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07/08 台南新化歷史人文一日遊(下)>大目降故事館、四連棟日式宿舍、所長茶葉蛋、新化公會堂、新化青果市場、新化街役場、楊逵文學紀念館、歐威紀念館
2022/07/27 07:12:24瀏覽3445|回應0|推薦15
今天的『新化歷史人文一日遊』,走訪<台南市-新化區>這一座充滿歷史、文化韻味的城鎮。早上主要以新化『大目降文化園區』的南側景點為主,接著要再繼續走訪新化『大目降文化園區』的北側景點。

同樣位於地圖下方、和平街上的新化役郡所日式宿舍群,還有兩區的宿舍沒走到,先過去看看。

首先來到日式宿舍改造的「大目降故事館」。當時的日式宿舍區,是提供給新化郡役所警察及部份文職人員居住的房舍,距今已百年,環境顯得相當清幽。

日式宿舍是雙併式建築,而「大目降故事館」為東、西兩戶的的西邊戶所改造。宿舍除基座為磚造外,大部份為木造房,外部造型優雅柔和。

走入大目降故事館,可讓人感受新化、台南的在地歷史,喚起大家對這片土地的共同記憶。就來享受一趟歷史與記憶之旅吧!

大目降故事館的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的11:00~17:00(周末則10:00開始)。

入內要脫鞋,門口有一扇厚重的拉門。

一進門,就可以感受到古典的懷舊感,以拉門/木板牆來區隔室內空間,室內也有許多的照片介紹及展示品。

日式建築特有的穿透感及採光、通風,在這裡一項不缺。依序來看一下室內的展示介紹照片,跟著走入時光隧道。

『打芒果』。台南的行道樹很多都是土芒果樹,當夏季芒果盛產並轉成熟黃時,常見小孩用竹竿敲搖芒果,芒果便可輕鬆掉下後取之享用。土芒果有特殊的香味,非常甜美。以前我們常沿路在芒果樹下撿拾芒果,只要擦一擦,輕敲使其變軟,再咬一小洞,便可吸吮芒果汁,最後再撕皮吃剩下的果肉,很是享受。

『夏日玩水』。以前的小孩,不像現在有許多3C產品,卻到處都可玩耍。夏天時,小孩們常會到溪邊玩水游泳,衣服褲子一脫,便可直接跳入水中玩水。哪管他是什麼游法,通通都嘛狗爬式,既消暑又快活。

凱文小時候常到公園釣魚,一把釣竿就可玩一下午。也常會去捕蟬,捕到後再擺到家裡的小樹上,只是蟬被捕後,往往受傷而無法再飛,也因不是牠的生活環境而不再鳴叫。有時是去土裡灌蟋蟀,再抓回家養,但是畢竟不是牠的家,蟋蟀很快就死掉。年紀漸長後,感覺這些都是在殘害小動物,是既甜蜜又慚愧的童年記憶。

『撿戲尾』。以前的戲院很有趣,常會在演出結束前五分鐘或十分鐘,就將戲院門打開,那時候的小孩們,常會提早守在門前,等著免費觀看最後的那幾分鐘,算是沒錢看電影下偷得的一種樂趣,俗稱「撿戲尾」。

『枝仔冰童年』。以前大家都不是很有錢,小孩常會想要有零用錢花用。這裡提到的例子是去批購冰棒賣,跟批商買2支冰棒才一角,然後賣給其他客人(鄰居小朋友居多)1支一角,多少賺點零用錢。

小時候住家附近有多家專賣零食糖果的店家,也都提供很多『抽牌子』或『戳洞樂』的遊戲道具,小孩可花小錢從中抽或戳到糖果、零食或小玩具。凱文小時候也會去買『抽牌子』來給大家抽,從中賺點小錢,有時賣不完,等兩位住在一起的叔叔下班後,便是凱文的最強力客戶。

『編竹夾泥牆』,這是今天早上在「新化武德殿」有看到過的、早期建築的一種牆壁體。

『鬥蟋蟀』。小時候在番薯田、西瓜田抓蟋蟀是許多人的回憶。早期台南有三處鬥蟋蟀最興盛的地方,一是新化,一是鹽水,一是台南西門路。凱文以前就常與鄰居一起去抓蟋蟀,有時也會去賣蟋蟀的小攤子買,抓蟋蟀與鬥蟋蟀,是凱文童年記憶中很重要的童玩遊戲之一。以前只要夏天一到,到處都可以聽到蟋蟀的叫聲,可惜,近來農藥濫用及生態環境變遷的結果,已很少聽到、看到蟋蟀了,鬥蟋蟀的遊戲,也只剩新化的『豐榮社區』持續在推廣了。

『棧單』。以前種植甘蔗的農夫,將收成的作物送到甘蔗場時,通常沒有當場領現金,而是將所交出的甘蔗換算可製作的糖量,然後開立一張叫做「棧單」的收據給農夫,待農夫需要錢時再拿去換得現金或糖。當時新化有好幾間餅鋪因為製作糕點需要大量的糖,蔗農常會將這些單據轉賣給餅鋪換取現金。這種景象常發生在家中有小孩要繳學費或是過年前要辦年貨時。這種交易行為,就像現在的中小企業,把生意往來收到的支票,拿去銀行貼現(貼息取現)的模式。

『冰果室』。以前的冰果室,是男女老少常聚集的地方。大人喜歡來這裡點一盤番茄加薑糖醬吃(台南獨特的小吃);年輕人則是來此約會談天說地;學生下課後,有時也會和同學來此吃冰涼的剉冰。

『老街防空哨』。1949年政府遷台後,反共抗俄的戰爭意識仍濃,於是在新化的重要地點如:公所、學校、警局、廟埕等,出現許多防空洞,部分大樓住所也設置了防空哨站,隨時觀察敵機來襲狀況,以便發布警報。另定時舉行防空演習,以強化全民的防空意識。只是實施幾十年,連防空哨都拆除了,均未發生實際的空襲(最好不要真的發生啦!),空留新化鎮民一段歷史記憶。

『十八嬈繞境隊伍(一)』。約拍攝於民國40年代(1950年代)的「十八嬈」廟會繞境照片,畫面中玄天上帝(北極殿)神轎及其後面的宋江陣隊伍,正經過新化中山、中正路口,亦即風水師眼中的新化「八卦蜘蛛穴」的位置,而背景則可看到中山路上新化老街的仿巴洛克洋樓建築立面與山牆的華麗。

『十八嬈繞境隊伍(二) 』。同樣的「十八燒」繞境照片,可以看到身穿古早長袍馬褂、佩戴胸花的各廟「老大」,正步行經過中山路的新化老街。傳說蜘蛛穴中的蜘蛛精會作亂,尤其是元宵期間影響最大,因此居民於農暦元月18日晚間舉行繞境祈安活動,故名為「十八嬈」。

『新化郡役所』。日治時期,「台南州」管轄現在的雲、嘉、南地區,下設十個郡,「新化郡」為其中之一。當時的新化郡役所,位置在現今的「大目降廣場」,是一棟二層樓的建築,一樓為水泥磚造,二樓為木造建築。戰後改稱「新化區署」,後改為「台南縣警察局新化分局」,使用至民國70年(1981年)止。

『拆除新化郡役所』。民國70年(1981年),新化郡役所被拆除重建,照片中顯示,當時的建築名稱為「台南縣警察局新化分局」。拆除後,又重建一棟三層樓的新化分局。921大地震後,該建築經評估有安全疑慮,又於民國100年(2011年)拆除,最後成為現今的「大目降廣場」。

『新化街公共浴場』。早年民眾衛生習慣不佳,又無適合的衛浴設備,日治時期「新化街長」梁道先生本身是醫生,有較高的衛生觀念,乃於1922年興建新化公共浴場,並於1923年完工,約22餘坪。照片門柱左右兩邊有「女」字與「男」字,分別代表女湯及男湯。一年入浴人數約12,000人次,平均一天約33人次,現已不存在,約位於中山路舊農會隔壁附近。

『老街上的馬車貨運』。早期新化有專門運送貨物的馬車貨運公司,照片中有一輛馬車載著貨物經過老街,而馬車後面正好有位小女生騎著淑女腳踏車擦身經過,形成不同交通工具同時入框的有趣畫面。民國40、50年代(1950、1960年代),台灣的路上還可見到牛車、馬車通行,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已幾乎絕跡。十多年前,凱文曾多次上班因公出差至印度,路上見到牛、馬、猴子、象、駱駝等各式動物及車輛,印度真是奇妙的國度。

『離仔卡(人力二輪拖車)』。1950年代使用的「離仔卡」人力二輪拖車,是早期大街小巷常見的人力運輸工具。到70年代(1980年代),經濟起飛、汽車普及後,逐漸被機械貨車所取代,而曾經是讓無數家庭溫飽的「離仔卡」,只能成為歷史印記。

『部隊舞龍歡慶新年』。早年新化附近駐紮許多軍隊,每逢農暦春節之前,部隊官兵都會排練舞龍、舞獅和其他藝陣,等到新年就會上街表演,增添過年熱鬧氣氛。如今部隊少了,早已不見舞龍舞獅場景,亦不復見當時過年熱鬧氣氛。

『草地上的夜間露天電影』。早期生活貧乏,看電影是個奢侈的休閒娛樂。難得有免費的戶外夜間電影可欣賞,一群人聚集在草地上,或坐或站或蹲專注看著前方,從當時女生剪著「妹妹頭」和男生理光頭的模樣研判,應該是在民國50年代(1960年代)。凱文讀大學時,曾經參加暑期山地服務隊,也曾放映過電影,有時放映到一半會斷片,就用膠帶黏一黏,繼續放映,既克難又有趣。

『剖甘蔗比賽』「台南人嗜甜」似乎成了全民共識,其實是因為台南盛產甘蔗(製糖)的緣故,而大目降更是甘蔗的盛產地。1903年,大目降設立「大目降糖業試驗所」,招收講習生(相當於農校生),開風氣之先。八月份是甘蔗的盛產期,據傳農曆八月十五日吃甘蔗可以補「腰椎」,而與甘蔗有關的活動,也年年展開,大人們舉行「剖(劈)甘蔗」比賽、「話(喊)甘蔗」活動,小孩們則以甘蔗當竹馬騎,頗富趣味。

看了一連串懷舊照片的介紹,接著看到了不少的童玩,首先是常用來哄小孩的「手搖鼓」,以及小巧、動動腦的「七巧板」

接著是不知名的木板遊戲,可以巧思拼湊出不同的造型。

接著是凱文小時候也常玩的「丟沙包」「撿米袋」,有很多種玩法及口訣。

還有小男生最喜歡玩的「尪仔標」,除了收集各種有趣圖案的尪仔標以便炫耀外,彼此還會玩各種不同的遊戲(賭博),來增加自己擁有的張數。

還看到賣芋頭冰的「ㄅㄚˇ噗」

接著看到「水泥與碎石-多樣化的表面處理」,一般的地板、牆面、石柱等,有好幾種鋪法。只是,不知道為何大目降故事館裡面要放這樣的介紹?

幾十年前最常見到的是右下角的「磨石子」地板,好清洗甚至可以打蠟,是有錢人家的象徵,不過近幾年都被大理石或花崗石英磚地板取代了。左上角的「洗石子」,主要用於牆面,新化老街就是用這種工法。右上角的「抿石子」工法,則有施工較簡單便利之優勢,已漸取代「洗石子」,成為現代主流工法。左下角的「斬石子」,則工法複雜、著重師傅的技術,較少使用。

這裡介紹及展示了「古蹟燒」,包含:鬼瓦、山牆、懸魚、花窗、八角窗等,其實這些實物,都可以分別在新化武德殿、新化老街、大目降故事館、新化街役場看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喔!

還有吉祥物明信片的展示,主要是利用新化地區著名的歷史建築、農產品、動植物等為主題,設計出的吉祥物明信片。

「大目降藝術彩繪牆」,這在稍早的「大目降廣場」旁的民宅外牆就看過了。

大目降故事館是過去的日式宿舍所改建,仍保留日式建築的特色,視覺感受非常舒適。

離開大目降故事館,旁邊連棟的另一間是「万屋本舖」。這間是由大目降故事館邀集新化在地創業青年進駐場域,販售特色商品。藉由在地青年的商品進駐,辦理課程、工作坊,讓進來消費的顧客,可以更了解各個商品的品牌故事。

「万屋本舖」的開放時間與大目降故事館相同。

入內參觀也需要脫鞋,凱文只進去看了一下,空間不是很大,裡面販售的,以文創商品為主。

來到宿舍的背面,有一群年輕人在後院走廊開會,似乎在討論如何發展文創事業及推出文創商品,加油!

後院這裡有一間「小屋」

這間「小屋」,是個人陶藝教室,目前只有周六有開放。

接著來到隔條巷子的「大正十一」日式宿舍

這裡的日式宿舍,是一排四連棟的宿舍。

這四連棟的宿舍,目前也委外由四家小店家經營。

四連棟每間的大小都一樣,兩兩對稱的建築。

在四連棟宿舍前每一戶的門柱旁的牆壁上,各有一則與「糖」有關的介紹。第一則,是「牛跟著糖走」。早年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引進牛和甘蔗。本地順口溜「牛對糖走」,說明甘蔗栽種運輸都需要靠牛隻。墾拓時期常有爭牛或偷牛的糾紛,而後形成制度化的「牛墟」,為南部最大牛販交易場所。「新化果菜市場」就是糖業沒落前,由牛墟轉型而成的。

「甘蔗王」。1903年日本人設立「大目降甘蔗試作場」,後來發展成總督府糖驗試驗場,被譽為台灣糖業發祥地(難怪台南人嗜糖…),内部設有現代化的模範製糖場,外闢模範蔗田,並以小火車載運甘蔗至「車路墘糖廠」以及後來的「善化糖廠」。怎麼整段內容聽起來就覺得很甜?

「蘇有志」為日治初期大目降地方代表性人物,對本地牛墟、公學校及糖業試驗場之開辦功不可沒。對外曾參與灣里、噍吧哖及車路墘糖廠之創建。此宿舍區土地原屬蘇有志家族,1912年日商誆騙其財產,並轉讓日人。其後參與西來庵抗日活動,1915年與余清芳抗日失敗後,被絞刑處死。

「金子昌太郎」1907~1929年任職於新化糖業試驗場,1912年編著《甘蔗農學》培育糖業講習生。1915年噍吧哖事件(即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西來庵事件),曾出面營救本地居民免於被日軍殺虐。而後分別擔任糖業科科長,以及「臺北帝大(即台大前身)」甘蔗農學講座教授,乃台灣糖業發展之首功者

離開日式宿舍,沿著中山路走,繼續走訪『大目降文化園區』北側的景點。首先看到的,是百年歷史的「新化基督長老教會」。新化基督長老教會於1915年設教時,是租用閒置牛稠聚會的。第一代的教會建築,是1922年落成的紅磚禮拜堂;第二代是清水泥禮拜堂;第三代教堂則是現在看到的歐風白色風格。

一樣在中山路,還有同樣是百年歷史的「新化國小」

新化國小創立於明治31年(1898年),校名為「大目降公學校」,並於大正10年(1921年)改稱為「新化公學校」。光復後,民國35年(1946年)再改為「新化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新化國民小學」。新化國小設校歷史悠久,是台南最早設立的國民小學之一。

就在新化國小的對面,來到了「新化公會堂」

「新化公會堂」是日治時期「新化郡」的主要集會場所,於大正11年(1922年)動工,昭和11年(1936年)落成。民國60年代(1970年代)門面已經改建,國民黨曾租用為民眾服務站。後由市府收回,2008年公告為台南市歷史建築。過去民眾服務站所提供的服務,倒還真是多呢!

在新化公會堂的廣場,看到由七個宮廟所贊助的「十八嬈繞境」神像藝術。

『大目降民俗十八嬈』。「大目降」在古代,是風水地理師口中的「蜘蛛穴」,這個蜘蛛穴的中軸,便是在中正、中山路十字路口處。然而,大目降過去因蜘蛛穴中的蜘蛛精會作亂,尤其是元宵期間影響最大,媽祖宫乃遷移鎮守八卦中心,而居民也於農暦元月18日晚間舉行繞境祈安活動,故名為「十八嬈」。

新化公會堂由台南市政府於2018年整修,改造為青少年圖書館,是台南市第一座設置於歷史建築內的圖書館。保留原有木構造,塑造青少年閱讀空間,典藏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圖書。公會堂的正面上層牆壁,有一特別的圓形「牛眼窗」

新化公會堂的旁邊,就是新化區圖書館

新化區圖書館的一樓側門,有一通道可以連接新化公會堂。

新化公會堂雖然改造為青少年圖書館,不過仍保留原有的木造結構,所有的門窗都還是日式的構造。

走進青少年圖書館內,室內空間滿大的,而且有別於一般圖書館的館內擺設,還有一座二樓的透空造景。

最吸引凱文的,是館內的屋頂造型,保留了與武德殿類似的木造結構,很有建築之美,室內的採光當然也承襲了日式建築的優點。

離開了新化公會堂,沿著民生路走,經過了「新化青果市場」。雖然已經過了中午,仍有零星幾攤水果攤擺攤。正值芒果產季,來自鄰近的玉井芒果,一籃一籃地賣,很是壯觀。

倒是凱文第一次看到有人販售未料理前的「破布子」,這是南部常見的料理佐料。老一輩的人相信,吃多了芒果,會有很多芒果的纖維附著於胃腸,且芒果毒素較多(有人吃了會過敏發癢),吃破布子可以清除這些纖維,也可以解芒果的毒。破布子烹煮醃漬都不錯,是可以多吃的健康食品,中醫還把它入藥呢!

轉到忠孝路,經過的這一間,也是小有名氣的「所長茶葉蛋」新化創始店。這是當初擔任警察的廖所長,和警局所有同仁分享的茶葉蛋開始,廖所長下了許多功夫,沒想到受到肯定與期許後,而慢慢發展出來的一個事業。

自稱是『史上最龜毛的茶葉蛋』,想必有它獨到的秘訣,目前從新化發展,到全台已經有10多家分店了。

其實,「所長茶葉蛋」販賣的,招牌當然是茶葉蛋,卻不只有茶葉蛋,還有其他滷味相關的產品,自成一格,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沿著「所長茶葉蛋」所在的忠孝路往前不遠處,在中正路的街角,就是「新化街役場」,旁邊是公有的「廣停二地下停車場」。

1920年<臺南州新化郡>成立,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改稱「新化街」。1934年配合市區改正計劃,建「新化街役場」為當時的行政中心。建築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戲院式樣設計,結合東西方建築特色。光復後改為新化鎮公所;1996年新大樓完工後閒置。2002年被公告為台南市歷史建築。

建築屋身表面建材,是在大目降故事館看過介紹的「洗石子」,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入口則是圓弧形門廊設計,充滿建築藝術特色,還曾於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獲選為第四名。只是,1999年因剛剛看到的「廣停二地下停車場」施工,新化街役場曾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而出現「乾坤大挪移」場景。

當時文化界人士疾呼保留原建物。新化鎮公所乃於2000年5月,先將原建築暫時移到青果市場前廣場,全長約三百多公尺,待2002年停車場完工後再移回原址。這被認為高難度的陸上行舟移厝工程,在當時各大媒體均有關注與報導。當時號稱千人參與,光前置作業(不含規劃期)就為期五六十天。

從翻拍的《新化鎮誌》照片中可看到,連出身台南的藝人唐從聖也來參一腳。大家拉著特製的粗繩子,緩慢地移動架著滾輪的建築物,而後再借助大型機具拖行。待兩年後遷回原址,再將建物錨釘固定,並重新處理週邊廣場景觀,整體搬遷工程才告完成,這歷史建築也得以完整保全。

目前這裡委外經營餐廳,名為「1934街役場古蹟餐坊」,正好呼應建築興建於1934年。

餐廳還曾獲得「台南金鑽百家好店」的殊榮。

凱文並未計畫入內用餐或吃下午茶,餐廳的服務人員卻也不讓凱文入內參觀,僅能利用人員進出的短暫開門時間驚鴻一瞥、拍一下照。餐廳裡面的屋頂,大致都還保留著原本的模樣。餐廳內部部分地板採用透明玻璃,底下有粗大的麻繩,猜想是當初搬遷工程所遺留下來的繩子。

建築體裡外都頗有可觀,卻因委外由私人經營餐廳,對不進餐廳消費的遊客而言,無法自由參觀市定歷史建築,難免有些悵然。

最後來到位於新化街役場旁邊的「楊逵文學紀念館」。楊逵先生本名楊貴,1906年出生於台南新化的一個貧窮家庭,是一位文學家,也是台灣社會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楊逵文學紀念館除周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外,每日09:00~17:00免費開放參觀(12:00~13:30休息)。

楊逵文學紀念館原址為日治時期的台南地方法院大目降出張所,戰後改為新化地政事務所使用;2001年由當地文史工作者與新化鎮公所發起籌備;2002年,當時的台南縣政府將閒置的館舍撥交,並獲文建會經費補助,在其次子楊建的協助下,於2005年落成啟用,館前招牌由同為文學大師的鍾肇政題字。

楊逵晚年曾在台中大度山度過。1970年,楊逵於東海花園父親、母親和妻子墳前親手栽種三棵鐵樹。歷年來,雖然遭受數次火燒山的蒸烤,卻仍然彌堅存活至今,其生命力猶似楊逵「壓不扁的玫瑰花」的精神。當年的三棵鐵樹,其中一對於2007年移植至此;另一棵則移植至其母校新化國小的校園裡。

這就是矗立於館前廣場兩邊的鐵樹。

進楊逵文學紀念館前,凱文要先來參觀園區內另一間「歐威紀念特展館」。其實楊逵文學紀念館分為A、B、C三棟,A棟是主要展場,是楊逵的紀念展示區,B棟是文學交誼中心與社團展覽館,C棟便是眼前的歐威紀念特展館。

歐威何許人也?歐威1937年出生於台南新化,曾拍過「秋決」、「養鴨人家」等早年膾炙人口的電影80多部,從影13年,便拿下5座國內外影展大獎,包括第5、10屆金馬獎影帝,號稱「台灣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

歐威過去與已故的「台灣電影教父」李行導演合作過許多影片,可謂是李行導演的御用男主角,卻不幸於1973年英年早逝。

雖然名為「特展館」,不過,歐威紀念特展館已經是一個常設的紀念場館。特展館還提供欣賞歐威生前的電影作品服務,可以透過楊逵文學紀念館預約。

只是不巧,受疫情影響,歐威紀念特展館暫不開放參觀。

凱文只能透過玻璃門窗透視館內陳設,裡面有歐威的年表及生平介紹,還有熟悉的早期電影院的場景及售票櫃台。

依據導覽手冊顯示,裡面還有歐威寫給導演何基明的十七封自薦信複刻版、寄給妻子的情書照片、拍片戲服、海報、金馬獎座、亞洲影展獎座等文物,只能再另外找時間來逛了。

楊逵文學紀念館前廣場,有過去【綠幹線文學展】的文章展示。

文章皆為台南(尤其是新化)在地文學家的文學作品,結合新化地區的地景地物照片的展示。這一面看到的,是知名文學家王則修與許正平的文章。

還有楊逵、沈光文、范毅舜、楊寶山、梁望惠等作家的作品,搭配的照片,都呈現了新化早期的街景、古蹟、民情與風俗。

進到楊逵文學紀念館內,首先靠到了楊逵的生平年表。楊逵生於日治時期的1906年,於1985年在家中讀報時心臟病發驟逝,享壽80歲。

楊逵是台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他是日治時期第一個成功進軍日本文壇的台灣作家,是台灣在日治時期,文學作品被填入教科書的第一人。楊逵著有《鵝媽媽出嫁》與《壓不扁的玫瑰花》等許多著名作品。

這張照片列出了新化在地的文學作家,包含:被尊稱為「開台文教初祖/台灣孔子」的沈光文;古典文學家王則修;人道主義作家楊逵;母語創作家李勤岸;台日近代史學家蔡錦堂;語文創作評論家張春榮;鄉土兒童文學作家楊寶山;新銳劇作家許正平等。

這裡複刻了一間楊逵先生的書房,玻璃牆壁上是楊逵《自傳》一文的手稿。

這裡有中國時報在民國74年(1985年)為楊逵所做的兩頁專欄介紹與報導。

楊逵24歲那年(1929年),與同樣投身台灣農民運動的傳奇女子葉陶結婚,隨後陸續誕生了五名子女。楊逵務農、葉陶賣花,家庭在清貧艱困中尚能和樂融融。但是到了1949年,楊逵因為《和平宣言》,被判處十二年徒刑後監禁於綠島,家庭頓失依靠。

楊逵與其妻子葉陶常一起參與社會及農民運動,是一對「革命情侶」,有朋友常會調侃他們是『楊貴嫂』與『葉陶兄』。

楊逵的妻子葉陶一生奉獻給農民運動,是農運的女鬥士,是日警眼中的『土匪婆』,楊逵也常樂於稱呼葉陶為『土匪婆』,可見他們的感情深厚。

一篇楊逵在1949年草擬、隨後轉載【上海大公報】的《和平宣言》,期待政府改革、期勉島内人民消弭省籍隔閡,卻讓楊逵被以叛亂罪名拘捕監禁,1950年移送綠島,直至1961年才獲釋。楊逵曾自我調侃說:「我領過世界上最高的稿費,一篇三四百字的《和平宣言》竟換來12年的牢獄生活。」

在與親人分離的時光中,楊逵只能以家書寄予思念與關懷。楊逵所創作寫下的《春光關不住》(後改名《壓不扁的玫瑰花》)一文,讚美困境中茁壯的生命以自白。本展覽室展出楊逵於綠島時期的生活照片、創作作品與寫給家人的書信。

這是楊逵所寫的《和平宣言》的內容,以現代的眼光而言,實在不像是叛亂、顛覆的文章,可以想像當年政治氣氛、社會環境的殘酷與艱困。

這是楊逵於綠島時期的創作手稿。

「綠島家書」是楊逵於綠島時期寫給家人的書信。絕大多數(140封寫在筆記本上)未能寄出的家書,在楊逵過世一年後,才回到楊逵家人手中。

這是楊逵於綠島時期的保安司令部-新生筆記簿,科目是「三民主義研讀」,顯示當時對受刑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這是楊逵於綠島時期的「成績考核文件」,都是著重在思想、生活、學習的考核。

這是楊逵於綠島時期寫給家人的書信手稿,並於20年後(1987年)集結成冊、出版為《綠島家書》。

《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一樣是楊逵於綠島時期的創作,於1976年出版成冊。

《壓不扁的玫瑰花》也被納入國中的國文課本中,是新化人的驕傲之一。

這裡紀錄了楊逵、葉陶夫妻過去因為參與社會運動所坐的冤牢,是生命中沉重的記憶。夫妻倆曾一同入獄,兩人還笑說是另類蜜月旅行。

楊逵生前在文學上、生活上受到很多前輩朋友的提攜與幫助,像是引入文壇的賴和、在他困難時給予濟助的日本警察入田春彦、與他密切交換文學意見的鍾肇政、葉石濤、姜貴及徐復觀,都是楊逵文學路上的重要好友。

往二樓的展覽室走。

樓梯間有新化文學家王則修所作的台南三大名園詩句,分別為: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並稱『台灣四大名園』的吳園-作礪軒;清朝台南府『七寺八廟』之一的法華寺-夢蝶園;明鄭延平王鄭經(鄭成功之子)為奉養其母所建的北園,也是清朝台南府『七寺八廟』之一的開元寺

一上到二樓,就看到被後世尊稱為『台灣孔子』的開台文獻初祖-沈光文的介紹。沈光文1651年來台行醫教化,為台灣漢文化傳播者暨詩文賦開創者。

這一面牆壁,精選了楊逵的幾篇重要的小說成就,包含:《水牛》及《鵝媽媽出嫁》。

另外這一面牆,則把楊逵的著作書籍,幾乎都擺上來了。

楊逵被稱為「行動派的文學家」,前半生在日本政府之下,致力參與文化、社會與農民運動;後半生在國民政府之下,因《和平宣言》入獄,出獄後則以勞動實踐創作。他的一生是以「右手拿鋤頭、左手拿筆」,以左翼思想貫串一生。

大部分的民眾都因為賽德克巴萊電影的關係,對「霧社事件」有深刻的認識,這是發生在原住民地區的抗日事件;而「噍吧哖事件」則是發生在台南玉井的平埔族抗日事件,但是大部分的民眾對玉井的認識,卻可能只有玉井芒果。

「噍吧哖事件」發生於1915年,是日本領台後,眾多抗日事件中最大規模的武裝暴動,是由余清芳主謀,又稱為「余清芳事件」;因為在西來庵密謀起事,又稱「西來庵事件」;而暴動發生於噍吧哖(今台南玉井),故也稱為「玉井事件」。因事機不密,倉促起事而失敗。事後上千人被起訴,近900人被判刑,95人被處決,其餘死刑犯因日本國會議員對判決的非議,而改判無期徒刑。

事實上,當初日本軍隊在山區清剿時,曾經發生屠村的行為,因此死亡人數無法估計。事件發生在楊逵九歲那一年,他也聽聞了日軍屠村的傳聞,經由目擊者的描述,日軍的殘酷,在他的年幼心靈留下極為深刻的烙印,也對他的一生有很重大的影響,導致他後來走上反日的社會運動。

這裡就有一本「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

過去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與台灣間總有尊與卑的曖昧關係。日治時期,就有日本人秋澤島川著作《台灣匪誌》,充分顯現出令台灣人無法抬頭的無奈。

《台灣匪誌》把台灣人一切對日本人不滿與反抗的行動,都歸為「匪」類。楊逵青年時期讀到這本書之後,對比他小時候所親眼目睹的噍吧哖事件,才開始了解到日本人對待台灣民族鬥士的偏頗態度,統治者如何下筆扭曲歷史,這本書成了影響楊逵踏上文學之路的重要反面教材。

《台灣匪誌》中以專章描述「西來庵事件」,當然了,這是以日本人的角度來下筆的。

駐台的多位日本長官,都為《台灣匪誌》題字呢!

最後,展覽廳內還看到文學家王則修在「綠幹線文學展」展出的數篇手稿。第一篇是「赤崁樓七古」,描述赤崁樓的建築之美及地理位置之優越。另外還提到,一度台南師範學院曾在1918年借用赤崁樓當校舍呢!

第二篇是「新高覽勝」。日本1895年領台後,於1897年將台灣中部布農族及鄒族的聖山命名為「新高山」,以突顯比日本本土的富士山更高的新國土的這一座高山。光復後,國民政府於1947年將其改稱為「玉山」。

最後一篇是「皇太子巡臺」。1923年4月12日,裕仁皇太子啟程來台灣巡視,4月20日到新落成的台南師範學院視察,當晚夜宿當時的「台南知事官邸」。

凱文在楊逵文學紀念館待了約1個小時之久,收穫滿滿。楊逵文學紀念館有提供導覽服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事先預約。

離開楊逵文學紀念館,回到新化轉運站,凱文今天的新化歷史人文一日遊,就要告一段落,非常充實滿足的一天。新化有這麼豐富的歷史人文故事,讓身為台南人的凱文而言,到今天才約略了解,真是汗顏,卻也值得推薦給大家來走一回。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7600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