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戰略】希特勒的戰略選擇
2020/07/14 11:29:47瀏覽72949|回應20|推薦29

本周我在復習二戰歷史,尤其是從經濟和金融的角度來看希特勒的戰略選擇,現在把一些心得在這裏和大家分享。

希特勒在一戰後德國政壇的崛起過程,一般知識分子耳熟能詳,我不再贅述。在美國股市泡沫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原本就飽受英法欺凌的德國經濟一蹶不振,幫助納粹黨於1932/1933年的兩次選舉憑著不到44%的選票獲得執政權。

早先Weimar Republic已經計劃了大規模的赤字支出以刺激經濟,並且把主要銀行和企業國有化,希特勒繼承了這些公共工程以及其背後的推手Hjalmar Schacht,在1934年進一步提拔他為經濟部長,但是對國有化政策做了修正,允許企業原本的業主買回所有權。這並不是在放鬆對經濟的管制,剛好相反,是爲了將德國資本力量和納粹黨緊密地綁在一起,實際上對企業的監管控制比以往更加地嚴格和細密。

Schacht是一個稱職的經濟學者,在任内不斷推動國際貿易和國内工業的平衡發展,但是希特勒的經濟認知與他的政治觀點一樣,是極爲陳舊而扭曲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思維,其核心是所謂的“Shrinking Markets”:這個理論認爲隨著更多的國家完成工業化而躋身先進經濟體之列,國際上的原材料供應和工業品市場不止會因競爭而出現相對性的稀缺,而且1)因爲這些後進國家也會試圖建立本土工業,從而擠占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和土地,減低可出口其他國家的原材料數量,並且2)本土企業必然會享有政治優先,從而對進口工業品發生替代;其總效應是材料來源和市場規模在絕對值上也會減小。

根據這個理論,希特勒推導出兩個決策原則:首先,德國的經濟必須盡可能自給自足,避免依賴未來越來越困難昂貴的進口,而且必須接著減少技術外流來延緩後進國家工業化的步調,這個政策叫做Autarky。其次,因爲無論怎麽努力,德國的領土不可能完全滿足農產和礦產的需求,那麽只能就近占領資源豐富、工業化程度低的國家,將其徹底去工業化,確保原材料來源和成品市場。

這個希特勒準備占領並去工業化的國家,就是蘇聯;他所用的詞匯,是大家應該都聽説過的“Lebensraum”“生存空間”。換句話說,因爲德國是一個陸權國家,不能像西歐的海權國家那樣進行全球殖民,所以必須就近取材,在東歐建立殖民地,將當地人民轉化為農奴。這是希特勒從殖民主義出發而得的結論;有人把“Lebensraum”理解為種族滅絕,這是錯誤的。

與此同時,從種族主義的觀點,希特勒認爲蘇聯的共產體制比英美的資本主義還要更加猶太(一方面因爲Marx是猶太人,另一方面他同意資本主義會引發階級鬥爭,最終導致共產革命),所以才是Aryan民族的最大仇敵。至於英法,反而算是優等民族之間的小吵小閙,只要對方折服,德方洗雪了一戰失敗的恥辱,完全可以容許它們維持先進工業和不威脅德國霸權的國際優先地位。

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納粹黨從一開始掌權就實行國家動員政策,整個經濟完全向軍事傾斜,Schacht屢勸不止。到了1936年,德國基本達成全民就業,照理應該轉爲消減赤字,重新平衡經濟,但是希特勒變本加厲,任命戈林草擬四年計劃,加速備戰(從這裏可以看出,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40年開戰)。這樣一來,留下兩個很大的隱患,造成日後戰略選擇上的極大困難,德國的最終失敗基本已被注定。

首先,德國的財政赤字無限增長,在和平前提下基本無法善後;戰爭不再只是一個選項,成為無可避免的終局,連預定的開戰日期都無法延展。希特勒留給自己的唯一自由選擇,是提早發動戰爭。然而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德國難以囤積足夠的戰備石油。這一方面源自外匯的欠缺,另一方面則是英國有意多方阻撓。後來在1939年九月對波蘭開戰的那一天,德國的石油存量居然只夠四個月的正常使用。

Schacht在1937年憤而辭職,從此納粹德國失去專業的經濟管理能力。1938年九月慕尼黑協定,張伯倫顧全大局,容許希特勒在兼並奧地利之後,又吞下捷克的蘇台德地區。這是英國的真正戰略底綫,等同承認德國復興,接受其重返一流强權之列。照理德國應該適可而止,多花幾年積聚國力,尤其是利用與英國和解的氣氛,大量囤積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並發展相關科技,尤其是合成燃料(Synthetic Fuel)。但是半年後希特勒就撕毀條約,兼並了整個捷克。這一方面是波蘭不斷挑釁,希特勒怒而興師,決定提前一年開戰,所以乾脆先占領捷克,但是另一個考慮,卻是捷克國庫的黃金和外匯儲備,這正是前面所提納粹德國財政管理不善的惡果。

一旦開打,英國當然封鎖來自海上的原油進口。這時希特勒還盲目樂觀,認爲一旦法國軟服,英國會主動重上談判桌;這可能是他沒有在Dunkirk趕盡殺絕的主要原因。然而希特勒在英國人眼中已經全無信譽可言,英國政壇沒有任何力量挑戰丘吉爾的强硬政策。還好蘇聯參與瓜分波蘭之後,成爲進口石油的替代來源,小產油國羅馬尼亞也倒向軸心國,德國能勉强滿足石油需求量的一半。

但到了1941年夏天,德國和占領區的經濟困難和資源短缺再也拖不下去,希特勒又一次被形勢逼迫,在盲目樂觀的前提下,把僅存的兩個月石油存量拿出來豪賭,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企圖在年底前就打下烏克蘭這個蘇聯的穀倉和高加索產油區。當時參戰的150+個德軍師之中,只有20個裝甲師和10個摩步師;這並不是德國工業沒有能力生產更多的坦克和卡車,而是連這麽一點機動力量都沒有足夠的汽油可用,開戰後後勤供應不上更屬常態,嚴重影響部隊的戰力和速度,這是德軍沒能速戰速決的主因。然而戰事拖得越久,燃料短缺越嚴重,越須要孤注一擲做不智的戰略和戰術冒險,最終在Stalingrad輸個精光。

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1936年的四年計劃是希特勒失敗的起點,他把自己的退路封死了。正確的大戰略,是在經濟上聽從Schacht的建議,建設健全的金融財政,平衡赤字,賺取外匯,預先囤積巨量的原油儲備,並且加速投資合成燃料技術。如此一來,在外交上就有餘裕可以勒馬於慕尼黑協定,然後慢慢與英國鬥而不破,逐步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同時靜待波蘭自己發瘋作死到沒有盟友願意出手救援的地步。

當然,我們研究歷史的主要意義,在於以史為鏡。英文有一句類似的成語:“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一般被僞托出自馬克吐溫,其實是1970年代才出現的)説得更明確:歷史不是簡單的重複,但是總有許多可借鏡的教訓。80多年前德國挑戰霸主英國,不出意外地與現代中國崛起威脅美國霸權的過程有些共通之處,尤其健全自身經濟、完善資源儲備、穩扎穩打、鬥而不破,依舊是新興强權崛起的正確戰略。有趣的是,一旦我們深入觀察細節,就會發現類同當年希特勒的,反而是當代的美國,而中國則被後者當成當年的蘇聯一樣,是殖民掠奪和種族歧視的雙重目標。

財政管理混亂、軍事預算過大、赤字無限增長、外交傲慢貪婪,還只是三流治理能力的通病,美國真正嚴重的問題,在於它還重蹈了希特勒在思想和戰略上的覆轍。

在思想上(如果讀者認爲Trump不配叫做有“思想”,請看看Niall Ferguson的説法,參見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america-and-china-are-entering-dark-forest),美國同樣執迷殖民主義,希望繼續獨霸先進科技能力,不容許挑戰者建立自己的高級工業,試圖强迫後者回歸低級代工的地位。爲此,美國也采納了希特勒的兩個策略:一方面追求自給自足,要求企業產能回歸,另一方面則全力阻攔扭轉對手的產業升級。這裏唯一的差別是美國人不只準備使用武力,而是從外交、法律、經貿、金融、宣傳等全方位出手,而且有著以往成功瓦解其他挑戰者的經驗。

在戰略上,希特勒無視自身的致命短板,不未雨綢繆,一味盲目樂觀。美國人也是一樣的,只不過納粹德國的罩門在石油供應,而現代美國則極度依賴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的長臂管轄、經濟制裁和濫印鈔票,無一不是在催促全世界趕快推翻美元的地位,卻沒有考慮到一旦失去了美元的購買力,美國自然也不再能夠維持軍事、外交、經貿、金融和宣傳上的力量。

希特勒的軍事冒險,不只為德國帶來極大的災難,而且是數敗俱傷、終結了西歐主宰世界200年的歷史。當代大國之間的直接軍事衝突,在戰略核武器的背景下,代價遠遠更高;雖然這也大幅減低了美國動武的動力,但中方並沒有真正達到核武平衡,考慮到現代美國所展示的與希特勒相似之處,開戰的可能性依舊存在。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憂,應該儘早彌補。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4305445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路哥哥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05 03:48
关于美国媒体说的中国导弹发射井,当时我也以为是风力发电设备基座,主要是看到网上的分布图,显示其分布非常密集。按照我的认识,导弹发射井不应该这样密集分布,否则太容易被一举摧毁了,就算修也应该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请问王先生这个认识有什么问题?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9-08 07:45 回覆:
加固的發射井可以抵抗幾百公尺外的核彈近炸。

路哥哥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04 03:23
请问王先生,中美间所谓的气候合作到底是什么?是给对方施加减排任务还是确实有具体可合作的事项?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9-04 05:11 回覆:
從美方的觀點,是對中方施加減排任務;從中方的觀點,是合作對第三世界做出援助。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02 08:56
但是, 不是说这照片只是 windfarm 么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9-02 10:18 回覆:
大陸有一些半官方的軍事評論家,往往説出很離譜的自我貶低論調,軍迷普遍把他們稱爲“戰略忽悠局”。這個Wind farm的説法,有可能是典型的戰忽局説辭。雖然目前還不能100%確定,但我個人覺得是發射井的機率並不小。

zhaofei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中国新建导弹发射井
2021/08/31 19:11
今年中国终于开始建设新的导弹发射井(中国建造100多个导弹发射井,扩大核能力 - 华盛顿邮报 (washingtonpost.com)中国疑再建导弹发射井:核武扩张还是谈判策略? - 纽约时报中文网 (nytimes.com) ),扩充核武库的原因应该就是王先生分析的吓阻美国的军事冒险。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9-02 00:10 回覆:
是的,我過去7年對中國執政上的幾百個建議和意見,倒有7、8成已經被采納實現。這裏我不是暗示每個案例都有因果關係,例如核武庫這件事早有更知名的媒體人倡議;我想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的理性態度,在全世界即使不是獨一無二,也算首屈一指。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0 15:04

我原先印象里一直简单的以为, 德国军事上能在西欧进展顺利, 和打波兰一样, 靠的是先进的装甲战术, 坦克能轻松突破一战时期机枪和战壕组成的防御阵地, 技术碾压对手. 直到最近看了些东西, 才吃惊的发现, 原来马奇诺防线专门针对坦克做了防御, 正面其实很难突破, 而德军从阿登森林绕开防线的过程中, 古德里安的部队在森林里困了很久, 根本不是闪电战. 如果那时法国空军能去森林里轰炸德国的装甲部队, 德军不可能这么轻易突破法国防线. 法国没有大规模出动空军的原因在于, 当时德国空军比法国空军要强大的多. 德国有很多的滑翔机俱乐部, 一直非常注重培养飞行员. 这真是很有意思的结论, 原来现代战争取决于空优的法则, 早在装甲部队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后来到了不列颠空战, 英国人一方面有雷达探测, 另一方面丘吉尔借口迷路的德国空军误炸城市, 故意扩大也去轰炸柏林, 结果德国民粹汹涌, 希特勒也改去轰炸英国城市, 而不是集中力量消灭英国空军争夺空优, 最后输掉不列颠空战. 丘吉尔敢这么扩大轰炸, 等于是用平民的低人权优势去消耗德空军力量, 是个心狠的角色.

这让我又忍不住想起王先生之前在博客上谈过的. 首先, 这一成一败,  很有点类似F22适用于欧洲"空地一体战", 却不适用于西太平洋的"海空一体战"的意思. 其次, 让我想起之前在博客上谈过的反隐形雷达技术与隐身飞机斗争的重要性, 再接下来, 留言还有讨论过, 实际上中方在压制民粹言论方面比美方有更大优势(我们的外宣也许要专注引导美国的民粹), 我们当然要用好这一点. 自从读过王先生的博客后, 遇到事物确实常常能触发我原先想不到的思考方向.

最后, 历史不会重复, 但是会押韵, 我们不妨稍稍类比一下, 既然"空优"在装甲部队刚刚辉煌的时候就可以发挥作用, 那么我们也可以合理的猜想, "天优"(制太空权, 制电磁信号权等等)在今日"空优"主导的现代战争中, 也可能会发挥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的作用. 飞出大气层的导弹, 空间轨道上的军事侦察卫星, 恐怕是下一次战争的决胜条件.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1-06-22 04:58 回覆:

空中支援力量,從Guderian在1930年代中晚期的實驗開始,就是德軍戰術的重要成分之一。所謂裝甲集中使用,其實是外行媒體以訛傳訛的結果,完全只相對法軍分散支援步兵的裝甲兵準則(Armor Doctrine)來談,無視英軍更極端的全裝甲旅級編制。德軍總結西班牙内戰經驗後,在二戰早期的裝甲師(Panzer Division)組成,摩步、坦、炮、支的團級單位比例是1:2:1:1,已經是介於英法之間的折中;到了征服法國之後,重新檢討,發現仍然不是最佳平衡,所以在1941年開始征蘇之前,比例已經改爲2:1:1:1。有人以爲是Hitler做形象工程,把舊裝甲師的坦克一份為二,用以增加名義上的裝甲師數目,其實專業的軍事歷史研究人員,一般認爲德軍後期的編制效率更高。美軍(4th Armored)的比例是1:1:1:2,也算是合理的。

至於空中支援,德軍的準則叫做Close Air Support,CAS;美軍在80年代計劃的空地一體戰,其實正是二戰德軍準則的延續。偏重CAS的問題在於飛機航程過短、載重過小;所以德國空軍打英倫空戰力不從心,最近10年美軍在西太平洋的窘態只是歷史的重演。至於Space Force,目前的科技水準還只相當於一戰早期,亦即剛要從偵察/反偵察向爭奪空優邁進,真正的打擊力量,重點依舊在於不真正進入軌道的傳統彈道導彈和新興的高超音速技術。


世界对白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07 06:57

有网友在环球时报记者帖子下面@老王,希望获得答案。

个人认为就是全球化是否还能继续下去的话题,之前是实体经济和虚拟金融方面的,这次会不会把网络信息正式带入国家主权的范畴?全球化是不可逆的,但今后几年内主要经济体间对将如何处理这些争端?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8-12 15:32 回覆:
大哉問。長期來看,新通訊科技、新產業鏈模式和新增財富的確是推進國際間政經整合的强大動力,不過...
首先這並不保證會是全球化,基於主權意識的地緣政略考慮,使得大型區域板塊更加可行。其次,整合不必是完全或絕對的。以汽車產業爲例,20世紀末有幾個并購的嘗試,並不太成功;本世紀比較流行的是中等程度的聯盟,例如Renault-Nissan-Mitsubishi。航空公司之間也自然形成了幾個大聯盟,聯係更鬆散些。
目前歐盟把握英國脫歐的時機,把重點放在内部整合,這會形成最緊密但也是最弱小的主要集團;美國企圖組建反中聯盟,這天然必須是中等緊密的主僕關係;中國則是尋求相對單純的經貿合作,所以可以在第三世界廣汎搜羅對象,然後以鄉村包圍城市。
未來20年國際關係的主軸是霸權交替,也就是親中集團逐步分解、吸收、壓倒親美集團的過程,歐盟基本保持中立。中國確立領導地位之後,我希望它能以理性、互助、公平的原則,持續推動全球的進一步整合,但中國必須先解決自身内部的許多問題(例如我多次討論的學術腐敗和教育公平問題),所以目前言之過早。

貓靈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21 22:15

  個人認為:目前中國方面該採取司馬懿對付諸葛亮北伐的方針,可以在戰術上吃一點虧,但必須要在戰略上逐次消耗對手的進攻能量.美國目前的罩門實際上就是在美元信用上面,但川普政權濫用美元來處理問題(包含昨天的宣示,估計要多印7兆元的美鈔),外交上又公開訛詐與欺壓自己的小弟,這實際上都是在減低美元的信用,對美國非常不利,而此低智慧的傢伙還拼命去做?真令人啼笑皆非!

  一言以蔽之,司馬懿是靠耗光蜀漢的糧草來取勝,中國則必須要動用手段,設法加速美元信用的崩解.但是目前來講,加速生產核武以示強,並大力進行內政改革是第一要務.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22 00:57 回覆:
是的,Trump輕裝冒進,中國軍事建設的目的在於保證底綫不被突破,反攻則應該是中歐外交合作和打擊美元霸權雙管齊下,可以反過來包圍美國的突出部,達到完全殲滅的效果。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9 14:16
天擇之下,存活者不必然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佔資源的。有資源者氣長,氣長者得永生。這是莾夫智力所不及的。只是代代有莾夫,沒有前輩會指點,因為都死光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20 00:39 回覆:
是的,所以演化利基先占先得,後來者即使有功能優勢通常也必須等到原本的霸主自行消亡才能取而代之。最明顯的,是大型陸上草食動物之爭,一開始是兩栖類(Amphibian)為霸主,然後爬蟲類(Reptile,包括Anapsid和Pelycosaur)興起,接著先後是Dinocephalian和Dicynodont(哺乳類的兩種遠房親戚),其後是恐龍(Dinosaur),最終才是哺乳類(Mammal)。這裏每一次的霸權交替,都是Mass Extinction Event(集群滅絕事件)的後果,例如爬蟲類取代兩栖類,靠的是演化出蛋殼,所以不必囘水裏下蛋;這乍看之下是壓倒性的優勢,但實際上還是必須等到Carboniferous Rainforest Collapse(CRC,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3.05億年前)才完成。結束Pelycosaur的是Olson's Extinction(2.73億年前),終結Dinocephalian的是Capitanian Mass Extinction(2.6億年前),Anapsid一直拖到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二叠紀-三叠紀滅絕事件,2.514億年前)才完結,恐龍則到Carnian Pluvial Event(CPE,2.3億年前,我曾撰文介紹)才取代了Dicynodont,至於6600萬年前的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
所以霸權交替,有新興能者固然重要,最要緊的前提還是既有霸主的衰亡。

K.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
2020/07/17 11:58
@alzmskxn

你要知道国共内战的前面一半时间在一个【没有深入了解的旁观者(※重点)】看来,都是国军有优势压着共军打,甚至还占领了延安,甚至到1948年11月看起来还是势均力敌,结果1949年1月就全面崩盘,1949年4月就渡江战役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美国人在1945年就作出你说的判断,这不是判断,是算命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8 00:02 回覆:
好了,這事我已經評論定調過了,討論到此爲止。

贞曜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7 09:00
以史为镜,当初的德日,今天的美国,都败落于无视各种风险,一厢情愿押注在最优可能暨极小概率上。以色列对风险的感知一流,应对策略却一直相当激进,火中取栗已成惯性。至于波兰,我很难理解,或许是恰好没有被历史绞灭的幸运儿。从这个教训出发,中国最大的风险一是无法遏制美国最后疯狂的冲动,二是无法遏制公众舆论的喧哗戾气,这两点不加以弥补,就是自愿参加俄罗斯轮盘赌。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0-07-17 10:16 回覆:
你説的大致都對,就是最後那句有關“無法遏制公衆輿論的喧嘩戾氣”說反了,那是民粹政府的最大弱點,中國體制的優勢之一,就在於政府真正在乎的是人民的福祉,而不是人民的意見;前者是政治的真正目的,後者卻是資本家、野心家和邪教領袖可以輕易操弄的。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