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外交】【傳媒】現代英美的假新聞體系
2019/12/25 04:43:45瀏覽59184|回應32|推薦37

三天前,一則新聞出現在英國的所有主流媒體上,隨即得到全球性的轉載,其後《BBC》和《Guardian》等等都一再追蹤報導(例如https://www.bbc.com/news/uk-50883161)。故事說在倫敦南郊的Tooting鎮,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名叫Florence Widdicombe,她到Tesco超級市場去買了一張賀卡,回家後發現卡裏已經寫滿了英文的信息(參見下圖),聲稱是一群被關在上海青浦監獄的外國人,因爲受到非人道的待遇,包括强制無償為製造卡片加工,所以冒險對外求救,希望拿到卡片的人聯絡已經出獄的一個英國籍難友,發動國際力量來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這則消息最早來自一個自由記者(Freelance Reporter),叫做Peter Humphrey,他有個中文名字,叫“韓飛龍”。很巧的是,他就是前面提到的英國籍難友,求救信的收信人。他娶了一個中國太太,曾在大陸工作很多年。雖然名片上寫的職業是記者,實際上他的主要收入來自私人偵探業務,公司名字叫做ChinaWhys。

2013年初,GlaxoSmithKline收到檢舉信,說他們的中國分部有大規模的腐敗和違法行爲,於是總部雇了ChinaWhys來進行調查核實。到了年中,中國的執法部門先一步逮捕起訴GlaxoSmithKline中國分部,連帶著也發現了Peter Humphrey的調查活動。因爲這種無照偵探業務在中國是違法的,Peter Humphrey和他的太太在2014年被判刑,關到青浦監獄,12個月之後被提前釋放,返回英國定居。

韓飛龍顯然心有未甘,此後成爲反中鬥士,不斷公開指控在青浦監獄受到非人待遇(參見https://www.ft.com/content/db8b9e36-1119-11e8-940e-08320fc2a277)。這次的賀卡事件再一次把他的發聲帶到全世界注意力的風頭浪尖。

我剛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就隱隱地感到不安。首先,寫原始報導的記者剛好就是事件的當事人,這通常不利於客觀敘事。其次,賀卡是很簡單的物品,現代都是用普通機器大批製作,而使用監獄勞工的目的在於降低手工生產的成本,兩者格格不入。最後,在上海生產的卡片中,只有一張有密信,而這一張密信卡片剛好就賣到收信人所在的國家;考慮到美國的賀卡市場有英國的5倍大,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消費英文賀卡的國家,這個結果有點兒凑巧。

但是以上的質疑,或許可以設法解釋過去,並不能算是決定性的邏輯因果論斷,所以必須再挖深一些。我的第一步就是去找找韓飛龍囘英國後,定居的所在。只花了20秒,就發現他住在一個叫做Surrey的鎮上。我對英國的地理環境不熟,於是在Google Map上定位Tooting和Surrey,想看看它們距離有多遠,從而估計這個距離對應的機率大小。

然後我大吃一驚,因爲Surrey也在倫敦南郊,和Tooting相連。韓飛龍要到Tooting的那一家Tesco,是以分鐘計算的車程。

我想這麽明顯的問題,就算英美媒體假裝看不見,至少中方會出面點明。結果過了兩天,中國外交部的確出來否認,但是只說查無此事,青浦監獄和印刷商沒有任何關係。我相信他們在這兩天裏,下了真工夫,對相關機構和人員都做了反復的徹查,但是這在西方,基本沒有任何效果,連《紐約時報》都很高興地轉述報導(參見https://www.nytimes.com/reuters/2019/12/23/world/europe/23reuters-tesco-china-labour.html?searchResultPosition=7),反正英美大衆早已認定中國是邪惡的化身,這種空口白話式的否認必屬謊言,再出一篇文章反而可以繼續炒作這個話題,而且凸顯自身的中立和客觀。

我在過去五年多,已經一再解釋過,英美媒體對大衆的洗腦手法,是躲在多元自由的虛僞表象之下,隱秘地維持對重要話題説法的一致性,使群衆從多個角度、不同陣營的資訊來源都只能看到同樣的敘事(例如我現在想把真相傳播出去,就完全找不到願意面對事實的英文媒體;《RT》在美國是過街老鼠,根本不敢公開辦事處的電話號碼和電郵信箱),年久日深,自然接受其為正確的常識。一旦成爲常識,群衆的愚昧性就會對這些洗腦信條做自我加强,不但有心人可以簡單地使用它來推進私利(Advance Their Agenda),即使是沒有利益關係的第三者,如藝術家,也會主動引用發揮,進一步落實它在社會裏被接受的程度。

在英美早已完成對中國妖魔化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必須要有更强硬、更專業的輿論反擊能力。這次英美的假新聞媒體,過度掉以輕心,留下一個極大的漏洞,其實是一個天賜良機,能大幅削弱他們在仇中報導上的公信力,在貿易戰和許多其他外交工作上,都會有減低阻力的長遠好處。

雖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有針對性的反擊,我覺得並不晚,還可以亡羊補牢,由企業出面,在英國控告韓飛龍毀謗。其目的,不是要得到法律賠償,而是把它重新鬧上新聞,藉以羞辱《BBC》之流的假新聞組織,並且殺一儆百,杜絕這一類造假抹黑。

現代英美的假新聞,原本是一戰、二戰和冷戰期間爲了團結全民、爭取勝利而撒謊,所建立起來的隱性體系;但是在過去40多年,資本成功奪權之後,它的忽悠欺騙,不再是爲了國家人民的整體利益,反而爲財團巨富在國内外掠奪、壓迫助紂爲虐。我個人認爲,一旦放棄對事實真相的堅持,一個製造謊言的龐大機器被有心人侵占利用,只是時間的問題。當前中國政府堅持只説實話(Nothing But The Truth;當然在現實政治環境下,不可能要求一定公開完整的事實,亦即不必是The Whole Truth),是極具智慧的政策,不但是建立公信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維持民族社會向上發展動力的基石。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31371444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Fanboy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7 00:04

现代人类有了自行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温层,而控制着这个同温层信息渠道的媒体也就拥有了对这个同温层进行长期洗脑的能力。(从这点来说,中宣部能力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就体现在对内和对外都失去了对信息渠道的独霸,基本上绝大部分舆情都容许在各个平台公开讨论。)

要改善这个现状,一种方法是像先生这样,培养反抗洗脑的能力。但这终究仅适用于于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而他们现在和未来也未必能坐到一个能够改变大众想法的位置。另一种方法则是对于掌握这个信息渠道的媒体进行统战工作。CNN,BBC这些以美国国内利益作为根本的传统媒体确实很难拉拢;而脸书作为一个虽基于美国,但全球收益的国际平台,在中国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利益,逻辑上来说似乎是一个可以统战的对象,而即使大量美国民众对脸书的决定不满,也很难找到其替代品。如果脸书可以做到容许来自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客观事实大量存在并宣传,那么对于反抗传统西方媒体洗脑,应该说至少开辟了一条新战线。金灿荣几天前提到建议开放脸书大概也是指这一点。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7 00:38 回覆:

絕對不行。臉書的利益鏈主要在美國,真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是不會有疑義的;上次NBA的反應你忘記了嗎?

中共在過去20年,最成功的宣傳政策,就是拒止這些美國的假新聞通道於國門之外,培養出一批自己可以管控的互聯網企業。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19:36
另外一個可疑的地方是,「筆」這種有尖頭的東西,監獄裏會讓犯人隨便拿到嗎?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7 00:34 回覆:

工作區可能會有的。

真正引起我疑心的,是監獄代工一般是像成衣這類勞力密集的加工,不會是操作大型機器,因爲企業哪兒有那個閑空把機器搬到監獄裏去。


世界对白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17:20

这篇文章从传播的意义上已经很成功了,一百万阅读量,两千次的转发对于一个粉丝数不过几万的账号可以说是爆款。而且各个领域的多个有分量大V都转载,留言,覆盖面足够广。

转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香港文汇报总编个人微博号给出的评论:【事实,报道,舆论】——这是极目所见圣诞贺卡事件梳理最清楚彻底涵盖新闻学三元素的文章,外交部发言人尤其是驻英新闻官,批评皆着眼报道、舆论,而博主从源头上梳理了关键事实关键细节,虽然很小,但这才是最有效的说服力。外交系统当引用发布

另外,周日会在微博账号公开原版王先生关于这事件做的短视频。第一次看时就能深深感受到其忧国忧民之情,绝对不愧知识分子典范之誉!

PS:不要低估文化人的毒蛇——我原本還想説“我現在知道爲什麽豬肉會那麽貴,因爲豬都被派出國當外交官了。”好笑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7 00:29 回覆:

我不是説了,真要駡人,我也能尖酸刻薄起來。。。

其他讀者,我解釋一下,那個豬的笑話,是我在傳送文稿的過程中,順帶和編輯們開玩笑。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15:51

借王兄在另一條論線的留言:

//可惜在現代英美式民主體制下,非理性的多數一定會壓倒理性的少數。個人在社會太渺小了,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夫子之教也。若天命在我,殲星艦,會來的。

光陰催滴漏,夏蟲徒語冰

天命誰知畏,銀河獨釣星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7 00:27 回覆:

傳播正確的政治思想理論,其實是決定長期國運的基礎。我上次提到的Lippmann,有幾十本著作,值得對現代社會的治理哲學有興趣的人去讀一讀。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16876&s=fwzxfbbt 這裏是《觀網》科技編輯對Lippmann《幻影公衆》一書的讀後感。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14:05

抱歉王兄,這個才是:

//我在正文裏面所寫的輕度批評,《觀察者網》就承受不了。//

請問王兄,以上的原因是:

A.觀網本身的尺度?

B.大陸網管的尺度?

C.觀網(部分)接受了官方資源,或者受到官方有形/無形壓力的結果?

解決方法(在有充分資源的情況下):

一、收購觀網(它們好像缺錢,所以搞觀察員系統),將批評的尺度,推向大陸網管尺度的極限。

二、仿效觀網的風格(尤其是應變、活潑和接地氣的部分),自組新媒體,將批評的尺度,推向大陸網管尺度的極限。

先謝。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6 15:37 回覆:
我也不知道答案;不過《觀網》首頁的編輯一向對我的文章比較刁難,所以除了科技類有科技編輯力保之外,我只能在觀察員區或風聞發表。

這次他們的回復是必須刪除批評外事人員的段落,然後再增加“分量”。其實前者我不在乎,現在博客這裏刊的就是軟化批評後的版本(發在微博和風聞的是原版,其實也是就事論事,不算駡人;我若要駡人,自然有真正尖酸刻薄的句子),反而是長篇大論不符合我追求精簡的寫作習慣,所以我就說算了。

你如果有興趣當《觀網》的大股東,我樂觀其成。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12:12

不知道這卡片究竟有幾種版本?

我原本想上網查Peter Humphrey,看能否查到他的筆跡,以與卡片上的筆跡比較。我知道筆跡相同的機率甚小,他不會這麼笨吧?但反正假期沒事,試試也好。結果當然是沒查到,但卻意外發現這卡片竟有兩種版本。一種與大作中的相同,但更多的是另一種有改過(重描)的。兩種版本所用的筆並不相同,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6 15:08 回覆:
我的瞭解是,小女孩先聯絡了韓飛龍,然後韓再把整個故事打包,交給各大媒體發表。在這個過程中,韓要對證據做修飾,很容易。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11:23
除了在新聞報導上反制西方媒體外,我認為另有一個方法也可列為使用國家資源的優先級:系統性翻譯在英文內容中已存在的關於西方邪惡腐敗的事實紀錄,免費公開於網路上。這裡的翻譯尤其包括西方陣營以外國家的語言,如Hindi等等。舉例來說,王先生在 <當警察做什麼都合法時,法治還有意義嗎?> 中提到美國警察可隨意扣押公民財產的事實,在Wikipedia 詞條 “Civil forfei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上有非常詳細的描述,可是只有英文版 (中文版牛頭不對馬嘴)。這樣的詞條很適合翻譯成各種語言公開於網路。這在資訊傳遞上有幾項好處:1、成本較低(因此以邊際收益來說適合拉高優先級)。相比之下,實時反擊西方媒體的抹黑需要大量有調查與論述能力的高級人材,而且處於被動。2、長期有效。這種對事實的紀錄一旦放上網,每當類似的新聞發生,就可被搜索與引用。3、易於接受。已經有偏見的人很容易先質疑評論者或傳播者的立場,不思考其內容。單純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事實紀錄,比較容易被這類人接受。而翻譯成西方不熟悉的語言,也較不容易引起西方媒體霸權的警剔。4、投放精準。這樣的內容是翻譯給會主動搜索求知的人,因此不會浪費資源在無法獨立思考的人身上(避免造成反效果)。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6 15:06 回覆:

很好的想法。我自己在五年前,開始寫美國的真相,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當然,我只涵蓋了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能有組織、有系統地整理出來,放在網頁上,然後節錄出書,就可以成爲學校裏政治課的内容。


Submarine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00:41
这种详细的信息和背景的调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天方夜谭;就算对于少部分专业人士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恐怕也没有兴趣或者精力去调查清楚。其实社会上很多人看新闻都是看标题和概要,能够看多家媒体版本的全文已经是哪能可贵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6 02:37 回覆:
我在正文裏説了,要查Humphrey的住處,我只花了20秒,基本上在Google打入他的名字,我點擊的第二個結果(亦即正文裏引用的《FT》文章)就有答案。

desertfox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6 00:18
https://www.scpr.org/programs/1A/ 我覺得GUI所傳樊能的這一篇對中國當下所面臨的問題講得很通透, 其所談的範圍很廣, 標題只是牽頭帶出一連傳的論述. 簡單的說就是中共雖然在制度上有優勢但能不能成大事關鍵還是在執行力, 這跟王先生在他上篇給我的回文最後一段的意思是一樣的. ( 所以我覺得這裏的關鍵問題,不在於權力集散之間的選擇,而在於實際執行的細節是否合理到位) 上面的鏈接是NPR在二十三日跟風對新疆再教育營這個問題訪問疆獨領袖, 紐時記者, 同時也邀請中國駐美大使館一同參加, 算是維持一個平衡報導的基本原則. 但偏偏中國大使館就無人參加. 我在想CGTN在前一陣子推出09年新疆暴亂的視頻, 其殘酷的畫面是很可以為再教育營的設立作註腳的, 但是駐美大使館為什麼不利用這次機會提醒大家去看一看這部視頻以正視聽? 而訪談中疆獨的那個楞頭青連新疆的歷史都搞不清(清領新疆是在1759年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 那小子卻說是在1884左宗棠入侵. 歷史上如果再往前推話, 公元前六十年漢宣帝就在那裏設立了西域督護府對該地有著完全的管轄. 其時不要說維吾爾, 連突厥人都不曉得在那裏呢?) 所以單就他的胡言亂語就可以敲他個滿頭包. 然而不為此圖其原因何在? 這不免讓我想到樊能所說的; 一件事的經管部門過多又缺乏橫向聯繫, 所以效率有問題. 但我真實的想法其實是很多人骨子裡缺乏自信; 改革開放的成就連老外都驚艷, 但是不是自己人都有點不敢相信, 因此而畏首畏尾? (當然也會有人就認為已經一步登天而狂妄爆棚)所以這裡還是要回到樊文中的金句; 實事求是, 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外交和宣傳都是戰場, 你既使只有五十分把握也要把他當作一百分去打, 這絕對好過任人宰割.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6 04:59 回覆:
像這類束手就縛的反應模式,確實是中共對外宣傳的典型,所以大家才會抱怨不斷。尤其是我們在英美居住多年的人,實在看不下去。但是這可能是中共高層的盲點之一,因爲他們沒有在國外常住,即使再聰明,也很難理解當前中國的外交和宣傳工作有多麽虛弱,對國家利益有多大的傷害。

我在正文裏面所寫的輕度批評,《觀察者網》就承受不了。新聞管制原本應該是防禦西方洗腦的盾牌,變成無能官僚的護身符,雖然是自然現象,還是讓人唏噓。

GUI-龟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回复
2019/12/25 18:05

https://www.guancha.cn/FanPeng/2019_12_23_529177_s.shtml

这是一篇访谈,其中最后一段和这篇文章对于中国政府反击力道不够的批评有些关系。访谈里的观点是中国政府体制本身对于即将发生,或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和领域问题是不能够很好处理的,缺乏预警机制。

实际上这个作者还有一个演讲类的文章和视频(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97630&page=0),观点是现在的社会形态在快速变化,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发展跟不上这种变化,在国家政治体制面临新社会形态的各种挑战时,智库的支撑作用会下降。不过它和这篇文章不是那么相关,但是它可以提醒读者“西方政体有其极限和漏洞,当下的中共体制虽然可以避免一些西方政体的缺陷,但也有其极限和漏洞”。

不过我对于这次新闻做好的反击能大幅削弱仇中报道的公信力这个观点是存疑的。首先越南偷渡39人的事件外媒已经自打嘴巴一次了,然而就单次结果来看并不能改变什么。其次能够从一次或几次不实报道开始反思媒体问题的,都是些有较高素养,尊重事实的人,但现实是这种人在人群里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糊涂蛋,想矫正这批人的观点,非得是量变引起质变,但是外媒显而易见地自打嘴巴的频率能不能这么高(这里的显而易见指的是至少七八成人经过提醒后能发现谬误),我也持不乐观态度。虽然我对个别事件正确应对能产生多大作用抱有怀疑态度,但这个事终究还是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中国政府这种低作为或是不作为还是要挨批。

PS:其实我更为不乐观的是中国大都市年轻人里弥漫的白左思潮,国家交到这批人手上就完蛋了,可偏偏这批人多是家里富裕有钱有权的,在中国体制里最有可能爬到高位。我身边亦有一例,学历还不错,非常相信白左那套价值,甚至产生了“中国发展太快了导致贫富不均,所以要发展慢一些,好好弄弄平等问题才是正确的”这种蠢念头。不过这终究也只是几十年后的事,纵观中国历史,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也是客观发展规律,也许人类社会物质富裕程度到了某个阶段后,总会有些吃饱了撑的的人开启社会自我毁灭的进程,也就是所谓的“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里边唯一痛苦的就是那些像孟子一样看得比较清楚的人。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19-12-26 03:21 回覆:
上次越南人偷渡的事,沒有效果,是因爲事實打臉之後,英美媒體的報導仍然是為自己文過飾非。民衆是愚蠢的,你不把論點點明,他們就不會自己想清楚。

這個問題的根源,又囘到我一再提過的,中宣部沒有建立類似《RT》的英文宣傳組織。如果你有部分英美民衆願意閲讀的通道,就可以拿“假新聞”來做文章。《BBC》和《Guardian》即使假裝沒看到,下次也會收斂。

現在要羞辱他們,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把消息交給《RT》就行了;他們很喜歡報導英美假新聞的醜事。

很多細節,我以爲大家都想得到,所以沒有在正文裏解釋;但是有些人(例如下面那個留言甚至在質疑宣傳戰的重要性)非要被牽到河邊、而且用琉璃杯奉上才肯喝水,我們也只好浪費時間反復討論。不過群衆不懂是非不是新聞,真正的責任終究還是在於官僚體系本身。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