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滅蜀後記(三) 司馬景王
2006/09/17 14:25:40瀏覽3737|回應0|推薦3

    司馬家族奪權最大的障礙,來自於地方的軍鎮,司馬懿本身擔任過宛城和長安的負責將領,對這兩個地方的軍事力量尚有所控制,但對於東南邊的淮南軍區,司馬家的勢力顯然未及,在往後的二十年內,淮南重鎮壽春便發生了三次反司馬的軍事政變,史稱「淮南三叛」,充分顯示出這個區域的不穩定性。

    第一次的變亂發生在曹魏嘉平三年,西元二五一年,距高平陵之變僅有兩年時間,鎮守壽春的太尉王淩不滿司馬懿當政,企圖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另立政權,因此藉口討伐東吳,大舉動員。但這個消息走漏,司馬懿迅速反應,先由皇帝下詔赦免王淩之罪,他又私下寫了一封信給王淩,措詞溫和,以安定其心,但同時卻暗自率大軍乘艦南下。王淩知道自己不是對手,遂單身乘船北上請罪,兩人會面於丘頭,王淩一直以為自己是司馬懿老友,最後應會平安無事,但司馬懿豈是心軟之人,隨即下令將王淩逮捕,押送洛陽,王淩到此還不相信自己會有事,遂試探地向司馬懿要幾個釘棺材的釘子,司馬懿毫不猶豫便發給他,王淩到此才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囚車走到項縣,遂服毒身亡。司馬懿將王凌所有同黨收押,夷三族,賜死楚王曹彪,其餘曹魏皇族一律移往鄴城,命人看守,禁止與外人交往,徹底根絕類似事件的發生。但也就在這一年八月,司馬懿過世,享年七十三歲,其子司馬師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接掌軍政大權。

    和司馬懿相比,司馬師顯得較為溫和風雅,<晉書>說他「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是個名士型的人物。高平陵之變是由司馬懿與司馬師共同籌畫,直到事發前才告訴司馬昭,事發前一夜,司馬師安睡如常,司馬昭則反覆不能眠;第二天,司馬師陳兵司馬門,佈陣嚴謹,司馬懿大為激賞,稱讚說:「此子竟可也!」

    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一年,司馬師升大將軍,加侍中,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軍事,正式接班。隔年,蜀漢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接掌軍權,動員大軍攻擊狄道,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同樣興兵,大軍二十萬包圍合淝。面對東西兩面的軍事危機,司馬師快速採取行動,令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對抗諸葛恪,郭淮、陳泰則動員關中部隊西救狄道,結果姜維撤軍,諸葛恪亦因死傷慘重而退,並於同年因政變被殺。

    對外作戰的勝利,鞏固了司馬師的地位,但曹魏內部反司馬的力量卻未消滅,西元二五五年,第二次壽春兵變爆發。這次兵變肇因於前一年的洛陽風暴,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皇后之父張緝等親曹芳之人,全以謀反罪名屠滅三族,中領軍許允也因為和小皇帝曹芳過於接近,遭貶逐樂浪,曹芳對此大為不滿,曾一度打算趁司馬昭率軍經過洛陽時,殺司馬昭奪軍權以制司馬師,但最後仍不敢行動。這個消息馬上走漏,九月,司馬師以太后名義罷黜曹芳,另立曹髦為帝。這等廢立舉動很快引起地方領軍將領不滿,隔年正月,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宣稱奉后詔,於壽春起兵,同時上書新帝曹髦廢除司馬師職位。毌、文二人率兵六萬渡淮,進據項縣。當時司馬師眼瘤剛割除,身體不適,但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等均力勸司馬師親征,司馬師遂令司馬昭留鎮洛陽,徵調袞州、青徐、豫州等軍,會師陳許之郊。

    在這場大戰中成名的應是當時年僅十八歲的文欽之子文鴦,司馬師靈活調動各路軍隊,命鎮南將軍諸葛誕率軍直攻壽春,征東將軍胡遵出譙、宋之間,斷敵軍退路,袞州刺史鄧艾則率一萬軍至樂嘉縣充當餌兵,誘叛軍出擊。文欽果然中計,率軍直攻鄧艾,司馬師卻已暗中率大軍進入樂嘉,準備痛擊對手。文欽之子文鴦對中央軍主力絲毫不怯,趁夜直搗司馬師大營,殺聲震天,司馬師眼瘡破裂,眼珠都掉出來,痛苦不堪,但他仍強忍痛楚,穩住軍勢,最後逼使文欽撤退。中央軍追擊,文鴦率十餘騎反殺入追兵中,所向披靡,中央軍歲不能逼進。當時毌丘儉在項縣接到文欽撤退得消息,大驚之餘亦率兵向東撤退,但此時軍心已渙散,文欽父子最後逃亡東吳,毌丘儉則在慎縣為人所殺。

    二次淮南兵變平定,洛陽方面改派鎮東將軍諸葛誕屯壽春,都督揚州軍事。司馬師雖然擊退強敵,但也付出代價,他的眼瘡惡化,班師到許昌時病逝。臨終前他將司馬昭由洛陽召來,命其總統中外諸軍。司馬師的死亡過於突然,給司馬政權帶來危機,小皇帝曹髦下詔命司馬昭留駐許昌,以安東南局勢,大軍則由尚書傅嘏帶回洛陽。

    這是一個高平陵政變式的手段,若成功實行,司馬昭便會被孤立於洛陽之外,而且情況比當年曹爽更糟,畢竟當時曹爽手上仍有皇帝。史書上看不出有其他野心家策動這次行動,可能是年僅十五歲的曹髦自己做的決定,這也說明了曹髦本身所具備的鬥爭能力。不過司馬昭並沒有掉入曹髦的陷阱中,他用鍾會的策略,上書請求返回洛陽,不待皇帝批准,大軍即已啟程,待回到洛陽,司馬昭繼承其兄的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與錄尚書事職權,成功接掌曹魏政權。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45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