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深入苗族村的一天
2020/09/23 00:57:12瀏覽597|回應0|推薦5

**我到苗族村

台灣的冬天一直陰冷潮溼,每當寒假我像候鳥一樣,飛到天氣溫和的

清萊,在清萊慈恩中學教小沙彌中文,同時也調節怕冷的身體;由於這是一所佛學院,每天的作息規律簡單,住持仁摯長老知道我只有兩週的假期,他可能擔心我在這裡無法適應,所以在我教學之餘,他特地安排我到幾個小沙彌的家裡走走;那一次苗族村的行程,不但讓我看到小沙彌原生家庭的真實面貌,也讓我跟這幾個眉清目秀的苗族少年,結下了不解之緣!

次日清晨,我們一車五個人往寮國的方向前進,沿途左側是滔滔的湄公河,遠望河的另一邊有些簡陋茅舍,還有幾個人河邊活動,小沙彌告訴我那是寮國,我隔著河流跳望著神秘無聲的寮國,那也是我對寮國的第一個印象;車子繼續往 帕黨(Doi Pa Tang)的山上開去,帕黨是清萊跟寮國的界山,她曾屏障著泰國免於共軍的入侵,如今四周散落著各個族群的人家,與我同行的這幾個沙彌就是住在山腰的地方。

當時正好是乾季,車子在塵土飛揚中前進,雖然我們有專屬的車子,但是顛簸的路況讓我們左搖右晃,這時聖珍拍窗示意停車,原來他要去看在基督教堂寄讀的妹妹,原來他有好幾個兄弟姐妹,除了出家住在寺廟的他以外,還有一個妹妹住在山上的教堂,這個教堂由清邁華人成立,也是免費提供學童的食宿;當學生白天泰文課結束後,晚上和假日都住在這個會所,會所內的弟兄姐妹除了照料學生的生活以外,還提供英文和中文的教學,由於當地資源匱乏,慈善團體在這裡紛紛扮演著教育與文化的功能,甚至很多當地人因為養不起孩子,在小孩子國小階段就把他們送到這些機構住宿,當地的小孩比台灣同年齡的孩子還要獨立!

聖珍找了好久終於找到妹妹,剪著短髮的妹妹跟著哥哥在秋千旁的樹下談話,這一僧一俗的畫面頗為感人,雖然我沒問他們談些什麼,但是聖珍心思細膩的特質完全流露無遺,記得中午用完餐後,他帶我們去找他奶奶,這個老奶奶看到孫子突然出現時,雙手握著這個小和尚的手,眼淚都快要流出來了;另外就是傍晚我們在聖洽家旁邊逗留時,他看到賣包子的小飯,立刻買幾個給我們當點心,當時我真的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如此善體人意?!

聖珍跟妹妹再見之後,我們在豔陽下來到帕檔最高的山峰,山坳下的叢林就是寮國,我們首先站在兩國的稜線,然後每個人選一塊平台靜「站」,由於山頂所以寂靜無聲,接著是這些安靜的小沙彌開始學老鷹叫,他們跟我說山谷中常有鷹隻盤旋,所以浮在腦海的是老鷹的叫聲;我們一邊用石頭比賽擲遠,把石頭從泰國丟到寮國,一邊敞開喉嚨學鳥叫,但是除了靜靜的山谷回音以外,什麼鳥兒也沒出現。

雖然一隻小鳥都沒出現,但是當時的藍天和逗趣的下午,卻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我看得出來這幾個沙彌也很開心,因為他們跟我分享了家鄉的景物!帕黨的小旅行固然充滿樂趣,但是我們還是趕緊下山,因為還有趕往另一個沙彌的家。

由於天色已微暗,所以車子加速前進,當我們靠近這個苗族聚落時,一樣是木造的低矮房子,可能經濟普遍不很寬裕,所以少數民族的房子都很簡單,同時也是一種知足的個性吧!聖洽的家就在村莊的頂端,車子很難開上去,所以我們換成步行,行走時我們遇到一個男人騎車過來,他跟聖洽說了一串長長我聽不懂的苗語,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他的父親,當時我以為少數民族的個性都是很含蓄的;直到我們走進聖洽家時,看到她年輕的媽媽和幼小的弟妹,有一種等待已久的氣氛縈繞在小餐廳內。當時他媽媽有孕在身,聖洽一進家門立刻走到媽媽身旁,跟母親的感覺比父親親膩,十幾歲的他微嘟著嘴,眼簾垂得低低的靠著媽媽,我覺得他是在撒嬌,只因為他是出家的僧人,否則他媽媽應該會抱住這個孩子的。

但是他也是一個貼心的幫手,雖然他看起來心情有些複雜,但仍立刻放下僧袋,跟媽媽到廚房煮菜,動作之敏捷一點都不亞於有聖珍,這些苗族的少男真是讓我眼界大開,因為他們個個會炒菜煮飯,一點少爺的樣子都沒有!聖洽和媽媽在小小的廚房中忙了好一會兒,一盆盆的炭火紅紅的燃燒著,有些食物就擺在炭火上烹煮,這個家的氣氛因為我們的來到,瞬間變得特別熱鬧!

過了一會兒,聖洽和媽媽合煮的晚餐上桌了,看到他一刻都沒休息,可能和媽媽閒聊的時間都沒有,我有些懊悔沒有提早下山,才會讓聖洽跟家人的相處有些緊湊。晚餐雖然簡單但卻非常可口,我們幾乎沒多停留就準備回寺院,當司機啓動車子時,原是安靜的村莊突然騷動起來,聖洽的鄰居們紛紛出來送東西,有的送來大南瓜,有的拿來橘子和筍子,連剛剛從家裡出來的聖香,懷中也抱個金黃色的大南瓜,看到這一幅景象,我們不禁開懷地笑了起來!

我們看到滿車的蔬果真的十分喜樂,但是唯一沒有笑容的就是聖洽,他上車以後嘴巴嘟得更高,什麼話都不說,我知道那是落漠,而不是生氣;於是我低聲問他:想媽媽?他看我一眼之後,點點頭就開始掉眼淚。這樣一路回到佛寺將近兩小時的遙遠路程,回想起今天真情流露與柔軟善感的一天。

事隔多年的如今,這些孩子以都大學畢業,各自有一片天空,當年那個依著媽媽的少年,如今已從吉林大學畢業,成為翩翩的青年了,那一天的村中旅行,成為我們珍貴的印記!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5087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