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空軍】【海軍】雷達與隱身技術之間的矛盾關係(上)
2017/10/31 00:36:14瀏覽18904|回應0|推薦7

我曾在前文《一架F22戦機完胜中共空軍? 》裡簡單提到了現代隱身飛機與反隱身雷達之間的發展兢賽,在本文我將補充一些細節。

一般討論雷達對飛機的探測,用的單位是截面積(σ)。以Su-27為例,報章雜誌上常稱其正面的雷達截面積為5平方公尺,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下面的簡單示意圖裡,我們可以看出雷達的波束是錐狀的,這個錐形的截面通常是圓形,而這圓形截面的大小(C)會與距離(r)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C=s×r^2,這裡的s是錐形頂端的三維空間角。如果我們做以下的兩個假設:1)雷達波的功率(P)平均分配在這圓形截面上;2)目標攔截了一部分(σ/C)雷達波並將之向四面八方均勻散射,那麼反射波的總功率就是P×σ/C,而既然四面八方的圓周總面積是4πr^2,則雷達接收天線(假設其有效面積Effective Area=A)將收到其中的A/4πr^2,所以雷達收到的反射波功率是兩者的乘積,即P×σ×A/(4πr^2C)=P×σ×A/(4π×s×r^4)。所以雷達的探測能力與發射功率P成正比,與波束寛度s成反比,與雷達接收靈敏度A成正比,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而與σ成正比。這裡的σ就是一般所謂的雷達截面積。

既然雷達截面積σ並不是真正的截面積,只是代表雷達波被散射回原方向的一個等效變數,那麼不同的形狀就會造成不同的σ。可是原本雷達截面積只能用測量飛機模型對雷達波的反射來決定,對設計師來講,要如何減低σ這個問題是千頭萬緒,無從著手。但是在1964年,一個默默無聞的蘇聯數學家Pyotr Ufimtsev向一個很不重要的大學的內部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scow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ing投了一篇論文,叫《Method of Edge Waves in The 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如何計算邊界波的繞射》),給出了從飛機表面形狀來計算雷達截面積的方程式。蘇聯的保密審查員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偏見,以為本國的基礎研究成果沒什麼了不起的,就讓那篇論文發表了,而且還可以寄到美國。十年後,洛克希德(Lockheed)的一名工程師在圖書館裡偶然翻到這篇論文,認出它是稀世珍寶,由此開發出了世界第一架隱身飛機,也就是F117。

因為40年前的電腦還很原始,F117的設計師們不能探索太多不同的形狀(連曲面都不能算,只好用平面拼出一個好似刀削斧切出的形狀),所以只好專注在隱身性能上,結果氣動效率很低,超音速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做為攻撃機(Ground Attack Aircraft)使用。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隱身技術進步了,才做出隱身和氣動性能兼顧的B2轟炸機;到了1990年代,才做出世界第一架超音速隱身飛機,也就是F22。B2和F22都號稱將雷達截面積降低了四個數量級,也就是雷達截面積降到了類似其大小的非隱身軍機的萬分之一,所以敵方雷達對它們的探測距離就應該縮減為十分之一(因為雷達的探測能力與σ成正比,而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以台灣的F16裝備的AN/APG-66雷達為例,其對戦鬥機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40公里,如果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14公里,那麼F22自然可以輕易地在80公里外發射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將它撃落,自己則輕鬆掉頭飛走。

可是隱身技術真有這麼神嗎?蘋果每一代的iPhone都號稱比前一代快三到四倍,你相信嗎?其實新的iPhone在幾百個測試裡只要有一個加快了三四倍,蘋果就會高高興興地用這個數據,那怕用戶的實際經験是只快了30%。要是所有的測試都快不到三倍也不要緊,蘋果把作業系統稍改一下,讓舊的iPhone慢下去,三倍的比率自然就出來了。隱身技術也有點像iPhone:有些人認為所謂的四個數量級是作弊吹牛出來的(這涉及高度機密的技術資料,結論無法確定);就算沒有誇大,這個數據的確是只有在最理想的條件下才可能達成。

有哪些條件呢?雷達波並不是只有一種,做為電磁波,其最重要的特症就是有不同的頻率(f);由於電磁波在空氣中的速度基本上等同於真空光速(c=3×10^8公尺/秒),其波長(λ)便自然與頻率成反比,即c=f×λ。一般來說,軍用雷達波依頻率/波長分為以下幾個波段(UHF在雷達行業裡的定義和通訊用的略有不同):

波段 頻率 波長

HF 0.003-0.03 GHz 10-100公尺

VHF 0.03-0.3 GHz 1-10公尺

UHF 0.3-1 GHz 30-100 公分

L Band 1-2 GHz 15-30 公分

S Band 2-4 GHz 7.5-15 公分

C Band 4-8 GHz 3.75-7.5公分

X Band 8-12 GHz 2.5-3.75 公分

Ku Band 12-18 GHz 1.7-2.5 公分

最早的對空雷達是1936年英國的AMES(Air Ministry Experimental Station,空軍部實験站)Type 1,用的是25MHz/12公尺的HF(High Frequency,高頻)波段。但是雷達設計師們馬上就開始研究頻率更高的雷達,到二次大戦初期,絶大部分的雷達已經改用VHF(Very High Frequency,甚高頻)波段;這主要是因為收發天線的尺寸都必須與半波長類似,波長越小,天線也可以做得越小(這對動輒有上千單元的現代陣列天線尤其重要)。因為電視廣播用的也是VHF,台灣人應該對其天線很熟悉,它是魚骨形,學名叫“八木天線”(Yagi Antenna),因為它是在1926年由東京帝國大學的兩名教授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郞所發明的。日本人也相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所以根本不知道這發明有多重要;到1928年。八木教授在美國的學術會議給了演說,八木天線立刻傳徧英美。日本軍方要到1942年攻下了新加坡,才第一次看到這種天線,在雷達的說明書裡讀到Yagi Antenna,不明就裡,還特別把被俘的英軍雷達技師從戦俘營裡找了出來詢問,這才知道Yagi是“八木”的英文翻譯。

【待續】

【後註一,2022/12/14】剛剛注意到一則有關Patriot防空導彈系統的冷知識(參見《X Marks The Spot》),亦即其所使用的相控陣雷達會與C-Band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發生電磁干擾,從而在成像後出現巨大明顯的X型圖樣,精確標識其位置。國軍和烏軍(即將)都配備有這項“先進”裝備,而中俄都有不少SAR衛星。

发表日期 : 2014-08-05 20:16


4 条留言


进击的Vk7201 留言 :

非常感谢您的这几篇科普。请教一下,当一艘军舰与对方的隐身飞机对抗时,就算警戒雷达能发现隐身飞机,但也无法引导防空导弹攻击是吗? (2017-08-09)

王孟源 回复:

无法直接引导。VHF警戒雷达的波长太大、波束太宽,对位置和高度的测量,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防空驱逐舰(如052D)的主阵列用的是S波段,反隐身能力相对弱得多。不过它的波束窄、功率高、增益大,而且一旦警戒雷达指出可疑的目标,可以集中功率搜索那个方向,所以仍然可以在相当的距离外探测到隐身目标。

在现阶段的武器竞赛,200公里是一个理想的拦截半径。052D的346A雷达应该有能力在这个距离探测到并且攻击F-35。F-22的雷达截面又小了一个数量级,所以探测距离缩短为0.1的四次方根~=0.6倍,亦即120公里左右。如果把AESA的单元数加倍,亦即把雷达直径从4.5米增加到6米,那么就足以抵消F-22的隐身优势,把探测距离又推到200公里以上。

对B-2和B-21这样的大型飞翼,VHF和S波段都无能为力。必须依赖陆基的HF阵列天波雷达做预警,但是这种雷达误差更大,而且杂讯很多。


进击的Vk7201 留言 :

感谢详细解答!这么说来,如果大型飞翼飞机用来攻击驱逐舰,后者几乎没有还手的能力
了。

看到一段材料: * Unlike most RWRs which can only give azimuth data, the F-22 has the most advanced passive radar/RWR (ALR-94) which can provide both azimuth & elevation data accurately, and thus, track enemy aircraft passively. It can also cue its active radar (APG-77) into a confined narrow beam (2°x2°) and the APG-77 can get all the necessary data for a firing solution using a single beam.
* Under certain cases, the F-22’s RWR (ALR-94) may provide almost all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o launch AIM-120D – virtually making it an anti-radiation missile!
* 我有个疑问,按照理论上来讲,发出雷达波的一方需要接受到反射的回波才能定位目标,而被侦测方只需要接收到探测波就可以定位辐射源,那岂不是后者总是能在辐射源定位它之前定位辐射源吗(因为回波强度肯定远低于探测波)(如果双方电子水平相当)现实中情况是这样吗?
另外,如果己方有多架飞机接受到了同一个辐射源的探测波,通过交换数据就可以大大提高对辐射源的定位精度(三角定位原理)现实中有这种应用吗?


(2017-08-09)

王孟源 回复:

美军刚研发完成的隐身LRASM(长程反舰飞弹),目前由B-1发射,但是将来必然是准备装备B-21隐身飞翼轰炸机,正是专门设计来克制共军的新锐防空舰。

被动探测一般无法测距,也就不能用在火控上(除非使用反辐射飞弹,但是一般战机的雷达可以开开关关,运动速度又快,不适合用反辐射飞弹攻击)。

多架飞机用被动探测的讯号,综合起来对敌机定位,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有个大问题:新式的AESA雷达,波束很窄很灵活,几乎没有副瓣,也就不会同时让多个目标接收到信号。当然用被动接收来吊打老一代的对手,还是有价值的。


进击的Vk7201 留言 :

关于最后一点,对战斗机比较困难,但是对于预警机或者一直开着警戒雷达的舰艇来说应该有威胁吧。如果能在400km外定位辐射源的话。

另外有个关于f22被动探测能力的资料分享给您,似乎是说可以确定三维坐标http://www.f-16.net/forum/viewtopic.php?t=9268 (2017-08-10)

王孟源 回复:

对付预警机当然可以。我想J-20的AESA一定有这个功能。

那是一篇F-22的公关文章,所以故意说得模棱两可,基本上是美国式忽悠。


OVL 留言 :

七公好久不见了~

// 美军刚研发完成的隐身LRASM(长程反舰飞弹),目前由B-1发射,但是将来必然是准备装备B-21隐身飞翼轰炸机,正是专门设计来克制共军的新锐防空舰。//

能否请七公谈谈中共针对这样的状况有无反制的方法呢? 谢谢! (2017-08-10)

王孟源 回复:

舰载预警机探测飞翼轰炸机有困难,但是探测LRASM这种尺寸(宽度刚好近似VHF/UHF的波长)的目标,不论它外形怎么修,还是可以看得到的。然后负责巡逻的歼击机赶过去,若是能找到轰炸机最好,否则就用空空导弹打下LRASM。这并不难,因为LRASM是亚音速的。

如果没有巡逻的战机在附近,那么就只好通报防空舰,让他们准备用上近防系统了。这些系统都是全自动的,但是有心理准备还是好些。

LRASM的射程极长,远在预警机探测距离之外。美国人寧可选择飞得慢的,也要打得远,就是为了避免轰炸机被拦截。别忘了,这些美军的隐身轰炸机比共军的防空驱逐舰还贵。

这并不代表只靠隐身轰炸机就可以完虐航母舰队,因为他们还是需要实时的侦察定位,才能在600多公里(射程是机密,这是我的估计)外发射LRASM。所以双方都会想办法先打掉对方的侦察卫星、无人机、预警机等等,最终还是整个体系的对抗。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0890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