尤有甚者的是正由於某些排放大戶坐擁碳權而有可能寧可花錢在公開交易市場買回超排的部份也不願意投資徹底改進生產流程以降低碳排。鼓勵碳排交易無異於發給烏賊一張通行證 ! 中油與台電最有可能濫用此等排放權, 因為身為利益既得者他們難以在短期之內完成內部改造來因應這樣劇變的外在環境。拒絕以合理的價位買回再生能源便是他們振振有辭聲稱綠能不合乎經濟效益的真相, 破財消災買回碳權可能是短期的一種應對策略。他們吃定政府不會向他們開刀, 因為只要他們嚷嚷油電要漲就必有一堆所謂的工商大老帬起躂伐, 有這樣短視近利的企業家與不作為的政府就只有在攤牌時刻任人宰割。 其實透過消費產品供應鍊能降低的碳排十分有限, 因為貨物運輸及物流所累積的碳排僅佔人為排放CO2的6%。如果製造商販售綠色標籤產品的邊際效用超過因減碳製程而增加的邊際成本時它就有足夠的誘因作此改變。然而吊詭的是, 所有的零件生產的源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到塑化原料或金屬材料, 而這些多半是高耗能的產業。產業的上游聞風不動反倒想藉由供應鍊的末端甚至消費者來承擔責任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 除非握有know-how的污染大戶如台塑之流願意自我宣告碳排目標以迫使台電從善如流, 期待政府對公營事業下重手可能不切實際, 因為在不受國際公約規範的情況之下鮮有任何政府敢於做出對大企業不利的決定。於是我們會不時看到有公部門動員羣衆以樂活方式降低個人的碳足跡, 然而這種杯水車薪的偏方對總碳排的減量貢獻有限。所以別因小失大放過直正的烏賊 ! 我們可以少開車或拒買沒有碳排標籤的產品, 但焦點若因此而轉移那就便宜了那些打算將內部成本外部化的惡質企業, 不巧的是, 被國際環保團體視為環境殺手的蘋果電腦總裁依然蟬聯全球最佳 CEO ! 消費者的縱容是否也該對企業倫理的淪喪負一點責任 ?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