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31 20:47:48瀏覽69|回應0|推薦18 | |
我們今天到「台北植物園」,順遊了「建中紅樓」,以及周邊「南海學園」的幾個景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南海劇場」、「國立歷史博物館」及「教育廣播電台」。
↓我們中午在位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原科學教育館)」樓上的餐廳吃飯,下樓走出來,正對面就看到有優良傳統的名校「建國中學」。
↓建中創校於1898年,超過百年的歷史。今天是平日,是上課日,經向校警表明來意,校警見凱文一臉老實,不像個壞人,倒是很像建中的老校友,便讓凱文在來訪簿上登記後,在入門處參觀。
↓欣賞入門處的「紅樓」,正是凱文進入建中的主要目的。「紅樓」是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採用圓拱、紅柱、拱窗、斜屋頂灰瓦三角凸窗和白灰色飾帶等元素,融合了西方與日本洋式的建築風格。
↓入口處的圓環,矗立著先總統蔣公的銅像,過去是威權的象徵,不過近年來,時常被建中的學生拿來做文章,也常在銅像上掛東西、貼東西什麼的,上了新聞媒體。只要不去破壞銅像,倒是同學們青春洋溢的一種表現。
↓「精神永存,長相左右」,就讓歷史的歸歷史。
↓「建中紅樓」建於1908年,已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是建中最重要的精神象徵和珍貴歷史資產。或許有一天,蔣公銅像也會成為【市定古蹟】呢!學校還在上課中,我們不便久留,以免打擾到師生們。
↓接著來到也在附近的「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門前也有荷花池,也算是台北植物園的附屬景觀。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創立於民國46年(1957年),正面館舍屬金瓦二樓式宮殿式建築,拱門、紅圓柱、花窗、紅門、黃屋瓦,顯得亮眼。
↓一進到館內,庭院館舍是口字型的四合院格局,中央為露天中庭及長方形池塘。正前方是主展覽館,有如「北京天壇」的圓形攢尖頂(惟改為黃色琉璃瓦),名為「南海藝廊小天壇展場(南海藝壇)」,又稱為「南海書院」。
↓可惜,旁邊興建中的大樓壞了好風景(天際線)。
↓庭院四周的館舍風光。
↓由內往外看的景觀。左前方也有如「北京天壇」的圓屋頂建築,是「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是「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舊址。
↓主展覽館「南海書院」,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免費參觀。
↓一進到室內,馬上被它的建築設計所吸引。
↓大廳為長方形挑高格局,白色圓拱門、雕花、天窗,建築本身就極具藝術感,「南海書院」已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物】。
↓更吸引人的,是大廳的屋頂,有著國徽光芒四射的雕花,相當獨特、珍貴。這是原日本時代「建功神社」的拜殿圓頂,光復後,被刻上國徽,以示國格。
↓既然是藝廊展場,必定有定期的各項藝術展覽。
↓目前正進行「閱圖讀文」的畫作展覽。
↓所展出的畫作,是從幼稚園至大學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創作。
↓本建築原是建於昭和3年(1928年)的「建功神社」,為紀念在台因公殉職人員所立。光復後,曾先後成為教育部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及國語日報辦公處、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等使用。
↓本建築於「建功神社」時期,以「和、漢、洋」折衷之樣貌,展現性質各異的建築特色,曾引起當時日本建築界極大的爭論。因獨特的建築外觀,使得臺灣光復後,未遭到重大的破壞。整體配置強調中軸線意向,並設置一座神池。
↓從二樓俯瞰大廳景緻。
↓從二樓看國徽。
↓「建功神社」之興築,有日人治台政績及安撫民心之用。所祭祀的神靈,除了日本人之外,亦合祀台灣人。建築結構設計,考量「氣候風土」、「建築材料」、「國民性」三者,融合西洋、日本及台灣的獨特建築風格。
↓「建功神社」的正面及剖面的原貌。
↓中央圓形穹頂是拜占庭式的建築風格,下方環繞數根圓柱,光線自上透過格狀窗採光,營造出內部空間格狀光線的氛圍感受。其立面設計元素,採「從基座、本體到圓形穹頂的屋頂」三段式建築布局。
↓從「南海書院」二樓俯瞰中庭景觀。
↓回到一樓,看到這幅充滿藝術感的字畫。
↓原來這是唐朝趙嘏(音ㄍㄨˇ/ㄐㄧㄚˇ)所作《聞笛》:
誰家吹笛畫樓中 斷續聲隨斷續風
響遏行雲橫碧落 清和冷月到簾櫳
興來三弄有桓子 賦就一篇懷馬融
曲罷不知人在否 餘音嘹喨尚飄空
↓來張「南海書院」的全景照。
↓回到大門入口處,這裡也有符合『藝術館』的藝術景觀。
↓紅門上是傳統的獅頭門環。
↓接著來到同屬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轄下的「南海劇場」,也有宮殿式的大門,設立於1957年,也已被公告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南海劇場」是我國首座公立藝術館,曾是許多膾炙人口劇作首演的地方,包括:1980年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1985年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及1986年的「暗戀桃花源」,為台灣戲劇發展寫下歷史的一頁。
↓這個區域的幾棟建築,共同組成「南海學園」,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首批興建的公共建築群。區域內的獨特建築群落,都深具都市景觀及歷史價值。
↓繼續往前,來到「南海學園」裡另一棟宮殿式建築「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並於隔(1956)年正式開幕,目前隸屬於文化部。
↓很幽靜的庭園風光。
↓大門的左右門柱上,有先總統蔣公及蔣宋美齡夫婦所題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國家畫廊」。
↓左下角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周邊「南海學園」各個景點,分別是左上角的台北植物園、右上角的南海書院、右下角的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以及中間的南海劇場。
↓國立歷史博物館原址,是日本時代的一棟日式木造建築,當時為總督府的商品陳列館。光復後,歷經多次增修,成為目前紅牆綠瓦的建築。
↓依據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點選連結),現有館藏共分為國畫、書法、西畫、玉石、陶器、瓷器等十九類文物,包括史前彩陶,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樣貌多元,古今兼備。
↓目前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10:00~18:00。國定假日照常開館,門票全票80元。
↓宮殿式建築,連紅門上還有門神,會不會嚇壞了外籍遊客?
↓遊客們準備購票入場,不過,我們今天並沒有計畫要入內參觀展覽。
↓離開國立歷史博物館,從這個角度欣賞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倒影。
↓來到今天的最後一棟建築「教育廣播電臺」。
↓「教育廣播電臺」隸屬於教育部,其建築形式,也是綠瓦屋頂的中式建築,目前已被列為【臺北市歷史建築】。為了紀念林獻堂,眼前的主建築,命名為「獻堂館」。
↓進到主建築內,是四合院建築的格局,中庭有一小花園。
↓玄關的左側,有一間「聲音故事館Sound Story Studio」,是教育廣播電臺唯一開放參觀的空間,免費參觀。進去參觀一下。
↓這支外型圓潤的麥克風,是電台吉祥物「麥寶」的原型。電台創立初期,主持人們就是使用這支麥克風,錄製各種精彩的節目。即使外觀上有了許多歲月的痕跡,依舊無法掩蓋它的經典風采!
↓聲音是有表情的。廣播主持人在節目中,會巧妙運用聲調的高低起伏、輕重緩急等變化來帶動情緒,讓聽眾體會聲音喜、怒,哀、樂的感染力。這裡就有一個道具,可以讓遊客耳朵貼近喇叭,聽傳來的聲音,感受說話者的各種情緒。
↓廣播劇就是透過人聲與音效的搭配來進行。這裡有一些小道具,可以用來模擬音效。紙杯敲打桌面,模擬馬蹄聲;揮灑紙張,模擬小鳥振翅聲;滾動算盤並撞擊木板,模擬開窗及滑門的聲音。試試看,很有趣的。
↓這裡有一張主播台,模擬『On Air』的播音室空間,館方也提供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好幾段試播稿,讓遊客坐上主播台,體驗一番,大小朋友都可以試試看。
↓凱文不放過機會,選了一段較簡單的試播稿,試講過程,館方服務人員還會幫忙錄音。
↓試播結束後,還印製了錄音檔的QR Code,免費讓遊客可以掃描存檔,留作紀念,真是貼心。
↓來到二樓,可以俯瞰一樓中庭花園。右側這一排房間,都是錄音室,有好幾間都還真的在製播中呢!
↓其中這一間錄音室,改裝成展覽室,可以參觀。
↓教育廣播電臺的歷史介紹。1960年,正式開播(AM),由教育部長梅貽琦主持按鈕典禮;1973年,FM節目開播,教育部長蔣彥士主持按鈕開播典禮;1994年,開始24小時播音;2022年,「聲音故事館」開幕。
↓廣播的聲音,是一段聲音的旅程,基本上分為產生、調變、發送三個階段。在旅程期間,訊號會穿越許多種設備,經過加工調整之後,才能順利抵達聽眾耳中。這裡展示了各種隱身幕後的設備。
↓這裡保留了1960年3月29日AM電台開播當天的節目表。因為是特別的日子,節目安排也比較特別,早上從10:00~11:30,中午還休息一小時,下午只播到14:30;晚上18:30~23:00結束,有許多長官致詞及友台祝賀的談話節目。
↓教育廣播電臺歷年來也獲得了不少的獎項榮耀,有兩整排【金鐘獎】的得獎獎盃。教育廣播電臺是一處值得參觀的地方,活潑有趣,老少咸宜,可惜知道的民眾並不多。
我們在台北植物園及南海學園各個景點逛了一整天,收穫良多,非常充實的一天。園區的交通非常方便,值得來走一走。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