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去中國化的教改使台灣沉淪/陳 卓
2008/04/15 19:09:05瀏覽1428|回應0|推薦1
台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不豐,兩千多萬人擠在這個島上謀生活,想要日子過得好一些,只有倚靠人力素質以及安定的社會秩序。這兩者的提昇都有賴於良好的教育。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五十年,為了馴服被統治的台灣人民,日本統治者相當注重對台灣人的教育,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容易統治並有效利用。在日據時代一般台灣民眾所受的教育只及於次等的小學教育,即所謂的「公學校」的教育,絕大多數的教師是日本人,其主要學習內容是日文、基本算術、自然及衛生常識,並灌輸效忠日本天皇及大日本帝國的思想,養成守法服從、勤奮工作的習慣。這些教育中當然也包括很多正面的成份,以至于大多數受了日本教育的台灣人對日本統治可謂「心悅誠服」,承認日本人的優越地位,只要生活還過得去,便安於被統治的狀態(註一)。在日據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台灣人很少,不到人口的千分之一,而且絕大多數是出身於地主階級的醫生,他們自然構成台灣的士紳階級,在社會上受百姓普遍尊重,其共同意見也就成為台灣的輿論, 至今仍然未變。但醫師僅止於士紳而已,並非高級文化的原創者及傳承者,因此無法挑戰殖民母國的文化優勢。

中華民國政府自從在民國卅八年撤遷至台北之後,所推行的教育政策雖然保守,並不鼓勵青年獨立思考,深入探討政治及社會問題,但並非殖民教育,對在台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可謂一視同仁,對少數民族尚有特殊的優待和鼓勵。這點主要反映在國民教育的普及,職業教育的發達,以及高等教育的開放。在兩蔣執政時期,國民黨的統治雖然有其陰暗、專制的一面,社會上特權及政商勾結處處可見,司法談不上公正清明,但大專聯招的公開及公平性卻得到老百姓的普遍信任與肯定,成為基層社會中有才幹青年追求上進的一條正道(註二),亦成為安定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機制,尤其在民國五十七年之後,延長國民教育至九年,大量增設工商專科學校,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力基礎,使十大建設不虞人才匱乏之憂,且看今日台灣工商界人才濟濟,這就是前人種樹所得之碩果。

在蔣經國去世後不久,繼任的李登輝在美、日勢力的支持下,輕易整肅了蔣氏舊臣如李煥、郝柏村,以及台籍政敵林洋港、邱創煥等人的政治勢力之後,便積極佈置為台灣完全脫離中國打根基。李登輝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本老皇民,愛日本甚於愛台灣,最希望做的事便是讓台灣重新投入他祖國日本的懷抱;即使做不到,亦至少要使台灣永久獨立於中國之外,成為一個敵視中國的國家。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第一步就做心理建設,培養民間對中國的輕蔑厭惡,漸漸至于仇視。在這方面美、日帝國主義者的態度是一致的,雖然不敢公開表態,但必然暗中支持。

要達成仇視中國的目標,必須先從教育著手,「教改」便是這種策略下的產物。被李登輝請來主持這場「教改」政治大戲的主角便是李遠哲。李遠哲出身於新竹的皇民化家庭,其父李澤藩在日據時代就已當上新竹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師,這在當時的台灣人群中,已經算是一個飽受榮寵的職務,其家庭非徹底皇民化不可。據說李遠哲及其兄長在光復前連閩南話都不會講,可見他們家庭皇民化之深:也難怪李登輝與他們心靈相契,一拍即合。

在「教改」運動剛開始時,李登輝羽翼未豐,尚未能徹底掌控國民黨內部組織,尤其是由李煥長期領導的師範教育體系和青年反共救國團系統的知識青年組織,再加上省政府尚在宋楚瑜手中,省教育廳受其管轄,雙李無法直接干預教育行政,於是採取由鄉村包圍城市的迂迴策略,籠絡親美的「自由派」知識份子,成立「人本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等等表面上政治立場中立的民間團體,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要兒童和青年快樂學習,教育要生活化、本土化、民主化 ﹍ 等一連串口號,抨擊國民黨過去的教育為僵化落伍、功利掛帥,為政治和經濟服務。這些口號聽起來都很動聽,但其真正目的是在鬦臭過去國民黨時代的教育政策,更改教育的內容(國民教育的課程大綱,尤其是有關國語文及歷史教材的內容,遂行其竄改歷史,尤其是日本殖民台灣史及日本侵華史;大量刪除國中及高中古文內容,代之以所謂現代作家的作文,是降低國文程度也是去中國化運動的一部份,蓋只要中等程度的小學畢業生,誰看不懂白話文,還需要老師來教嗎?優美的古詩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亦包含了精緻的人生哲理,把古詩文刪減就是去中國化的漸進動作)。等到李登輝在民國八十五年經全台灣普選而又登上中華民國總統大位之後,可能認為實質台獨已經成功,行為更加囂張,去中國化的教育措施更加積極,雖然執政黨仍是國民黨,但行政院長已改為李登輝的追隨者蕭萬長,教育部長則由那些「軟骨學者們」們輪流充當,終於搞出了由李遠哲任命的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杜正勝主持新編高中歷史課程綱要,把中國史和台灣史作明顯區隔,全盤突顯台灣的獨立性,視中國為與「台灣最有關係的國家」,至此李登輝及其黨羽們的台獨思想完全暴露無遺。及至公元二千年李登輝將政權順利轉移給民進黨,依然打著本土化和國際化兩面大旗,猛搞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原住民本來沒有文字,光是山地少數民族就至少有九個(語言有九種以上),真的要搞本土化,難道大家先要學九種語言?其它無論是閩南人、客家人,以及後來遷台的內地各省同胞,他們的祖先都是中國人,講的話,無論是閩、客都是中國方言。若把中國文化除去,台灣人的文化還剩什麼?難道要以菲律賓作模範,以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美國人的文化雜碎作為母文化?這樣自我作賤只會使在台灣的人們精神錯亂,文化支離破碎,淪為被人家瞧不起的劣等人群。

馬英九雖然是「中國」國民黨黨員,但骨子裡受洋化甚深,久已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在台北市長任內也大搞教育國際化,要讓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必須讀英文」;又大搞全民英檢,好像英文不流利的就是次等國民。這種作法就是自甘淪為美帝的文化殖民地,也是一種變相的去中國化。長期接受這樣教育的青少年還會有什麼民族自尊心?長大了以後還會有什麼大出息 ?為了矯正這種畸形的教育趨勢,我們必須讓能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的諤諤之士進入立法(監察)院中的教育委員會把關(註三),不能讓帝國主義的陰謀得逞。

註一、這中間當然還有為數不少的例外,特別是原來漢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家庭,因為他們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洗腦,而且還知道日本文化中還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成份,日本的高級知識份子還都需要學漢文。抗日戰爭(自民國廿年九一八算起)時期就有不少台灣知識青年潛返大陸參加抗日工作,像謝東閔、黃國書、連震東等人都是代表性人物,後來卻被台獨人士誣為「台奸」。

註二、且看一般台灣青年最熱衷的台大醫學系,其中亦不乏出身清寒之家的子弟就讀,今日台灣無論法、政、工、商、醫、農各界俊彥,絕大多數曾是大專聯招的優勝者,可見以上所言不虛。

註三、曾經擁有過美國公民身份的人如李遠哲、李慶安 ﹍ ,就是曾經向美利堅合眾國宣誓效忠過的人,怎麼可以再主導我們的教育政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iFeng&aid=178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