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2019/12/27 00:59:27瀏覽62219|回應26|推薦21

在1970年代,肥胖症以及它所帶來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多囊卵巢綜合症等等)開始成爲美國公共健康的頭號問題。當時的代謝理論假設“一卡路里就是一卡路里”,與養分的類別無關,而每單位脂肪的熱量比澱粉和蛋白質高出一倍有餘,所以學術界認爲肥胖症係由攝取過多脂肪而導致,再加上心臟病顯然與脂肪代謝鏈中的膽固醇(LDL,Low-Density Lipoprotein)有密切關聯,於是在1982年,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聯合具名發佈了新的飲食指導方針,要求美國民衆把脂肪佔總攝取熱量的百分比從40%降到30%,隨後市場上出現了成千上萬的低脂食品,不到20年這個目標就達成了。

然而,雖然心臟病的死亡率受到控制,肥胖症本身(見下圖)以及代謝症候群的增長速度反而加快了。上圖是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所統計的糖尿病確診人數(藍綫)和佔總人口比例(橙綫)。在1982年,確診的糖尿病患只占人口的2.6%,到了2015年已經增長到7.2%。

這張圖是超重(Overweight)佔總人口百分比的演化曲綫;可以看出美國固然引領潮流,但是肥胖症其實已經成爲一個全球性的流行病(Epidemic),而且飲食文化越接近美國的,超重比例就越高。

爲什麽美國的肥胖人口在減少脂肪攝取量的同時,反而快速增加?過去40年,美國人的平均攝取熱量的確也不斷增長,但是美國在二戰後的食品一直很豐裕,爲什麽到了1980年之後才胃口大開,越吃越多?在2006年發表在《Obesity》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連嬰兒在六個月大就已經有超重的趨勢,那麽現代的嬰兒食品比以往多出了什麽成分?

研究代謝學(Metabolism)的學者回頭去檢驗“一卡路里就是一卡路里”的假設,發現它大致是正確的,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果糖(Fructose)。

果糖是三種小分子單糖之一;另外兩種分別是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我們食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它是一種多糖,由許多葡萄糖單元串聯而成。蔗糖(Sucrose)則是一種雙糖,由一半果糖和一半葡萄糖結合組成。進入人體消化道之後,澱粉和蔗糖都會迅速分解為單糖成分,然後被腸道吸收。葡萄糖是所有人體細胞都愛用的能量來源,只有20%會被送到肝臟轉化為肝糖(Glycogen),以備不時之需。果糖卻沒有任何直接用途,100%必須由肝臟當作毒素一樣來降解(這個比例甚至高於乙醇酒精所對應的80%),一部分被轉化為檸檬酸離子(Citrate),然後經由血液被送到人體脂肪細胞内進行De Novo Lipogenesis(自身脂肪合成,指人體代謝系統將其他分子轉化合成為脂肪的過程),另一部分成爲尿酸(Uric Acid),還有一些淪爲促生心血管疾病的LDL以及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後者也就是血脂和肝脂肪的來源。

爲什麽人類的代謝系統會演化出對一種常見的養分如此特別的待遇呢?我在《猿類的起源》一文討論過,大型靈長類(亦即人猿總科,Great Apes)原本是2600萬年前在東非演化出來;2100萬年前非洲板塊與歐亞大陸連通,人猿進入西亞和南歐;1700萬年前,地球氣候變冷,出現季節性的食物缺乏,於是必須在秋天養膘,纍積體脂肪。水果是人猿在秋天的主食,富含果糖,於是人猿演化出盡量把果糖轉化為體脂肪的代謝通路,而且還失去了降解尿酸的能力,這是因爲尿酸有觸發這些增肥機制的作用,所以它所帶來的痛風(Gout)和高血壓(Hypertension)等副作用也只能被容忍。後來這支人猿返回非洲,成爲猩猩和人類的祖先,我們也就繼承了這個養膘回路。不但如此,我們舌頭的味覺感受器也因此對果糖情有獨鍾,它的甜度是蔗糖的173%,葡萄糖的兩倍半。

正因爲人體一遇到果糖就只想增肥,所以它不但不能被用作細胞的燃料,而且不會像其他養分那樣抑制胃飢餓素(Ghrelin,刺激食欲的荷爾蒙),也不像葡萄糖那樣會觸發胰島素(Insulin,控制血糖的荷爾蒙,也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大量的果糖甚至還會引發下視丘(Hypothalamus)對瘦素(Leptin,產生飽腹感的荷爾蒙)以及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抵抗(Resistance),前者使食量永久性地增大,後者則妨礙肌肉燃燒葡萄糖的過程,使部分葡萄糖也被轉化為體脂肪,使增肥更爲高效。

原本美國人所攝取的果糖主要來自水果,分量有限(每天20克以下),而且混合了很有益的纖維和維生素,對身體健康的整體影響是正面的。但是在1966年,一位日本生化學家發明了可以把玉米澱粉轉化為果糖的酵素,美國在1970年代引進了這個技術,開始工業化大量生產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HFCS)。玉米糖漿的價錢只有蔗糖的1/2甚至1/3,於是很快地奪取市場額分,並且使得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製造商非常樂意對飲料和食品大量添加甜味。剛好在1982年之後,他們必須減低加工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爲了補償適口性(Palatability),最便宜、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玉米糖漿,於是美國人所攝取的果糖分量直綫上升,1994年達到每人每日55克,2008年達到73克,其中大約一半來自冷飲(36.5克果糖,相當於20oz的汽水),例如可口可樂零售版本(亦即罐裝或瓶裝)的熱量基本全部來自HFCS-55(含55%果糖的玉米糖漿),而快餐店的飲料機則使用更甜的HFCS-65(含65%果糖的玉米糖漿)。

先前提到的那些對果糖代謝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來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和干擾,他們尤其喜歡大批購買學術論文來製造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參見https://www.latimes.com/science/sciencenow/la-sci-sn-sugary-drink-research-20161031-story.html )。如同烟草業駁斥吸烟對呼吸道的影響,以及石油業資助對二氧化碳排放引發全球暖化的質疑(參見前文《科學界的賣淫者》),美國飲料協會(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原名National Soft Drink Association)和玉米精煉協會(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不斷地引用自己資助的研究來否認果糖與肥胖症之間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在2003年長達214頁的報告中弱弱地加了一句“建議考慮限制含糖飲料的攝取量”之後,一個美國飲料協會的研究員就急忙出面疾呼,說糖是碳水化合物,不是脂肪,所以已知有利於減肥(參見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125412/ )。

但是到了2010年,即使有了來自數以百計可疑論文所帶來的噪音,加工食品和冷飲中所含的果糖是肥胖症和代謝症候群的主因也已經成爲學術界的共識,這些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爆炸性增長帶給有良心的學者强烈的急迫感,於是在2010年三月號的《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出現一篇專門研究對含糖冷飲徵收營業稅的論文,發現在美國市場抽18%的冷飲稅,能為人口平均減重2公斤。隨後有好幾個後續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

頭一個采納這個建議的,是遠在歐洲的匈牙利:號稱自己是“Illiberal Democracy 非放任性民主”的Viktor Orban重新掌權不久,就在2011年開徵冷飲稅。和美國並列為肥胖症重災區的墨西哥,在2013年跟進。美國國内最早的冷飲稅在2014年底通過加州Berkeley的市議會,至今共有9個城市徵收。如果放眼全世界,則共有19個國家已經立法加徵冷飲稅。除了飲食文化類似美國的英澳等國之外,另一個急著施行冷飲稅的集團是西亞和南亞的穆斯林國家,包括沙特(Saudi)、阿聯(UAE)和馬來西亞,他們由於氣候炎熱,而且宗教禁酒,所以人均冷飲消費量冠絕全球;巧合的是,他們也正承受著世界上最嚴重、最普遍的糖尿病疫情。

東亞國家的肥胖症還遠遠沒有到像美國和墨西哥的普及程度,照理說糖尿病也應該比較輕微。但是種族(Race)之間的代謝功能有差異:黃種人相對不容易增肥,但是對糖尿病卻很易感。上圖是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佔人口百分比的演進歷史,可以看出在2008年就逼近10%,已經高於美國在2015年的比例。

這裏我列舉更新、更詳細的資料來對比中美兩國的糖尿病疫情:根據CDC在2015年的統計數字(參見https://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7/p0718-diabetes-report.html ),美國共有3030萬糖尿病患,佔總人口的9.4%,其中2310萬人(總人口的7.2%)已被確診,另外720萬人(2.2%)還沒有就醫診斷;此外還有8410萬名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佔成年人口的34%。中國醫學界在2013年做了全國性的統計,結論發表在《JAMA》(《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會期刊》,參見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27134326.htm )上;發現中國的糖尿病患佔總人口的10.9%,其中4.0%為確診,6.9%為帶病未診;糖尿病前期則佔人口的35.7%。

CDC計算糖尿病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每年3270億美元,其中包含了醫療費用和工時損失。我沒有找到中國的對應數據,所以自行估計一下:算入人口和GDP的差異,假設比例相似,可以得出每年應爲18840億人民幣。美國的醫藥業佔GDP的18%,幾乎達到中國(6.23%)的3倍,如果假設中國治療糖尿病的費用也因此而又少了近3倍,那麽糖尿病對中國經濟的拖累至少是每年6520億人民幣。

每年六千多億人民幣的損失,一億多人口和他們家人的病痛困擾,還在迅速惡化普及的疫情,使得糖尿病成爲頂尖等級的公共健康議題,嚴重性甚至超過了幾年前的霧霾問題。而對果糖和冷飲徵收營業稅,相對著減低排放來説,實在是輕而易舉還增進稅收的好事。我强烈建議大陸和台灣都對玉米糖漿和含糖冷飲各開徵100%的營業稅。這是一件知難行易的政策;現在學術上的結論已經很清晰,實際政策的可行性也已有許多國家先行驗證,對國家經濟和國民健康又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希望藉著這篇文章引發公衆的知情及討論,進一步使國内的專業醫療研究人員能得到媒體的注意,共同發聲,促成正確政策的早日施行。

【後註一】剛剛發現了這個Youtube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56Gpf1f5_A,感覺它適合介紹非專業讀者瞭解這個話題。

【後註二】今天是2020年二月17日,有在台灣的朋友拿這篇針對糖稅的討論(參見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357400690)來詢問我的意見,我回復如下:

文章以台灣的水準來看,還算不錯的;不是足夠的精確詳盡(尤其是沒有針對果糖做討論),但是面向一般大衆的科普寫得簡單並非壞事。

我想真正需要我評論的,是反對者意見那四個段落;它們基本上是Lying through the teeth(漫天扯謊)。

1)有關英國蘇打稅的研究報告(應該是這一篇)並沒有任何學術性。Nielsen是一家私營的顧問公司,是現代財團的公關打手,基本上誰出錢它就為誰説話;它的報告原本就是要混肴視聽用的。

2)耶魯的2011年論文(應該是這個)是有學術性的。但是這裏反對者只是借了人家的名頭,然後顛倒黑白、無中生有。其實耶魯不可能去研究所謂“1990-2006年美國徵收糖稅”的結果,這是因爲美國第一個抽糖稅的Berkeley是從2015年初才開始。事實上耶魯論文的結論是一點點稅(每盎司一美分)就能降低人均糖水攝取量達24%,每人每日熱量攝取減低200千卡;這是非常支持糖稅的論調。

3)U. Glasgow的2016年論文(應該是這一篇)並沒有說不該徵收糖稅;它説的是,除了糖之外,脂肪和總熱量也必須兼顧。這被那些反對者拿過來,在邏輯上魚目混珠了(參見前文《常見的狡辯術》)。

4)增加食品加工業添加果糖的成本,正是糖稅的用意,怎麽就變成反對的理由了?“可能導致許多人失業“這句話,沒有任何客觀佐證;你看這些既得利益者在前述的討論中撒謊的狠勁,居然在這一點都只能用空洞的詞匯來矇混過關,顯然事實上這個“可能”是必須用最高倍數的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丹麥的確是在2013年取消了糖水稅(事實上主要是取消了脂肪稅,順便也豁免了蘇打稅,加工食品用糖的稅依然健在),但是其主要的原因是丹麥的國土很小而稅率極高,國民原本就習慣每周開一會兒車到鄰國(亦即瑞典和德國)去買雜貨,順便多買些汽水極爲方便容易。所以這裏的正確教訓,是糖稅最好是全國一起徵收,但是各地有先後是現實,總比不徵的好:一個重要的地區先做示範,不但是地方立法連鎖鏈的起頭,而且即使在丹麥也是有健康效益的(參見這篇2016年的回顧)。

【後註三】今天是2020年六月15日,已經有足夠實驗證明攝食果糖是促使新冠感染轉爲重症的因素之一,這來自果糖的三個作用:1)促成糖尿病(參見正文);2)增加Oxidative Stress(參見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09744/);3)妨礙維生素D的免疫功效(參見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571713/)。

【後註四】又有一篇新論文(參見《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obesity pandemic》)試圖打破學術界對肥胖症起源的迷思,值得生醫專業讀者參考。

【後註五,2022/04/21】最近十年有許多新研究,證實Fructose經新陳代謝產生Uric Acid是哺乳類和尤其是大型靈長類增肥的關鍵機制。除了最主要的Fructose(糖、高果糖糖漿)和Uric Acid(蜂蜜)本身之外,一些次要的增肥因子也被發現,尤其是人體能自主轉化Glucose成爲Fructose,所以減肥除了禁糖之外,也不能多吃澱粉,至於促進這個轉化機制(通過Vasopressin的V1b receptor)的鈉離子(鹽、味精)和AMP+Glutamate(味精),則還有引發高血壓的效應,原本就必須酌量食用。

【後註六,2024/08/29】70年代歐美因應節節高升的慢性疾病問題,對社會飲食習慣做檢討的過程中,蔗糖產業游説力量動員得最迅速、最積極、最團結、最徹底,成功地把罪責全部推給高脂肪和高鹽分,使得過去50年全世界都因濫用果糖/蔗糖而導致多種慢性疾病疫情變本加厲,其實過量攝取蔗糖要比過量攝取鹽分容易、普遍得多了。剛剛又看到《Nature》的一篇新論文(參見《Sodium chloride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enhances T cell metabolic fitness and cytotoxicity》),討論氯化鈉的抗癌效應,不由得再次為這個事實與公共認知之間的强烈反差而搖頭。

【後註七,2024/09/12】博客雖然反復强調過果糖攝取過量是當前世界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但我似乎一直忘了提起,飲料形式的果糖/蔗糖比糕餅甜點更糟糕得多,這是因爲人類胃/腦之間的飽腹感環路對液態卡路里完全無感(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並不奇怪,畢竟在絕大部分演化歷史中,人類不但沒有糖吃,能找到的飲料也只有零卡路里的白水,也就沒有必要演化出偵測果糖/蔗糖溶液的能力),以致越喝飲料反而額外吃得更多(可能是因爲部分原本固態的糖在嘴巴或胃裏溶入飲料中,於是從飽腹感偵測環路中隱形消失),所以營養學界的共識是加糖冷飲可以算是現代飲食中的頭號危害,參見《Why Sugary Drinks May Be the Unhealthiest Food Out There》

【後註八,2024/09/20】剛剛上了《龍行天下》節目,把果糖的危害又討論了一遍,這次的重點放在糖尿病。我所用的參考文件,主要是中國每五年一次的官方統計,參見《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正文中曾經引用2013年的統計結果(10.9%+35.7%=46%),這次2018年的數字在2021 年底發表,所以2023年的結果可能要到2026年才會公佈,綫性預期是糖尿病加前期會從成年人口的50%提高到54%;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第一手資料。

至於其他國家的對比,網絡搜索一般可以簡單得到答案,這裏我只給出其中最重要數據的來源,亦即糖尿病的經濟代價大約為2%的GDP,來自ADA針對2022年美國社會的估算,參見《Economic Costs of Diabetes in the U.S. in 2022》。中國的糖尿病疫情比美國更嚴重一些,所以代價只高不低。

【後註九,2024/11/01】英國在二戰中資源短缺,被迫將許多食材列入配給管制,其中也包括蔗糖。戰後的經濟復蘇緩慢,蔗糖來源的印度又鬧獨立,結果配給制一直到1953年才解除,剛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天然實驗,可以用來分析出果糖/蔗糖對幼兒健康的危害(否則科學倫理不可能容許以兒童作爲實驗對象)。昨天《自然》報告了這個分析的結論(參見《Diabetes risk soars for adults who had a sweet tooth as kids》),發現幼兒對果糖毒性的抵抗力特別弱,尤其注意光是胎兒是否承受在吃糖孕婦體内幾個月毒害這一個變數,就影響成年後得糖尿病的機率比為3:2,高血壓則為5:4。

博客討論過戒糖的優先順序最高是冷飲,其次是糕餅甜點,但這並沒有涉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前述論文再一次驗證了果糖的毒性基本等同酒精的事實;考慮前者的攝取量遠勝後者,我們立刻得到一個重要的衍生結論,亦即社會有必要以輿論壓力强制孕婦戒糖,就如同戒酒一樣。

【後註十,2024/12/27】50年前美國出現心臟病流行潮,蔗糖資本動員最快、最積極,以類似烟草業的手段收買生醫研究員,製造假學術共識,將鍋扔給動物性脂肪,尤其膽固醇。至今測量膽固醇早已成爲每個醫檢的必備過程,中老年人一旦LDL(Low Density Lipoprotein,低密度脂蛋白,俗稱“bad cholesterol”“壞膽固醇”)密度高於平均,基本所有的美國家庭醫生都會開降膽固醇藥,這些降膽固醇藥甚至成爲美國大藥廠的獲利核心。然而在最近十幾年,一系列采用嚴謹統計分析的新研究結果反復證明,早年LDL和心臟病的統計關聯是沒有做好控制的噪音現象,更別提浮面的統計關聯距離因果關係又有十萬八千里;換句話説,降膽固醇藥毫無正面健康價值。所以幾年前當我自己在年度醫檢拿到很高的LDL指數,家庭醫生反射式地想開降膽固醇藥的時候,被我强硬拒絕;爲了安撫醫生,我同意去做Coronary Artery Calcium Test (CAC,冠狀動脈鈣化指數) ,這是決定心臟病/高血壓風險的權威測試,結果果然拿到健康滿分,為科學真相又增加了一個小小例證。

今天看到一篇新論文(參見《Lipoproteins and lipoprotein lipid composi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stages of dysglycemia and subclinical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除了又一次證明LDL指數高低與心臟病風險毫無關聯之外,還檢驗了所有其他一綫醫療常用的指標,結果唯一與心臟病風險有明確統計關聯的,恰是HD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俗稱“good cholesterol”“好膽固醇”),只不過這個統計相關是負值,亦即HDL指數越高、心血管就越健康。而且真正對應低心臟病風險的,還不是所有的HDL,而只限於其中超大分子的那部分(“extra large HDL”)。很不幸的,當前一般的驗血只提供籠統的HDL指數,要進一步專注在elHDL上,必須特別安排,我自己的醫檢就沒有包含(其實elHDL的重要性是已知的,但我覺得與其試圖拿新科學知識來教育我的家庭醫生,不如接受她的建議直接升級測CAC,省得還要爭吵,即便成功也削了她的面子)。

上述的醫療常識與這篇博文的相關處,在於後天提升elHDL的生活習慣有兩點:少吃糖和多運動;換句話説,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固然是血液中的脂蛋白,但這些脂蛋白是人體正常運作所需,真正促使它們凝結出來形成異常斑塊(plaque),並不是飲食中的脂肪或膽固醇比率高低,反而主要取決於果糖代謝的連鎖反應,尤其是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這一個反直覺現象與另一個老年疾病脂肪肝同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31394982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8 12:20
这是因为现在大陆代糖的生产反而比真糖便宜, 这与其说是政府骗, 不如说是商家歪打正着. 食品安全博主以为真糖"安全", 其实结果刚好相反吧, 代糖更健康.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12-12 12:24 回覆:
逐利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明明可以順勢而行卻還不作爲,愚蠢的平方。
不過話説回來,以商人的尿性,一旦官方認證代糖比真糖健康,很可能前者要大幅漲價,美國已經如此。

Fatgirl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7 20:30
看到一個檢測食品安全的大陸博主  他檢測了市面上十幾個鋁箔包飲料  其中有一半原料標示為糖  但卻沒有檢測出糖 反而都是各類代糖。 大陸政府不走正道努力宣傳教育糖的壞處  卻用騙的方式  真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12-12 10:38 回覆:
不是有意的。

梦游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9/22 12:01
对于我正确认识肥胖控制,我是非常受益于王先生的文章;后续在进一步探索减肥方法和细化认识其中的生化机理的过程中,我也是以本文为起点,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后也减肥成功。不过上升到公共卫生议题层面,我个人认为征税恐怕不是一个容易的方法,容易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我自己控糖的主要动力也是基于减肥所带来的形象改善的需要,而非未来持久健康。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推广健康的减肥手段并在过程中解释控糖的必要性在公众接受度上会效果好很多,新加坡目前施行的饮料健康分级措施亦可借鉴参考。另一点在国家层面可以做的是,让国内企业尽早占领代糖产业原料供应及终端消费产品的市场份额及技术研发的前沿,结合欧洲7月份的时候对中国的赤藓糖醇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恐怕国际层面在代糖领域的斗争已经打响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10-18 08:11 回覆:
四五個月前我第一次在《龍行天下》倡議戒糖的時候,也是以減肥為切入點,就是因爲虛榮的確對群衆具有很大的心理驅動力;不過後來我覺得觀衆和唐湘龍可能會因此被誤導,從而沒有理解到事態的嚴重性,所以上個月才又換囘基本而嚴謹的公共健康角度來討論。其實收稅已經是最弱、最初步的手段了,我的真正建議是全面禁止甜水添加果糖和蔗糖,並發動國民教育來與之配合。

系色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关于阿斯巴甜(aspartame)
2023/06/30 07:44

路透社两名“知情人士”,阿斯巴甜(aspartame)“可能”被列为致癌物。

又是“知情人士”,又是“可能”的,总觉得这文毫无价值,不知王老师你怎么看。

再说,王老师你觉得这些甜味剂对于减少糖带来的公共健康危害有什么看法吗?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s/whos-cancer-research-agency-say-aspartame-sweetener-possible-carcinogen-sources-2023-06-29/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7-01 03:10 回覆:
Aspartame在1965年發明之後不久,就有一篇論文號稱它“可能”有致癌性,此後一直是復查的熱門,雖然其後幾百篇論文都是否定的結果,但因爲媒體炒作,公衆心中的負面印象牢不可破。我並不是說此事已塵埃落定,事實上致癌性研究比其他生醫實驗還要難做,但正因如此,即使有新的一篇論文宣稱“證實”會致癌,也不一定可信。當然我個人一直用的都是Sucralose,但這是多方面考慮之後的取捨,包括味道、熱穩性等等,致癌性問題不是決定性因素。

zaonhe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21 22:27
说起Illusory Superiority这件事,我最近刚在国内的大学课上面,作为随堂问题问过学生这个问题,既他们是同学中更聪明的那一半,还是更不聪明的那一半。结果是36%的同学说自己是聪明的那一半,64%同学说是不聪明的那一半。不仅接近客观的50%比例,而且更为谦虚的人居多。我简单查了下相关文献,没有找到过往有关中国人的illusory superiority的记载。同时我也试过其它问题,发现国内学生同样并没有西方人常见的Conjunction fallacy (合取谬误)。这些数据都是anecdotal的,不过过往行为科学的很多研究的确也可能会更注重于西方人会有的语言文化习惯。作为有趣的观察,供王博士参考。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22 03:02 回覆:
這個anecdote符合我的預期,因爲東亞社會原本就不講求個人主義;升學過程中的無數考試,也强迫學生面對現實;再加上受快樂教育和白左思潮的影響較低,所以儒家的理性傳統還有所保留。
至於爲什麽有自信的低於一半,可能與問卷來自課堂上的老師有關;如果是家長或第三者私下做調查,結果應該會更接近50%、

楊光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回20F~
2023/03/18 23:57

嘿~說不過理,人身攻擊都出來了,還醫生呢,說好的視病猶親,你怎麼儘在傷口撒鹽呢。王博已經很客氣的指出,你思考邏輯的漏洞,Nature那篇報告很清楚的表述血清素主要研究報告沒有提供一致的證據表明血清素與抑鬱症之間存在關聯,也不支持抑鬱症是由血清素活性或濃度降低引起的假設。這麼大型的研究報告,你完全視事實而不見,像個小孩一樣撒潑,還是離開這片理性討論的園地,還給大家一個清靜吧。

另外,捐錢不代表你可以攻擊人或多了不起,請自重。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19 01:07 回覆:
SSRI的療效,是一個tangential卻又很大的未定議題,我自己也只是讀過幾篇新文章,不敢說100%確定結論,所以才特意把己方的論證根據盡量公開列舉,以方便反方批駁。沒想到還是爲此而引發一個老讀者完全退化成非理性的暴民,是讓人難過的事;大家不用氣憤,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反省自己對事實和邏輯的堅持程度。

wsc2879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18 12:55
嘿嘿。拉黑就拉黑。谁稀罕。我是不会处处顺着你说。拍你马屁的。你这是封锁对你有意见的言论。让你的粉丝都变成你的cult followers。别以为我看不出来。希望在你删除前有人看到这个。你这个人脾气古怪。要不然你前妻跟你离婚。可惜我以前还给你捐了钱。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19 01:50 回覆:
你說我古怪,完全正確:世界上事事以是非真假為最優先考慮的人,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非理性或甚至反理性,才是人性的自然。Homo sapiens演化過程中,每次社會規模擴大、分工合作變細,平均腦容積就減小一次,是博客以前介紹過的已知事實。這是因爲一方面,理性邏輯在所有思維模式中是遠遠最困難、最高端、最消耗時間精力的(參考關於AI的既有討論);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組織擴大之後,就可以簡單依賴習慣、法規和文化來解除絕大部分人的理性思考負擔。博客之所以反人性而行,在於社會公益恰恰是必須絕對堅持是非真假的重要議題,而在能夠直通執政者之前,有必要先理順輿論、教育知識分子,但這當然只限自願負擔追求事實邏輯巨大投入的少數人。你不願意繼續,是你的自由;而幾年時間下來,博客對你的理性教育徹底失敗,我也的確沒臉收你的束脩,請通過Paypal通知,我會全額退還捐款。
不過把對理性的堅持,也描述成“Cult”“迷信”,就純粹是狡辯術的顛倒黑白了。迷信之所以是迷信,不在於堅持,而在於沒有事實邏輯的根基。因而真正的科學精神,先天就是宗教的反義詞;這是爲什麽我在形容假大空、僞科學詐騙的時候,特別不用“科學教”這個Oxymoron,而是“科技教”的考慮。

wsc2879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14 14:25
是的。我是医生。这是我的专业。赐教不敢当。我们可以在此讨论这个问题。既然详细,这一篇回答的篇幅较长。只能分着发。我找了找您说的最新的Meta- study. 看看是不是我遗忘了什么。最新这样的研究我没有发现。不过Kirsch在2008年POLS medicine发表的“Initial Severity and Antidepressant Benefits: A 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用美国药监局 (FDA)发现比较placebo,SSRI 对轻度到中度抑郁效果不明显。对重度抑郁,效果微小。这是2008年的研究结果。自从那以后,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2011年, Paul Vohringer 在 Clinical Therapeutics发表Solving the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question: effect siz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这个文章重新分析了FDA的数据和Kirsch还有其他人的meta-analysis。这个研究指出了Kirsch等人论证的瑕疵。Kirsch等人没有考虑到floor effect。 Kirsch发现抑郁症病人病情越严重,SSRI 和placebo效果差距就越明显,SSRI效果越好。Kirsch认为这是由于placebo的效用下降,而不是SSRI有用。他没有考虑到只有轻度抑郁会通过自我调节和非药物治疗会好。重度抑郁在没有药物治疗下是不会好的。SSRI 和placebo效果差距越明显就是SSRI有效的佐证。Vohringer从新对数据进行分析,重新得出结论:SSRI对急性中重症抑郁有效。 Kirsch在他的文章中指出药商将一些没有发布的(unpublished) 的对SSRI不利的数据隐藏起来。2018年, Andrea Cipriani等人在Lancet发表“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21 antidepressant drugs for the acut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将国际上几大数据库关于antidepressant (其中包括SSRI)发布和未发布的自抗抑郁药诞生到01/06/2021的数据汇总。这个汇总研究包括522项研究,总共116477参与者,得出结论:所有的抗抑郁药(包括SSRI)在成人群体使用中,比placebo更有效。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15 07:29 回覆:
好,你是醫生,我理解你對非專業人員發表醫學意見的自動反感;然而你既然是博客的讀者,就應該也知道我不是普通的非專業人員,我説的話都有堅實的學術憑據,而且用詞盡可能的精確。這裏我說的是“只對少數人有效”,你卻似乎看成“只應該對少數人開處方”,其實邏輯上很明顯是兩回事:即使服用SSRI只有小於50%的機率能產生統計上有意義的療效(實際上是顯著低於50%,參見《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344377/》),但是因爲(1)事先不確切知道個別病人會屬於哪一類,(2)沒有其他更好的療法,那麽拿SSRI來治療絕大多數的病患依舊是合理的。至於副作用,減量過程有危險當然也應該算。
我對就事論事向來不排斥,不過你先是違反《讀者須知》第八條,這是自動禁言一個月,然後又爲了硬拗寫了長篇大論,進一步浪費我的時間,必須追加一個月。如果你沒有足夠自制力的話,可以再次發言,我不介意幫你拉黑。

wsc2879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12 13:55
但30多年下來,醫學界才剛剛發現這些SSRI只對少數人有效,而且副作用大於預期,不是嗎? 说只对少数人有用。有什么强有力证据吗?只是一两片论文是不能下结论的。要有至少meta-analysis 一级的的报告。SSRI 并不是对所有人有用。但是说只对少数人。这种提法并不准确。 SSRI 和 SNRI 都有副作用。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SSRI 有好几种种类。每一种都不同。例如很少病人对celexa有不良反应。说副作用大於預期, 也不准确。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13 02:17 回覆:
據我所知,的確是一個Meta Study,而且不但規模極大,還探索得極深,把製藥商幾十年來挑選數據、以扭曲結論的作爲暴露出來。
你是這個專業的嗎?爲什麽不知道如此重要的新結果?或者我誤解了那個研究?請詳細解釋。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14 03:19 回覆:
想了想,應該把我所知的一些相關資訊列舉出來。如果我對其有所誤解,請賜教。
1)科普文章《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22/10/19/how-to-make-better-use-of-antidepressants》
2)數百篇質疑SSRI的論文列表《https://www.survivingantidepressants.org/forum/16-from-journals-and-scientific-sources/》
3)去年新發的兩篇重磅論文,含Umbrella Stud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2-01661-0》和驚動英國輿論的《https://www.bmj.com/content/377/bmj.o1362》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07 04:18
最近新開發出的減肥藥似乎在效果上有顯著提升,請問這是否將改變對肥胖相關的公共健康問題的因應方式?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3-03-08 00:17 回覆:
你說的是GLP-1 Agonist吧?確有實效,然而。。。
1)必須終生服用;一旦停用,肥肉又會長回來。
2)GLP-1是控制胰島素在内的上游激素;胰島素的作用甚爲複雜,去搗亂基本可以預先確定會有副作用。
3)戒糖的減肥效果相當,而且果糖不止增肥,還有其他一系列的毒性效應(例如抑制所有細胞綫粒體),GLP-1 Agonist無法解決。
目前是一批Celebrity先自願做白老鼠,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必然會有類似當年“Prozac Nation”的風潮;但30多年下來,醫學界才剛剛發現這些SSRI只對少數人有效,而且副作用大於預期,不是嗎?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