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2 不受福德
2023/01/16 23:18:36瀏覽114|回應0|推薦1

(經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語譯)須菩提!假使有菩薩,把等同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但如另有菩薩,能以此般若智,悟知一切法的無我性,成就無我法忍,這位菩薩超勝過前菩薩布施所得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菩薩修善行,了達無我,不會執受——取福德為實的。福德無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

(摘要)

1.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如果菩薩以充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布施,這樣的功德是很殊勝,但是修學聖道的功德是更殊勝;「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就是通達五蘊、六內外入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無我,通達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

忍的意義,依《佛光大辭典》可以分為三種:(一)音響忍(梵語:ghosānugama-dharma-ksānti),又作生忍,指聽聞教法而得心安,是指在十信位行者,尋聲而悟解,所以稱為音響忍;(二)柔順忍(梵語:anulomikī-dharma-ksānti),指隨順真理,賴一己之思考而得悟,是三賢位者,能伏其業惑,使六塵無性不生,因此稱柔順忍;(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ānti),又稱無生忍,指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這裡所說「得成於忍」,應該是指後面兩種忍。

2.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執著叫做「受」,不受福德,就是不執著福德;福德雖然現前,但是菩薩因為常作無我觀,通達諸法無我的智慧,所以雖然有福德的緣起相,但是心卻能不執著,因此功德特別的殊勝。

3.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福德乃是因緣有,但是畢竟空,菩薩雖造種種福德,但心裡不執著,遠離一切虛妄的境界,安住在第一義諦之中,猶如憨山大師所說:「所言不受者,非絕無也,但不貪著福德耳,所謂無作、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忘。世尊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止說一無字而已。」(《金剛經決疑》cbetaX25,no.0474)因為菩薩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所以心能夠清淨無住,故說不受福德。

**忍的意義(摘自佛光大辭典)梵語 tisrah ksāntayah。又作三忍。謂

悟解三種法理且認證之。「忍」,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之意。(一)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一)音響忍(梵 ghosānugama-dharma-ksānti),又作隨順音聲忍、生忍。指聽聞教法而得心安。係在十信位者,尋聲而悟解,故稱音響忍。(二)柔順忍(梵 anulomikī-dharma-ksānti),又作思惟柔順忍、柔順法忍。乃隨順真理,賴一己之思考而得悟。係三賢位者,伏其業惑,令六塵無性不生,故稱柔順忍。(三)無生法忍(梵 anutpattika-dharma-ksānti,又作修習無生忍、無生忍。謂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808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