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11/12 台北市>大同區>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台北市僅存的1930年代警察署、參觀一年開放一次的水牢、見證「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精神
2023/12/05 22:48:39瀏覽2216|回應0|推薦20
今天要參觀位於台北「大稻埕」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尤其這兩天剛好是紀念館內的「水牢」年度開放參觀的日子,機會難得。

日本時代,台北城內、大稻埕、艋舺被稱為「三市街」,亦即最熱鬧之地,分別隸屬台北南警察署、台北北警察署及萬華分署管轄;現今僅眼前的原【北警察署】被保存,即現今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設於寧夏路與錦西街口。

因為是原本的警察署,建築外型如警帽,這與原本也是【台南市警察局】的「台南美術館1館」,有相同的建築風格,兩者也都有防空的保護色(國防色)。

紀念館於2018年開館營運,以保存與發揚「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精神。每週二至週日的09:30~17:30開放參觀,免費入場。

這裡是原本的【台北北警察署】,目前為臺北市市定古蹟,室內還保有當年所建的拘留室及水牢,凱文今天就是報名參加一年才兩天開放參觀「水牢」

這座警察局是台北市僅存的1930年代警察局,有時代見證的價值;入口在街角處,大門還保留著當年的木門。

【台北北警察署】原為木構建築,位於現館的對面(現家樂福重慶店);1933年遷址於此,並改建為二層樓鋼筋混泥土建築。

紀念館有提供導覽服務。

進到紀念館的主要通道,感覺很像在走水族館的海底隧道。

這個門進去,就是警察署的拘留室及水牢。參觀水牢有梯次時間限制,就先進去這裡。

日本時代的【台北北警察署】,是官方維持治安與管理政治結社的主要機構。許多從事社會運動的台灣知識精英,都有受警察拘禁的經驗;警署的水牢,更是對他們嚴酷的考驗。

這是當時的管制區,左邊是拘留室及水牢,右邊是審問室。

不論是日本時代或是二戰後,「審問室」均為警察審問及刑求犯人的空間。手銬是刑警總隊時期的物品,書籍及收音機,則是犯人藉以獲得外界資訊的管道。本展櫃呈現犯人被拘留時,身心自由皆飽受限制之處境。

依服務人員的引導,從這個小門進去,就進到拘留室及水牢。

一進門,就被這高粗的木柵條及鐵窗所震懾到。

沿著走道環繞一圈,盡是格局及空間大小不一的拘留室。每一間拘留室內,只見一座簡單的排泄區,其他空空如也。

環繞一圈,來到這座「監視台」,是獄所人員監控這些拘留室的作業區。

在「監視台」後方這一間,就是水牢的入口處,要參觀水牢的民眾,正排隊等待進入。因為有依時間分流、排梯次,凱文也要跟著先參觀水牢。

大家出示報名完成時所取得的QR Code,依序進入水牢參觀。

水牢在1933年北警署設立時已存在,被當時警察用來懲治犯人。儘管針對處罰犯人有許多說法,由於缺乏檔案,目前並無水牢如何刑求的記載。

水牢空間不大,高度也僅約120公分,一般成人在水牢內無法正常站立,僅能屈身,而且水牢內會被注水,雖不致讓人淹沒,在水牢內卻也無法正常坐、臥、躺。如果在水牢內待久一點,真是一大折磨、苦難。

右下角是水牢的入口,左上角則有監視螢幕,可以觀察水牢內的動靜。

剛剛在螢幕上看到的小姐,從石階爬上來了。

輪到凱文準備進入水牢,石階樓梯滿窄的,約容一人上下。

一進到水牢內,馬上可以感受到空間的壓迫感,必須彎著身子活動,牢內空間僅約一坪大。可以看到上方的注水口(或溢流口?),不知注入的是冷水或熱水?乾淨的水或髒的水?雖無時間限制,待了約一分鐘後,便決定要往上爬了。

約略可以想像當年被拘押刑求的犯人,在水牢內的苦難情景。回到所方人員監控拘留室的「監視台」

拘留所內的監禁空間,採環景式設計,設有七間拘留室,呈扇形向心式排列,監控人犯的「監視台」就設在扇形的中心位置,可由一名守衛輕易監控全局。

從「監視台」環視各拘留室被監控的人犯,一舉一動無所遁形。

拘留室空間單調,拘留於此,恐怕是度日如年。

其中一間拘留室有開放,讓民眾可以進入感受。

一進入拘留室,就看到一座木櫃,記錄著受刑人的「鐵窗牢裡度光陰」。

「民族運動」常因碰觸到政府的禁忌而身陷囹圄。他們在入獄期間,常以詩詞、日記抒發,書寫那段窗牢内的歲月時光,成為幽暗空間内的淬煉結晶。這十個抽屜內,有當時知識份子為理想而抗爭的最佳證據。

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行啟台灣』時,蔣渭水曾對其揚舉『歡迎鶴駕,台灣議會請願團』的旗幟,而被拘留於舊北署,是蔣渭水的第一次入獄。而後又因參與社會運動,多次被捕羈押或入獄,被獄友稱為『文化頭』。

其他,還有李應章、陳逢源、韓石泉、蔡惠如、林幼春、蔡培火、楊華、簡吉、賴和等人的作品,都是「民族運動」下的副產品。

在拘留室內,囚犯沒有個人隱私,幾乎是在開放空間上廁所。

如果不當它是一間拘留室,其實建築的光影美景,頗值得流連。

留下在拘留室的記錄,倒是難得的經驗。

離開管制區,一樓還有幾間常設展區。

首先是這間視聽室,介紹了日本時代的「台灣新文化運動」

另外這一間,介紹了發生在1923年由警察發動逮捕台灣知識份子的行動,史稱「治警事件」

當時台灣知識份子依據《治安警察法》,向【台北北警察署】提出「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申請,遭拒後轉向【東京早稻田警察署】申請,並在1923221日在《臺灣》雜誌社召開成立大會。之後【台灣總督府】發動逮捕行動。

事件中,受牽連者近百人,受司法審判者有18位。1925年三審定讞,總計2人被判處四個月刑期,5人被判處三個月期,6人處以罰金,5人無罪;該事件被稱為「台灣史上最初的政治裁判」與「台灣民族運動史上最初的法庭抗爭」。

受審的這18人,皆為台灣知識菁英或領袖。這事件也顯示當時台灣殖民地位的悲愴,也是「台灣新文化運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治警事件」一審後,部分被宣判無罪的關係人,由吳海水、韓石泉等人向社會發出說明函文。

當年「治警事件」審判後的判決書原本(復刻版)。

當年「治警事件」審判後,受審的關係者合影。

在另一間常設展區,設置了互動區,可以查詢「台灣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歷史事件。

互動區,還可以在服務人員的協助下入鏡;參與互動遊戲的民眾,可以自行掃描螢幕中的QR Code,將照片存下來喔!

另一個展區,介紹日本時代台灣人的文藝活動。

還有相關書報的設立及刊行。

《台灣民報》是當時由台灣人創辦的重要刊物,原本被日本政府限制而僅能在東京發行,1927年終於得以在台灣發行,二戰後改名為《台灣新生報》。

原【台北北警察署】的建築簡史及廳舍年表。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原是日本時代的【台北北警察署】,是台北市現存最具規模的警局古蹟。1920年,【臺灣總督府】以鐵路分界,在台北設置【北警察署】和【南警察署】;以台灣人居民為主的大稻埕,屬於【北署】的轄區。

【北署】成立之初的第一代廳舍,設有留置場、演武場、犯人取調場、民眾控所、事務室及司法室等空間。目前已不復存在,只存留於文字與影像之中。

【北署】第二代廳舍,於1933年竣工,外觀摩登、設備新穎。當年舉行新廳舍落成祝賀式時,除警署及官方代表外,民間參與的有台灣在日本時代的第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的社長河村徹,以及大稻埕的名商辜顯榮和陳天來等人。

二戰後,【北署】歷經多個警政單位使用。2012年,原使用的【大同分局】遷出,結束了這棟自1933年開始,執勤長達近八十年的警察勤務建築。自2014年起歷經三年修復,重建日本時代的樣貌,成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介紹,當時常聽到『警察大人來了』的口語,帶點調侃也帶點殖民地子民的哀怨;【台北北警察署】前後共有11位署長,全是日本人。

1920年代的「台灣新文化社會運動系統圖」介紹,包含在東京與台灣的組織及運動。

《臺灣民眾黨》的成立,是當時社會運動的一件大事。此《臺灣民眾黨》非彼《臺灣民眾黨》,並非近年成立的《臺灣民眾黨》。

《臺灣民眾黨》當時幾個活動的照片。《臺灣民眾黨》的黨旗,很像中華民國的國旗;只是,白日變成了星星。

台、日人殖民地統治下的教育有極大落差。當時日本人讀「小學校」,台灣人只能讀「公學校」,刻意設計的雙軌教育在課程上有很大的差距,台灣人要就讀高等學校的機會更低,台籍知識份子乃積極向殖民政府提出設立新學校的要求。

1914年林獻堂捐款做為建校籌設經費,其堂兄林烈堂則捐地做為校地,最後得以設立「台中中學校(現台中一中)」,是第一所以招收台灣人為主的學校,是邁向文化運動的第一步。

回到一樓大廳,格局典雅高貴。

為了形塑警察署威權衙署意象,本建築配置於道路交叉口,主入口設於轉角處,以強化掌控街區的威嚴氣勢。平面格局採「L型」,於大廳設置中央主樓梯。一樓為一般事務所、拘留所及水牢;二樓為訓示室、署長室及辦公室。

一樓另一側的空間,目前設為「八斤所 8 Jin Café」咖啡廳。

也有販售紀念商品。

這是往二樓的中央主樓梯,外型與「台南美術館1館」的主樓梯幾乎雷同。當年名模林志玲在「台南美術館1館」的結婚大典,就有倚靠主樓梯的一幕。

來到二樓,這裡是特展的展區,目前檔期為「獅子狩與獅子吼-治警事件百年紀念展」。

19231216日,台灣總督府針對「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相關人士,
發動全島大逮捕,是為驚動島内社會的「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史稱「治
警事件」。事後的審判,也揭示了殖民政府與政治社會運動之間的對立。

入口處掛著「台灣議會請願團」的布條。

入口牆上保留了當時報導此事件的報紙。

廳內牆上,有一整片的事件相關照片及介紹。

日本時代的【台灣總督府】,雖然受日本中央政府監督,但台灣總督卻依《六三法》集行政、司法、立法三權於一身,也可自由任免司法官,緊急時更可臨時頒布命令,直如土皇帝。當時的台籍知識分子便提出【台灣議會】的解方。

台灣議會設置的主張,直接挑戰了總督府的權威。19229月總督田健治郎召見林獻堂、林幼春等八人。事後流言四起,套句現代的用語,八人已被『摸頭』,更有人諷刺林獻堂等八人為受總督賞識的八匹駿馬,史稱「八駿事件」

當時「八駿事件」的祕辛資料。

「八駿事件」後,蔣渭水及蔡培火等人決定組織「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繼續推動議會設置的請願。

紀念館二樓的弧形牆壁,完全展現建築外觀警帽的設計感。

19231216日,臺灣總督府以「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在東京結社活動,違反《治警法》,進行全島大逮捕。由於事件遍及台灣各地,且官方管控新聞通訊、實施人身監控,情勢一度緊張,人人自危。

當時被搜查並被扣押者達41人(含蔣渭水、林幼春);其餘,被傳訊者共34人(含連雅堂)、被搜查者共12人(含林獻堂)、被搜查並被傳訊者共10人。

當時被扣押及審判的,都是台籍知識菁英。

現場布置了模擬當時的審判法庭現場動畫影片,AI擬人原音重現。

走出紀念館大樓,旁邊就是原本駐點在紀念館的【台北市警大同分局】

走到紀念館的後院,從另一個角度,欣賞紀念館的建築之美。

早上參觀「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親身經歷了一年僅開放兩天的「水牢」,也見證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精神,感佩日本時代台灣知識分子爭民主的犧牲貢獻;【國5】被命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或有幾分道理。

※※※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官網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30~17:30

票價:免費參觀

<交通>

< 自行開車>:可停車於成淵高中停車場或朝陽公園停車場。

< 搭乘大眾運輸>

捷運:大橋頭站2號出口、民權西路站3/4號出口、雙連站2號出口。

公車:有多線公車可達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8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