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復興由尊師重道始/一諤居士
2007/12/17 10:55:57瀏覽1183|回應0|推薦0
文化復興由尊師重道始

一諤居士
  
今年是辛酉年,照傳統的曆法來講,是個多變之年。自開年以來,無論國內國外,到處都有變動的跡象。而台灣近年來經濟發展所遭遇到的瓶頸,以及隨經濟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文化失調及其它種種「社會問題」,亦都到了非求突破不可的階段。俗語說:「窮則變,變則通」,最近政府招開了國民教育會議,而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亦將在深具歷史意義的三月二十九日招開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這一切都表現了當局求變求通的意向。像筆者這樣的黨外人士趁此機會借新生報的一角發表諤諤之言,也可以說是聊盡一份國民的言責吧!

台灣近年來經濟發展所遭遇的瓶頸成因很多,如能源問題、資源問題、環境汙染問題等等,但其中最嚴重的還是工業產品的素質問題。雖然政府一再呼籲要工業升級,要發展技術密集的工業來取代勞力密集的工業,要發展資訊、電子等腦力密集的工業來取代消耗能源的重化工業和紡織工業,這一切方向都可以說是正確的,問題是要實行這些方針都需要有遠較目前水準為高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而這些人才要從何處而來,當然要由教育培植而來。為了強調這個觀點,我們不妨將戰後的日本和印尼作一對照:就人口而言兩國相仿,就土地資源而言,前者地狹人稠而自然資源貧乏,後者地廣人稀而天然資源豐富,前者戰時飽受創夷而後者戰時並未遭到嚴重破壞。以如此懸殊之物質條件為出發點,三十年後日本又赫然成為經濟文化大國,而印尼卻仍不以進步著稱。其中道理不難明白,蓋日本民族素以勤勉好學著稱,其文化及戰前所培植之人才並未因大戰而消耗殆盡,故其復興也速,而印尼在戰前尚與蠻族無異。

教育文化影響所及,不僅於國防經濟而已,其他種種社會問題如綱紀不彰、文化失調、社會風氣奢糜等等皆與教育之良窳息息相關。語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育文化者其為國力之本與!故欲圖突破目前之瓶頸而謀將來之復興,必須先由教育文化之復興著力。

欲求文化復興首重正本清源,其要點在使社會「重學問,尊德性」而此兩點尤賴政府提倡,以收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之效。其作法則自「尊師重道」始。吾國自古以來即高懸尊師之訓,甚至將天地君親師並列,然而由實際狀況觀之,自明清以來尊師重道僅為口號而已,蓋因專制政治日久,朝廷復以八股取士,讀書人思想受箝制,學而優則仕之觀念深植於民心,遂使學問淪為求取功名利祿之手段,三家村中老學究多係仕途蹭蹬、科場命乖之士, 不得已而為之。官場師生相稱者多係主考官與被錄取之考生,如此師生關係可以「勢利眼」視之,又何來尊師重道。這種風氣久而久之則致力於學問之人益少,而文化之進步日益滯塞,積年累月遂落後於西洋甚遠。近百年來雖有眾多仁人志士力圖復興,然績效不彰,戰亂雖為主要因素之一,但學而優則仕之觀念不去,政治干涉教育學術之風始終不減,此兩者尤為學風不振之主因。觀乎五四運動以來,位居教育學術界要津之士,以善於攀龍附鳳成群結社互相標榜者多,而已學問德性見重於士林者少。以學問德性不為士林所重之人主持教育學術機構,則此等機構必淪為其呼朋引類甚至挾洋以自重之工具,其作風必為官僚,視教育為管理,視教師為部下,但求粉飾太平而不求教育研究之實質,如此而冀其能為學子求良師,為國家育英才,為文化陪新苗,豈非緣木求魚乎?

深望政府在此求變求通之際,以重學問、尊德性為原則,慎擇各級教育學術機構負責人,如人選得當,則學風自然日益淳正,各種教育問題如教材問題、聯招問題、人才外流問題等等亦必能次第獲得適當之解決,然後方可期學術文化水準日漸提高,文化復興之新苗得以舒展。如此則國家甚幸,民族甚幸!

原載於民國七十年三月廿八日新生報第二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Feng&aid=14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