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西哲理偶思雜感
2010/02/24 08:02:56瀏覽5125|回應58|推薦10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有一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為什麼從「無無明盡」忽然變成「無老死盡」,是有原因的。

佛教哲學裡有所謂「十二因緣法」,大意如下: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這是「十二因緣法」,講的是因果。在此「緣」是動詞,意思是 "causes"。

稍微解釋一下:

名色:physical reality。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i.e., six input apparatus。

觸:即「六觸法」:色、聲、香、味、觸、法,亦稱「六塵」,對應「六根」。前面的觸是 "reception of the input",後面的觸是「觸覺」。分別為眼觀色,耳聞聲,鼻辨香,舌嚐味,身感觸,意會法等等。

受:即色、受、想、行、識等,所謂「五蘊」是也。和前述的「觸」一樣,前面的「受」是 "generalization",後面的「受」是 "specialization"。

愛:欲望。

取:獲得。

有:佔據、存在。

這『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的生殖現象相符。當然,後者並非十二因緣法的原文本意。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中間省略掉了『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亦無六入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等等。假設你都知道中間那些東西。

一切「有情」﹝sensible being﹞,自無明始,於老死終,返而覆之,不得或已,是為六道輪迴,其中的艱難困頓,怎一個「苦」字了得!

是人就無法逃脫這個「unending 生死」的尷尬宿命。

所以怎麼樣?

所以康德主張一、以 "autonomy"﹝自由、自主﹞而非 "heteronomy" ﹝不自由、受支配﹞為意志;二、以 "humanity as end"﹝以人道本身為目的﹞而非 "humanity as means"﹝以人道本身為工具達到其他目的﹞為動機;三、以 "categorical imperative"﹝「定言令式」﹞而非 "hyperthetical imperative"﹝「假言令式」﹞為法則,來做為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律」的判斷基準。

然後呢?

然後康德的道德論述為在十二因緣法制宰下痛苦的人類帶來一道曙光和一絲暖意。人或許無法逃離此十二因緣彌天大法的牢籠,但藉由康德的哲理,人世間多少有了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可能性與行動力。

哲學還不重要嗎?你能不喜歡甚至佩服康德嗎?

KANT ROCKS!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lfNut&aid=3799432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品格←價值觀←理性
2010/05/27 17:56

 http://blog.udn.com/liling99/4060892#reply_list

西諺云:「Character determines fate」,甚而直接說:「Character is fate」,有深意焉。

愚意以為,一個人優良品格的養成,終極責任在自己,次要責任在教育,最末責任在環境。

要負起自己人格養成的責任,首要之務當在培育正確的價值觀。里察‧基爾在 "Pretty Woman" 裡有一句臺詞說:「Everything has a price」,雖然聽來刺耳,仔細想想卻不無道理 ─ 我們只消把 price 解釋成「價值」﹝instead of「價格」﹞即可。

一個人的價值觀正確了才有可能明瞭是非、善惡、正邪、對錯,這是很簡單的道理。阿扁以錢財為人生至高的價值,造就他今天站在非、惡、邪、錯的一邊,為國法所不容,他的人品如何,還須要多說嗎?

不明事理,不講是非,不顧正義的死硬深綠一族不顧一切挺扁,他們的人品如何,還須要多說嗎?

一個反對黨的主席居然開口稱她服務過的行政院副院長一職之隸屬政府為「流亡政府」,她的人品如何,還須要多說嗎?

這些人的問題都出在基本價值觀念錯亂。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如果錯亂,就沒有說不出口的話,也沒有下不了手的事情。

價值觀念的正確培養,唯一的方法是回歸理性的原點。有一種叫做 "hoarder" 的人一天到晚把街上檢來的垃圾搬回家,以為至寶,把住處塞得滿坑滿谷而不以為意,就是因為心理生了病,無法理性思考,價值觀錯亂,拿垃圾當寶貝造成的。不理性的人不一定如此病情嚴重,但意思相去不遠。

人的理性誰負責培養?當然還是自己了。人不理性或理性薄弱怎麼辦?不怎麼辦,自己想辦法加強。理性培養不出來怎麼辦?不怎麼辦,等著一輩子吃苦受難,然後被達爾文的進化論淘汰。


您的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心經 & 康德
2010/03/22 02:55
~這篇挺 熟悉滴~
1.您的人也談-- 心經(的盡)
與 無明盡兄 談「盡」不盡 !/ (二)心經 的盡
http://blog.udn.com/darrenlin123/2288798

2.您的人也借用--康德
(簡論「人我關係」/ 柒.無我 康德說的現象界/ 本體界)
http://blog.udn.com/darrenlin123/3314829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22 05:19 回覆:
原來是同好!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尾語
2010/03/13 09:48

的確只能聊天說說,交流想法吧。想法不同就是聊聊說說,適可而止。

Golf Nut 在SCFtw2那邊說得較多。我的電腦送修後又回應了尾巴,面對兩位思考這麽靈活的朋友,怎能不被激起思索呢?況且只是閒聊有趣,明白不同的思路吧,不在辯論。把在SCFtw2那邊的尾語也移這裡,因為您們都提到慾望(希望)上的相信啊!

" SCFtw2說吳先生應更詳細才切題。我也覺得依題〈從心智論靈魂的有無〉,這樣的內容是粗疏一些。畢竟"心智"與"靈魂"雖說都是"非物質",但是後者一般有不滅的意涵。要點,也要點到它們的可同處,否則"論"字改"說",也還要更詳盡,因為科學人的嚴謹。

說到"相信靈魂存有"只是"慾望"嗎?那可不一定。例如蘇格拉底發呆望天空時,是因為聽到內裡有一個"小聲"對他說該不該;這不止是康德那種非物質的智悟的"良知",是確實的特殊體驗──聽到微聲。所以他相信死後可與敬佩的前輩智者相聚樂園,可以從容為義就死。這主觀經歷,您若說他有幻覺也勉強,他又不是不正常的人。我小時懐疑靈魂有無;老大了覺得人生就這樣享過苦過,與羣樂過,又煙消雲散了,不是很奇怪嗎?沒義感、荒誕感,然後有信仰了,自然接受靈魂存有的說法。SCFtw2和Golf Nut兩位有莊子"方生方死"的豁達,回歸自然吧!"

電腦送修幾天,回來還是與思想靈活的兩位說說尾語。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篇文章提及的一些科學角度看心智
2010/03/08 21:07

我沒有說多,只說說靈魂耶;那是簡單的我僅能想到的了,也沒有提聖經怎樣說耶!

這裡一位也是科學人(數學博士)舉了一些科學上的角度看非物質的心智: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706

例如:神經學權威艾格士John Eccles,看精神、自我、靈魂或意志 The Psyche, Self., Soul or Will。當代哲學大師波伯 Karl Popper 提及能自我領悟的理智 Self-conscious mind。大爆炸數學理論泰斗,數學物理學家潘羅士 Roger Penrosr 提及心智程序 mental processess,包括判斷力、常識、洞察力、美感、愛心和道德,屬超科學、超物理。耶魯大學著名物理學家馬諾 Henry Magenau 說人的心智乃是種無固定位置,無空間限到的,無須能量的非物質的心智場。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10 04:48 回覆:

結果證明了什麼?還是只是「說說」?

「說說」我也會,我的抒情文寫得好極了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報告小衲~~~
2010/03/07 17:56

.

Golf Nut(GolfNut) 於 2010-03-06 02:56 回覆:『平常是不是別的事都不幹了,光讀書?』

以下以最新一帖為例報告:

第一段。現想現寫,腦無大綱。我用的例子在知識上都是程度好的高中生就能掌握的。寫我執得先寫我。

第二段。蘇東坡蘇西坡兄弟對話的後半是我現掰的,掰那些不需要多讀書,有點蘇東坡常識、佛學知識、漢語文學根柢、人生感悟、和幽默感就夠了。抄用莊子惠子對話的靈感純粹是我在前一帖中提到過莊子內外雜篇的著作權問題。鴨游春水的靈感來自上一段蘇軾寫春江水暖句時蘇軾自己的心靈代入。莊子惠子對話的原文是從網路上複製來的。

第三段。那首不知是什麼格式的東西是我從前寫的,又有我又有我執,想到了,好用,就用網路抓過來用。寫那些緣孽什麼的也不需要多讀書求知識,有點佛學知識、漢語文學根柢、和人生感悟就夠了,金庸在武俠小說裡玩佛弄理也就憑這些。

第四段。現想現寫,腦無大綱。從沒讀過類似的東西,從沒讀過任何心理學課本。總要正正經經寫寫我執當結尾,那些東西想來理當如此,就一面想一面寫。【那些東西想來理當如此,就一面想一面寫。】是我的慣例,這是標準的自以為是和自我感覺良好。

沒有預想結構,沒有預想內容,沒有書面大綱,沒有腦中大綱,衹是見機而作,確定要寫我執這個題材,用手寫板提筆就寫,全文在發帖框上一口氣寫成,除了掰蘇東坡蘇西坡對話確實攪腦汁之外文思沒有什麼阻滯,甚爽~~~ ^@@^

長度剛剛滿。刪了一句才貼成。刪掉的一句是括號補註,無大礙。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07 18:17 回覆:

這好像叫做「文思泉湧」是不是?看也知道你寫得極爽!

「我執」古來是大忌,被你講成理所當然似的。小心邪念漸起慢慢變成李敖!

說真的你文采天成,不是教出來的。睡覺時蒙恬筆要藏好,夢到老公公來向你討的時候可別像江淹那樣傻傻的交給人家。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08 06:18 回覆:

蒙恬筆是我同班同學發明的,現在據說在大陸已經站穩長江以南,有所謂「南蒙恬,北XX」之說,「XX」是大陸自行研發的品牌。

從寫博士論文到開公司研發,到經營企業,上回返臺在「淡水河邊餐廳」聽他講這個心路歷程,不可謂不艱辛困頓。然則豐碩的果實確是最公允的報償。這個「我執」執得太好了。


the dreamer 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然佩服囉
2010/03/07 10:38

當然佩服囉

也佩服你這麼深入的見解

我大概永遠悟不出其中的禪機了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菲律賓 -塔比拉蘭(Tagbilaran)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08 06:19 回覆: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說"我"和"我執"
2010/03/06 16:44

.

"我執"這個佛經中的漢語詞人人知道,詞面上是"固執於我",有"自我中心"的意思。說別人"我執很重"大抵是說這個人在許多事情上以自我為中心的意念很強。事實上每個人的思和感都以自己為中心,這是高智生物在腦力活動方面最根本也最牢不可拔的天性,因為"我思故我在/我感故我在",因為思和感的主體是"我"。中世紀有個阿拉伯哲學家認為靈魂就是"我",我認為這個認為精采極了,一語道破,不涉玄祕。從知覺和意識到意志和信念 --- 包括中間的情緒、理智、情感、道德 --- 都是"我的"思感在作用在活動。人生的客觀描述大抵是"將本求利,自謀多福",這本是我的本,求的是我的利,謀的是我的最大幸福,"我"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悠適閑情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的決然氣魄,裡面都是"我"。饑食渴飲倦眠的是"我",慷慨赴死的也是"我"。"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裡面是無數個"我"。"天地有正氣"唱到末尾是"悠悠我心悲",在蒼天無極處仍然是一個"我"。I,myself --- me? --- Yes,在高智生物這大約就是一切的根源,包括一切的好和不好,從開始到經過到結果。

蘇東坡高唱"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西坡聽了不以為然,駁他說:"子非鴨,焉知鴨游春水之樂耶?"蘇東坡回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鴨之樂耶?"蘇西坡回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鴨也,子之不知鴨樂,全矣!"蘇東坡回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鴨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江上也。"蘇西坡大怒,說:"是何巧辯哉?!子長恨己身非己有,然則子之身為鴨有耶?"蘇東坡回說:"非也非也。風吹幡動,議風動幡動乃心動者遣有涯之生也。我遊江上而知鴨游春水之樂,乃我心動也。"蘇西坡回說:"子以心為形役,心執於形,不能忘卻營營,必矣!子但心不自為牢,餘生盡如鴨游春水之樂,何待夜闌風靜縠紋平耶?"

蘇東坡困於"我",其實每個人都這樣。2006-7-1,因事有感,我寫了一首〈業〉:"因愛結緣,因恨生孽。貪癡則聚,聚則結緣。嗔疑則散,散則生孽。愛恨皆欲,緣孽為一。聚散無別,鏡花水月。情動於感,境由心生。我執執我,此即是業。"發感動情的是"我",動心生境的是"我","我"被"我自己所要的所堅持的"抓住了,這能怨別人嗎?自作的理當自受,好受的是"我"受,不好受的還是"我"受。我執我受,我受我執。說"業"說到這個地步也就可以了。

"自我中心"有幾個層面,簡單地說,最重要的或許是"目無他人"和"堅執己見"這兩個情況。小孩子目無他人是幼嫩的心裡還沒有產生"與自己平等存在的別人"這個觀念,成年人目無他人通常不是心智幼嫩已極就是競爭心理太強而且自我感覺過度良好而且所見所知太少太淺,但也有能力和表現確實遠邁群倫因此很難做到目有他人的情況。堅執己見可能是個性缺陷,也可能確實是擇善固執。個性缺陷大抵是"不愛聽人勸"和"自以為是",原因很複雜,但與前面說到的成年人目無他人有相似之處。擇善固執的這個"善"由誰來定?怎麼定?有客觀標準,也有主觀標準,而且有時衹是個案決策問題,牽扯複雜,難說得很。一般所說的我執大概就是指成年人因個性缺陷而堅執己見,所指的差不多就是孔子名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中的固和我,與佛家經書中所說的我執不同。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07 01:58 回覆:

這篇精彩,應該自成一文。我希望它留在回應首位,讓所有看客多瀏覽幾天。

真是「既生瑜又何生亮」也!

Sci-Fi,你用腦過度,還不快放下電腦出去玩玩,玻璃珠、橡皮筋,什麼都可以。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說靈魂
2010/03/06 09:31

Golf Nut 和 SCFtw2 都說無法肯定有沒有靈魂吧?靈魂存有嗎?靈魂不朽/永生嗎?輪迴嗎?聽來像幻想說法。文藝上靈魂相仿於個人良知聖潔的程度。宗教上斬釘截鐵說靈魂非物質,是物質肉體內一個存在和指揮。人靈之外,基督教說還有其他天使靈、鬼靈,上帝=至高靈,源頭;佛理說佛是覺悟的淨靈。科學大致不談靈,因為無法證明其存有,若企圖秤稱它的重量,宗教就笑了:非物質如何量度呢?只能覺察感悟,科學便說這就屬幻覺不可靠了。於是,就沒有交集。

古時柏拉圖說人是理性和感情被意志驅着的馬車,所謂知、情、意,意志就是指揮。那麼,意志相當於意識嗎?心靈?神識?顯意識+潛意識?超意識 = 靈魂?意識又是什麼?它是醒着的?會入睡?半醒半睡?會迷醉?會潛埋? 總之,你就不是我。我從我的眼界意識看到的知覺的限於我內。對於你,我只能嘗試感同身受;此外,我不能代你快樂,代你痛苦,我察不到你的最深。當我全然安靜下來,全然平靜寧謐,有一股喜悅油然上昇,自由自在宛如飛翔,宛如接觸到超越界。它類似蘇格拉底感知那個內在的"微聲"嗎?紀伯倫詩寫:在我的靈魂深處有一支無聲的歌 /一支用暝想作成的歌曲 /被愛理解 /被覺醒隱藏 /被靈魂歌唱。

唱什麽呢?細微的內在智慧與美與愛的讚頌。衪,光之源出,追求理想真善美信仰思想藝術一類精神價值的永恆和圓美的境界的那個非物質的"東西",看不到,摸不着,只能"覺",覺感而弦顫/顫動,覺智而洞察明了。

讀過這句美麗的話:"靈魂是我們身上的神性,當我們享受靈魂的愉悅時,我們離動物遠而離神最近。"


銀正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更正
2010/03/06 07:48
此後混了12年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0-03-07 07:18 回覆:

昨晚日思夜寐,午夜夢迴之際心想,此帖上有 Joyce 下有老銀大哥,遂決定在此處為文一答二位。

今早醒來,我告魚子醬曰:「我要好好答老銀和 Joyce。」

魚子醬花容失色,大驚曰:「他們是多年老友,你敢!」

唉,是「答」不是「打」啦!我們這幾個何只多年老友?部落格裡簡直親如兄弟姐妹,其中尤以本衲最為肉麻!所以我說,即便打罵也是「打是情罵是愛」啦!

      ***      ***      ***

佛經、聖經各自經歷兩千餘年,內容不可謂不浩瀚矣。

然則以 Joyce 對聖經之深諳,老銀兄對佛法之熟稔,基督教還是出了個叛教的「飛行麵條怪獸」﹝還有潘震澤教授﹞,佛理這邊廂也有個特立獨行的 SCF。而這兩位之於聖經與佛典的研究、瞭解,可謂與二位不相上下,當在伯仲之間,所以宗教之判﹝或者就「叛」吧﹞與瞭解程度無關,其理固明矣。

當然我知道 SCF 和老銀兄並非佛教徒,而 Joyce 是基督徒,潘教授和飛麵怪過去也曾經是天主教徒和基督徒,我只是個「豎子」。咱們這六個可謂秤不離砣,砣不離秤。

佛教與基督教固然各異,雷同之處也在所多有。佛家說人人都能成佛,而佛與神其實相去不遠。基督教說耶穌成神,人不能成神,但可雨露均沾,這和佛教的萬家生佛大同小異。

佛法和聖經各自在論述方面皆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沛然莫之能禦」。然則人類到了今天,理智大開,之於二者都不可能無疑。而這個「疑」已經不能用「正信」、「人智」、「我慢」、「貢高」、「障礙」、「一層灰」來輕易打發。

試想,都兩千年了,二教對所有一切任何挑戰者豈有可能沒一套「管訓辦法」?

至於爭辯聖經或佛典裡究竟有多少是耶穌與佛陀的箴言,又有多少是後人穿鑿附會的託偽之作,意義是有,但對「釋疑」的效用不大。

關鍵在於二教所言是否屬真?

上古時代民智未開,聖人開口便是金玉良言,真不真連聖人自己都不見得清楚。那種時期真偽由天定或人定,就是不由「理」定。容或有「異想天開」欲「獨立思想」之輩,也不得伸其志、遂其意、暢其言,概不難想像。

現代人早非吳下阿蒙久矣!中國自宋明朝代起即已理學大興,西方也始自蘇格拉底就有一部分人民智頓開。於二教乃至一切教有疑當不能再以三言兩語打而發之。

「貴教義理博大精深,事實基礎何在?」這是所有宗教千古不能迴避的問題。

宗教在現代早已進入左支右絀的窘境,而討厭的科學又在那裡一天天日新月異地證實這個發明那個。一邊廂有如江河日下,一邊廂則蒸蒸日上,成敗之勢底定,而是非之理已明。

「理性論證」、「事實基礎」這些東西,是人類的本能,並不需要康德的「知識論」這類艱深的哲理來加持。藐而視之,忽而略之的後果人類早已心知肚明。

以此,佛教逐漸走上「慈善救助」,基督教也走上「社會服務」這條路。前者有「宗教美學」,後者就有「教堂藝術」。山不轉路轉,柳暗花又明也。

佛曰「不可說」自己又說那麼多。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然後整部佛法的文字比誰都多。基督教也不遑多讓,叫你信你就給我乖乖信,不信我讓你下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夠了吧?拿出事證,不必多說。佛陀不是說「不妄語」嗎?那就請一言不發拿出事證來。基督不是要人信嗎?「信」是「人言」,神怎麼可以教人聽從人的話語呢?何妨也不發一言拿出事證?這要求什麼地方不合理,過份了?

宗教在任何地方如有文學或美術上的價值我都非常欣賞,願意潛心學習。一切義理我也誠心聽講,津津有味地反覆思索。這可不是我在賣乖;看客中有多少不是在此處第一次聽講「十二因緣法」的?

但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心目中則不動如山。

「相信」二字於我不是一件好事,我從不「相信」。如果逼著要我相信的話,我願意相信一件事:人類若不過早滅絕,終有一天會以理性戰勝所有一切宗教迷思,瞭解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在此之前,持之以恆地往這個目標努力以赴是唯一最佳選擇。令人欣慰的是,人類確實也正是如此這般的在進步當中,這才真叫「沛然莫之能禦」。


銀正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問了義不了義,不問佛說非佛說
2010/03/06 07:10

我了解老高的意思。可這也就是一開始你問我為何不在部落格多寫這方面文章的原因,就是累人累己啊。

再者,求知不是我執,佛陀如果不求「知」,他就不會在18歲那年翹家了,此後混了18年,直到30歲才成佛,這中間都是求知的過程。

求知,是動力,執著於知,才是我執之一,比如「知識份子的傲慢」。

事實上,SCF所駁的,我豈能不知?都了解的。問題在佛陀都涅槃了,沒法自辯,想來他要是在世,也不會做此無益之事。這也就是他在《大涅槃經》講「四依法」的緣由──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拿這四條原則去讀就好了,就算碰到假的,還是會受益不盡的,比如我講白骨觀不了義,但還是要知道,就是這個意思。再比如盧勝彥這位蓮生活佛,要如何判他是魔軍魔眾?《楞嚴經》足以洞其妖!

可《楞嚴經》,近代學者也說它是偽經的。

因此爭辯這個,也是落在不了義上,很無謂的。

佛法是活的,一寫成書就死了,所以要「依義不依語」,這就是要人不可死在文字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遂豁脫成禪宗。

頁/共 6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