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11 16:24:55瀏覽1896|回應0|推薦17 | |
今天因為要參觀位於台北「大稻埕」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裡面的「水牢」,讓凱文有機會完成「走讀大稻埕未竟之旅」。
↓早上搭捷運,從「雙連站」1號出口出來,開始了今天的走讀行程。
<雙連大溝(宮前町砌石大溝)>
↓就在捷運站出口旁邊的小巷子內,有一條特別的大水溝。
↓這條「雙連大溝」,日本時代稱為「宮前町砌石大溝」,是一條不見天日數十年的大水溝。
↓2019年10月,台北市水利處在這裡施作下水道工程時,意外地挖出了這條古圳,圳溝底層是卵石砌石(因此稱為宮前町砌石大溝),一下子讓當地的老居民憶起這條超過百年歷史的大水溝。
↓當地的老居民見到這條重見天日的大水溝,看到溝內還有泥鰍、鱔魚、烏龜等水生動物,無不欣喜若狂,過去這裡常是附近小孩遊憩的地方。
↓大溝建於1912年,當年台北地區建了「瑠公圳」及「大坪林圳」,而「雙連埤」附近建了排水支溝;眼前所見這條大溝,便是「雙連埤」附近的支溝。
↓百年前穿越良田阡陌的水圳與支溝,無疑是那個時代迷人的水路;隨著百年歲月的變遷,水路逐漸淹沒於城市發展的洪流中,成為歷史被遺忘的一頁。
↓原本水溝寬約1.8公尺,因左邊房舍有崩塌的危險,而被填上水泥,僅餘將近一公尺寬,而水泥上方闢成綠化園地,在社區民眾的努力下,也自成一方天地,讓「宮前町砌石大溝」這條百年圳溝的歷史故事,得以繼續流傳下去。
<台北市立圖書館建成分館>
↓沿著民生西路走,經過「寧夏夜市」旁的「雙連市場」這一棟大樓,四樓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建成分館」,有著七彩炫麗外牆裝飾板的建築。
↓很少看過圖書館(或分館)會位於市場樓上的,顯得有些突兀,多少年來倒也彼此相安無事,呈現喧囂與寧靜共存的奇特現象。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主教座堂)>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主教座堂」是台北市第一座天主教堂,1914年於現址建「蓬萊町大聖堂」,毀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轟炸,1961年重建完成;而後被指定為主教座堂,乃稱為「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教堂園區還不小,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蛋黃區很難得,園區後方是靜修高中。教堂每天有不同時間的彌撒。
↓教堂造型獨特,原本想入內參觀,不過當耳朵貼近大門時,察覺裡面有聚會活動的聲音,不便打擾之下,便先行離開了,盼望下次有機會再入內參觀。
<新芳春茶行>
↓來到同樣位於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這是一棟『連三開間』街屋的三樓建築。建築立面有花草圖樣裝飾的泥塑,中間牌樓有向後退縮的陽台。
↓「新芳春茶行」創建於1934年,為福建安溪茶商王芳群來台發展的起家厝。騎樓外牆頗有特色,大門石柱及門板上,都有「芳春」的藏頭詩。
↓「新芳春行」是『台北市定古蹟』,目前除周一及周二閉館外,每天的10:00~18:00開放免費參觀,二樓有展售茶葉及品茗服務,另有提供導覽服務。
↓建築融和中西特色,內部格局採『三間相連、三進空間』的設計,一樓為商業用途,後段為製茶工廠;三樓則為私人住家空間。
↓「新芳春」與王家的起源介紹。
↓內部的石柱、磚柱及格局都頗具特色,電影《紫色大稻埕》還曾在此拍攝呢!
↓茶行歷史介紹,旁邊還有當時使用的記帳工具。
↓大稻埕的崛起,與茶業發展緊密結合成為國際貿易體系,從農戶、茶販、製茶工廠、洋行,到週邊的茶箱製造、金融、交通運輸業等,鼎盛時期聚集在大稻埕的茶商曾達到250餘家。「新芳春茶行」休業後,於2015年捐贈給台北市文化局,讓台灣『大茶時代』的風雲歷史,得以繼續在此被認識。
↓精製茶加工前,需運用大量人力挑除雜枝與壞葉,女性正適合需要細膩的揀茶工作。在茶產業繁盛時期,許多農村女性進入城市,成為揀茶女工。
↓「新芳春茶行」鼎盛時期共約有60位茶女工,展區重現了當年的揀茶場景。
↓在中後段空間,除了有一『天井』外,也擺設了部分家具,尤其是過去大戶人家常會看到的「八腳眠床」。
↓後半段這間製茶工廠,有焙火與拚配的環境與工具,有茶葉回甘的祕方。
↓「精製茶」的各個程序的介紹。
↓「茶包裝」的介紹,還有量秤的工具。
↓「新芳春茶行」早上10點才正式開放,凱文9點多就到了,服務人員是特別讓凱文自行參觀的,凱文並未再上二樓參觀便離開了。就在旁邊,是目前已經歇業的「杏花閣大酒家」,過去曾紅極一時、冠蓋雲集,如今也已走入歷史。
↓這是由日本時代的警察署轉型而成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凱文早上10點參觀了館內一年才開放兩天的「水牢」,詳見凱文另一篇格文。
<台北城古城牆遺跡>
↓就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走出門口的左側,有一長條的圍牆,它竟是「台北城」的古城牆遺跡,不過僅高約一公尺。
↓繼續走到紀念館的後(南)側,可看到高逾兩公尺的完整牆面,這些古城牆遺跡緊鄰民宅,間隔出約兩公尺寬的巷道。
↓然而,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這裡並不是真正台北城的城牆位置(遺址)。過去清領時期的台北城城牆,在日本時代已被全面拆除。當時拆下來的厚重石塊(唭里岸岩/安山石/觀音山石),後來成為各政府機關的建築石材,眼前原警察署的圍牆,便成了「台北城」的古城牆遺跡。另台北監獄的圍牆也是如此。
<葉金塗宅/金泰亨商行舊址>
↓重慶北路與保安街口這棟醒目的紅磚外牆建築,落成於1929年,原為大稻埕經營鳳梨罐頭的富商葉金塗的宅邸。葉金塗於1925年在高雄九曲堂創設「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即今「臺灣鳳梨工場」,詳見凱文另一篇格文。
↓葉金塗因經營鳳梨罐頭事業致富,1926年於自宅建立自家店屋「金泰亨商行」。物換星移,後來陸續成為新中華大酒樓、自立晚報的用地。1997年改建為14層的大樓,2002年落成。因屬歷史建築,保留了1~3樓的建築外觀。
↓臨保安街的建築山牆上,可看到「泰」字的「金泰亨商行」商標,鳳梨泥塑裝飾圖案,則為其鳳梨罐頭事業的象徵;二樓有4根白色的「混和柱式」石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位於甘州街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禮拜堂所有建築物均為磚造建築,頗值得一訪。這是台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1875年由馬偕博士創立。
↓「大稻埕教會」外觀宏偉、雕塑精緻,目前已被列為台北市的第100號古蹟。1915年由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於此重建,當時為全台教會最具規模的七殿堂,遠近馳名。
↓本教會原位於延平北路,名為「大龍峒禮拜堂」,1884年的【清法戰爭】,民眾攻擊各地禮拜堂,本教會在一夜之間被拆毀成為廢墟。後於迪化街重建,1915年再於此重建,改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2010年整建成現狀。
↓聖誕節快到了,教友們開始為聖誕布置,充滿了歡樂、感恩的氣氛。
<大稻埕慈聖宮>
↓附近的「大稻埕慈聖宮」,是大稻埕地區的三大廟宇(慈聖宮、法主宮/法主真君廟、霞海城隍廟)之一,有華麗的紅磚牆及石墩,可惜有條看起來有些刺眼的冷氣管線。
↓「大稻埕慈聖宮」祀奉天上聖母媽祖,1866年建於今日的西寧北路和民生西路口,1914年於現址重建完成,目前是『台北市定古蹟』。
↓「慈聖宮」最讓人驚豔的,是廟前廣場上、榕樹下的小吃區,種類多樣、各領風騷,人潮聚集,是最真實的庶民生活滋味了。
<第一唱片行>
↓位於延平北路與保安街口的「第一唱片行」,從1963年開業至今,1968年遷移至現址。這裡現在還有在賣早期流行歌曲的黑膠唱片、錄影帶、光碟片等,是年輕一代所無法想像的,也見證了台灣唱片業的興衰。
↓過去大稻埕最知名的「第一劇場」,就位在對面街角處。每當電影散場後,總有不少民眾來「第一唱片行」聆聽美妙的音樂及回味電影情節;而歌星出唱片時,也常會來此造訪,以提高能見度,間接造就了「第一唱片行」成為當年歌迷朝聖的台灣音樂歷史地標。
<平樂人行陸橋>
↓沿著延平北路往北走到涼州街口,連結馬路兩側的「太平國小」及「永樂國小」,有一座看似平淡無奇的「平樂人行陸橋」。
↓1960年代,大稻埕是台北市極為重要的商業中心,延平北路成為全台交通進入台北市的主要通道。當時大稻埕的中藥商游俊成,為提供學童們安全的上學路徑,於1968年捐出當時幣值很大的新台幣40萬元,興建了這座行人専用陸橋。
↓因天橋已慢慢失去通行功能,台北市政府於2013年計畫拆除。然而,天橋上有太平國小及永樂國小兩校校友們及社區人士許多珍貴的記憶,經爭取後保留了下來,遂成為台北市現存最古老的天橋。
<仁安醫院>
↓「平樂人行陸橋」的正對面,是另一間百年歷史建築「仁安醫院」。「仁安醫院」2001年曾入選『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2021年公告為『市定古蹟』。
↓「仁安醫院」於1927年開業,由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的柯謙諒醫師所創立。2003年,柯家後代將「仁安醫院」捐贈給台北市政府。目前每週二至週六的13:00~20:00開放參觀,展示當年醫院的設備、器具等。
<大稻埕公園>
↓來到鄰近迪化街年貨大街的「大稻埕公園」。「大稻埕」當初乃因一片曬穀廣場而得名。
↓迪化街的產業特色介紹,包含:
「布帛」:全台90%的布帛批發店都集中於此,一應俱全的布料批發及零售。
「中藥」:現有聚集100多家中藥行,其中90%為批發商(全台最大)。
「南北貨」:各種山產、海產應有盡有,每到年節,採買人潮常擠得水泄不通。
「茶」:1869~1895年大稻埕茶業的鼎盛時期,茶業佔全台出口總值53.49%。
↓1851年,由林藍田最早建起的三間店,揭開了迪化街的發展。日本時代,大稻埕的布帛、中藥、南北貨、茶葉等產業陸續興起;而街道因1910年代的『市區改正』計畫,道路兩側房屋的外觀,由閩南式改為巴洛克式;1970年代,大稻埕各街道拓寬,惟迪化街仍保留舊有的景觀及傳統的交易型態。
↓「大稻埕公園」面積並不是很大,約略呈50*100公尺寬的長方形。
↓「大稻埕公園」另名「李臨秋紀念公園」,這是為了紀念故居在大稻埕內的知名作詞家李臨秋大師,公園內也設置了台北市第一座文化名人(李臨秋)的雕像。
↓李臨秋自幼天資聰穎,喜好詩詞文學。受默片辯士前輩的鼓勵,投入流行音樂創作及編劇,作品「三分雅、七分俗」,用詞嚴謹,深受好評。1933年,創作「望春風」,風靡全合。二次大戰後,又以「補破網」、「相思海」再現風采。
↓本紀念雕塑,以李臨秋於大稻埕淡水河畔,凝神寫詞的生活場景為創作藍本,並由李臨秋的兒子擔任模特兒所雕塑完成。
↓雕塑作品材質為銅、石、不銹鋼、陶板等。雕像創作者蒲浩明,外祖父為知名油畫家陳澄波,父親為雕塑家蒲添生。
↓在李臨秋雕像旁,設有其創作的「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一個紅蛋」等詞曲介紹,還有音樂裝置,每天早上9時至下午6時,每個整點重複播放一次約15分鐘,供遊客聆聽,也藉此緬懷及感謝他對台灣本土歌謠發展的貢獻。
<大稻埕辜宅/辜家鹽館>
↓在歸綏街靠近「大稻埕碼頭」的小巷子,有一間過去稱為「辜家鹽館」的「大稻埕辜宅」。
↓這間1920年鹿港辜家(辜顯榮)所創建的豪宅,做為其所經營官鹽的「鹽館」,原分為前後兩棟建築,前棟兩層樓,就是眼前看到的這一棟,做為大廳、辦公室、宴會廳和客房之用;後棟三層樓是辜家起居作息之處。
↓辜家於1961年遷出,並於1963年於現址設立「榮星幼稚園」。這棟建築相當有特色,外牆設有拱廊、淡黃色面磚、幾何構圖的泥塑,還有典雅的拱窗與釉花欄杆,中央山牆上則有勳章與浮雕裝飾,顯得華麗大氣。
↓從辜宅往前看,前方空間,過去可以直通淡水河邊的碼頭,有利「辜家鹽館」的商務。
↓這張褪色斑駁的辜宅介紹牌,宛如呼應辜宅的滄桑。當時的「榮星幼稚園」為了擴大操場和遊樂場空間,而拆除後方的三層樓房。只是,幼稚園後來也經營不善而歇業,並被法院查封、公開拍賣。1998年被列為『台北市定古蹟』。
<迪化街商圈>
↓逛了一圈,來到「迪化街商圈」。
↓迪化街最著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布帛、中藥、南北貨、茶等店家外,最迷人的,就屬沿路幾乎每走三、五步,就有一間外觀精美的舊建築了。
<老棉成燈籠店>
↓走在迪化街上,很難不注意到這間燈籠店。
↓「老棉成燈籠店」創立於1915年,是百年的傳統燈籠店。原本經營金銀紙業,歷經繁榮與沒落,慢慢轉型成現在的燈籠業。
↓店裡有各式各樣的燈籠,尤以紙燈籠為大宗。這些燈籠不論是家用或廟會、祭祀之用,都可增加思古幽情。
↓燈籠上的字眼,多半是吉利的詞語,「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吉大利」,價格實惠,是兼具古典與現代風格的藝術品,真想帶幾個回家掛呢!
↓再欣賞其他紅磚外牆的街屋建築之美。
<十連棟>
↓迪化街大稻埕的最北側,是建造精緻迷人的「十連棟」,有著紅磚拱門前廊、牆柱及地磚。行走其間,彷彿回到舊時光的幸福感,完全不輸國外的景點。
↓保留著傳統的木造玻璃門窗。
↓「十連棟」是過去『六大商號』的商店舊址,分別是林源益碾米廠、春發碾米廠、晉春碾米廠、振豐碾米廠、連瑞利碾米廠、森元洋線工廠。
↓今天有人在這裡外拍,確實是一處很有情調的場景。
↓這裡以前稱為「大橋町」,就位在「台北橋」旁而得名。
↓從這個角度欣賞「十連棟」巴洛克式的建築外觀,外型非常一致。
↓這兩間就是『六大商號』中的「晉春碾米廠」及「春發碾米廠」。
↓除了臨路的舊商店外,後排有不少新潮的商店。
↓在迪化街商圈,還有幾間比較特別的商家,這間是「百寶箱」。
↓1896年起,日本政府開始管制塩類,北區指定辜家(即「辜家鹽館」)配售,當時為台北市最興盛的地點。二戰後,國民政府指定由迪化街高家(「高進塩館」)配售,即「百寶箱」現址,本地址即為迪化街塩館之歷誌。
↓1992年政府禁止卡車進入迪化街,塩館無法再正常營業,真是『成也迪化街,敗也迪化街』。當年的迪化街塩館現址,改營精品店,名為「百寶箱」。
<郭怡美書店>
↓往南不遠處的「郭怡美書店」。日本時代,號稱『大稻埕三仙』之一的郭烏隆,在這裡創設了「郭怡美商行」,是海陸雜糧、南北貨的批發商,立面石雕字還可看到當時的「海陸物產砂糖麥粉油類御商」。
↓2022年,郭烏隆的孫子郭重興,在祖父的起家厝開了這間只賣書和咖啡的「郭怡美書店」,在熱鬧喧囂的迪化街商圈,注入了一股人文書香。
<林五湖本館/林五湖命相館>
↓對面的「林五湖本館/林五湖命相館」,是原居於雞籠(基隆)的林藍田移居大稻埕後,於1851年在這裡建築店號「林益順」的祖厝,是大稻埕的第一間店舖,也曾在此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目前外包為「臻味茶苑」,門上有特別的春聯。
↓命相館(林五湖本館)目前已移至迪化街280巷內,繼續為人指點迷津,過去也曾有許多達官顯要、知名人士慕名而來的。
<蔣渭水紀念公園>
↓來到了今天走訪的最後一個景點「蔣渭水紀念公園」,這是2006年由原本的「錦西公園」更名而來。
↓入口意象方碑側牆上刻有蔣渭水的生平介紹。蔣渭水是日本時代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重要推手,他在大稻埕創設大安醫院、文化書局及《台灣民報》批發處。1921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1926年和林獻堂等人成立《台灣民眾黨》。
↓公園內有「蔣渭水紀念銅像」,這是一座由蒲浩明所雕塑、穿大衣、左手拿著醫事包的蔣渭水銅像,展現其新文化風貌。
↓公園內還有石刻的「臺灣民眾黨黨員紀念碑」及「臺灣文化協會會員紀念碑」。
↓公園內還有一座「蔣渭水紀念碑」,佐以巴洛克風格的磚造框架。真不巧,公園正整修中,工程布幔擋住紀念碑,無法看到紀念碑正面全貌。
↓「蔣渭水紀念碑」是於2006年「蔣渭水紀念公園」成立時,由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所題字,詳述蔣渭水的一生。
↓旁邊有蔣渭水參與各項民主活動的照片,還有與他相關的『自由民主之路』。
今天完成走讀台北「大稻埕」,很充實的一天,認識了許多過去聽過、讀過的人、事、物,今天親身經歷,對他們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悟。
<延伸閱讀>: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