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15 20:15:24瀏覽252|回應0|推薦17 | |
我們今天到<台中市-清水區>,走訪過「鰲峰山公園」的幾個景點後,接著要到同樣位在「鰲峰山」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及旁邊的「震災紀念碑」、日本時代的「神社後參道(清水神社崎)」。
↓首先來到「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這裡在日本時代,曾是「清水神社」,台灣光復後,則移作軍營。我們的車子就停在前面的停車場,不過,我們要先到旁邊的兩個景點。
↓這條石階道,是當時通往「清水神社」的「後參道」,當地人稱為「神社崎」,是一般民眾到神社必走的路。官員貴族走的則是「正參道」,位置約在「鰲峰山公園」入口處往上爬的山路,不過,石階於戰後已不復存在。
↓神社建於昭和12年(1937年),名為「清水神社」。神社內奉祀日本開國之臣【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明治天皇之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這兩塊解說牌實在太模糊難辨,各級政府單位要加油了。
↓「後參道」共288階,不論從上往下望,或從下往上望,都非常壯觀。下到盡頭,是清水市街,附近有清水著名的米糕店。
↓我們今天還有很多路要走,就保留一點體力,不來回爬這看不到盡頭的石階了。
↓在「後參道」上頭的旁邊,有一座「清水震災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昭和10年(1935年)發生在新竹到台中等地區的【關刀山大地震】清水地區的罹難民眾。
↓這場發生在1935年4月21日的地震,是台灣地區有文獻記錄以來,死傷最慘重的一場地震(著名的「龍騰斷橋」便是毀於該地震),其中清水地區共326人罹難。「清水震災紀念碑」於民國93年(2004年),被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清水震災紀念碑」落成於地震隔(1936)年。
此紀念碑僅有基座為原物,碑柱於民國65年(1976年)被清水鎮公所以大理石另刻碑文(地震日期及重修日期)包覆,且無法判定原碑體是否仍存在。此破壞古蹟之舉頗有爭議,不過仍被史蹟專家視為是歷史的一部分,而維持至今。
↓基座的部分,除了刻有「清水街許泉義刻」字樣外,四周都刻著殉難者的姓名,以資紀念。
↓回到「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門口有殘缺的陶器,以示遺址文化園區之意象;旁邊的牆壁上,則有當年國軍遺留下來「處變不驚」的標語。
↓「牛罵頭遺址」距今約4500年至3500年前,為台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日本時代的昭和12年(1937年)「清水神社」落成。戰後,民國46年(1957年)陸軍進駐,而後遷出成為文化園區,民國91年(2002年)開放參觀。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目前為【市定遺址】,除週一外,每天開放參觀;周末假日提供導覽服務。
↓園區門口,左右兩側各有一座崗哨亭,是當年陸軍飛彈部隊進駐時,遺留下來的建物。陸軍營區於1997年7月遷出後廢止。
↓一進到園區,視野廣闊,是一處理想的陸軍營區。
↓園區略呈橢圓形,原本「清水神社」相關建築,都已在戰後被毀,不復存在。
↓園區館舍共有8棟,都是當年陸軍營區的營舍所遺留下來的,目前做為教育展示與遺物典藏空間。
↓清水的舊稱「牛罵頭」,是過去大度山台地活動的【帕瀑拉族人】的頭目 GOUMACH,被荷蘭人取其譯音而得名。遺址由日籍學者國分直一於1943年所發現。
↓在大門崗哨旁,有一堵低矮石牆,是神社時期週邊的石牆護欄。
↓園區中心區域,是一廣場,前方有一座司令台,可以想像當年營區整隊集合活動的場景;四周則有當年遺留下來的房舍。
↓入園不遠處,有一座「疑似遺址聚興駁坎」。這座駁坎並非出土於本址,而是台中市潭子區所發掘之文化層與出土遺物堆積的地層,而後移過來的。因該基地剝取之現象為砌石結構,略呈弧形結構,似乎為擋土設施。
↓駁坎長近10公尺,外形像一隻巨大的蠶寶寶。
↓前方蓄水塔,應該是軍營時代就供全營區使用的水塔。
↓在司令台兩側,看到了一對石獅「狛犬」,一隻張嘴(代表「阿」),一隻閉嘴(代表「吽(音ㄏㄨㄥ)」),都是當年神社被毀後,所遺留下來的古物。
↓當年的「清水神社」,是為了配合慶祝『日皇紀2600年』,所推動設立的。
↓「狛犬」的基座,刻著「奉納」的字眼。
↓還有「祝皇紀二千六百年」及「大甲郡小公學校職員一同」等字眼。
↓當年部隊使用的司令台。
↓司令台在1997年「清水營區」裁撤後,成為軍事遺跡。
↓當年神社被拆除後,原神社的石柱、石燈籠、分界石等器物盡皆散佚四方,僅部分石燈籠基座、分界石等被收集置放於此,成為日治台灣的重要見證。
↓石燈籠是參拜道兩側照明之用,僅存的石燈籠,都已被破壞而不完整。
↓這座殘缺的石燈籠,刻有「清水街」及「奉敕?」的字眼。
↓這一面,則有「昭和十二年十月吉日建之」的字眼。昭和十二年正是神社落成的年份。
↓接著要參觀這八棟原營區留下的房舍,「第7棟」是恆溫典藏室,並未開放。
↓「第1棟」是視聽室、展示室。
↓「第1棟」與其他幾棟房舍,圍成司令台後側的另一個活動空間。
↓「第1棟」有開放參觀。
↓房舍內的空間很大,應該是以前營區阿兵哥的住宿區,屋樑木造都被保留了下來。
↓展示櫃中,有過去探勘遺址時使用的器具、文物。
↓本遺址至少包括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等多個文化層,距今約4500~3000年前。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遺址大多分布於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而以「牛罵頭文化」為代表。
↓清水的另一個「中社遺址」,以「番仔園文化」為主。「番仔園文化」以「俯身葬」現象最為著名。
↓三具人頭骨標本十分顯目,場景很像電影《法櫃奇兵》中的首幕,Dr. Jones進入神祕洞穴中,發現人頭金像古物,立於一座有機關的小圓桌上。Dr. Jones以約略同重量的沙包置換取走古物,卻造成山崩地裂…。哈哈,幻想過多了。
↓日本時代「清水街役場(清水區公所)」的官員及議員的任命書。
↓來到「第2棟」的展示室。
↓這間展示室,有視聽設備的介紹,有空調,在大熱天中進來這裡覺得暑氣全消。只是,明明已經過了中秋一段時間了,怎麼天氣還這麼熱?
↓前面有提到過的「番仔園文化」的介紹。
↓「俯身葬」的遺跡展示。
↓過去以木、竹等製成的支柱,插入土中,以支撐房屋,並將房屋架高,這些支柱後來遺留下來,便會成為「柱洞」遺跡。
↓從這間房舍標本,可以清楚看到支撐房屋的支柱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針對台中地區的16處遺址,可以透過互動式的螢幕,挑選想要了解的遺址的語音介紹。
↓來到戶外,看到的是營區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崗哨(亭)」。本園區位於地勢稍高的「鰲峰山」,曾被陸軍設置為砲兵營區,用以守衛「清泉崗機場」的安全。
↓崗哨(亭)多年下來,周圍已經遍佈樹木,幾乎被掩蓋。
↓旁邊還有「地下碉堡」的入口及「戰備水池」。
↓眼前隆起的坡地,就是當年陸軍「清水營區」的地下碉堡入口及戰備水池。不過,目前已被封閉,並植被覆蓋。這些遺留的軍事遺跡,都見證了這段歷史。
↓「第6棟」的文物典藏室,並未開放參觀。
↓在「第6棟」房舍的後面,另有一間「TP3探坑現地展示間」。
↓探坑是考古學家發掘遺址的基本方法,「TP3探坑現地展示間」,展示了「牛罵頭考古遺址」的地層,可見到表土層及各文化層。
↓接著參觀「第5棟」展示室。
↓以各個史前文化的文化層,展示其多樣性。
↓「第4棟」展示室也在旁邊。
↓展示的文物、歷史更詳細一些,也讓人感受到相關規畫單位的用心。
↓「陸軍營舍」時期的歷史介紹,有當時的照片。
↓「陸軍營舍」時期的物種介紹,還有環頸雉呢!
↓「清水神社」時期的歷史及環境介紹。
↓「清水神社」時期的園區配置介紹。
↓再回到戶外,在園區最深遠的邊緣處,有一處景觀台。
↓從景觀台,可以遠眺清水地區沿海的風景。
↓最後,來到「第3棟-拍瀑拉(PaPoRa)文化基地」。
↓這個文化基地,是市府外包給民間做文化推廣及導覽服務,同時,也是一間餐廳「本一艸堂」。
↓室內一樣是原本的營區房舍改裝,裡面有不少的園區資訊文物。
↓餐廳的空間不大,不過還滿舒適的。接近中午12點了,我們就近於此享用午餐,並稍事休息,貯備下午還要走很多路的體力。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