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知「道」嗎?
2009/01/04 19:33:19瀏覽7581|回應26|推薦73

今天元月四日,開年不祥。以色列大軍進犯迦薩走廊,從陸海空分三路以裝甲騎兵、艦艇飛彈、戰機炸射猛攻,企圖一舉殲滅長期以來不時從迦薩用火箭砲以突襲方式對以南進行騷擾濫射的哈瑪斯好戰份子。

長話短說,迦薩走廊的住民是無國無籍的巴勒斯坦人,長期在以色列佔領區的迦薩討生活。哈瑪斯好戰派混在其中,誓言消滅以色列,並且坐而言兼起而行地說幹就幹。以色列軍力世界第五,自覺忍無可忍之際決定以牙還牙,因此大舉用兵,迄已死傷數千巴人,老弱婦孺與哈瑪斯份子俱在其中。一時哀鴻遍野、哭聲震天,黎民百姓哭天不應叫地不靈,現在的迦薩,宛如人間煉獄。

不消說,這一廂一定是聲言忍無可忍、以牙還牙,那一廂必然會哭告殺人屠城、毫無人性。事實上這兩造誰不是早已忍無可忍?誰不在誓言以牙還牙?

中東幾千年以來戰爭不斷,殺戮盈野,說穿了就是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之間永無休止的宗教戰爭。宗教戰爭?宗教而戰爭?宗教還戰爭?宗教和戰爭有什麼關係?

大有關係。戰爭是人群與人群之間衝突最強烈的表現,是絕對暴力的極致展示。宗教是人類所「能夠」﹝capable of﹞的最大反智與最高非理性狀態。最大反智→最高非理性→最強烈衝突→絕對暴力→戰爭,就這個關係!

宗教如果不導至戰爭,還能導至什麼?幸福快樂?財富健康?太平盛世?給一個例子就好。

【老子】道經第三十章說:「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道者理也,宗教是非理性,自然不道、無德,怎能期望它「不以兵強天下」?宗教導至戰爭是必然的。

「道教」這兩個字還真令人啼笑皆非。我常想:既道之,何教之?What a ridiculous misnomer!

第三十一章說:「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處。」「有道」和「用兵」是不會在一塊兒的,「無道」和「用兵」才會在一起。宗教是絕對的非理,完全無道,所以非用兵不可。

為什麼宗教無道?為什麼宗教非理?

這得點出宗教的本質才看得出來。

人類一切、所有的宗教,都只根源於一個東西:

「欲望」。

而「欲」這東西,不是道,反而是道「鎮壓」的對象,是個邪物,是要被道「鎮邪」的。

【老子】把下面這段話放在道經的最後一章,也就是第三十七章,是大有深意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化而欲作:萬物在變化中如果產生了私欲。

無名之樸:即「道」。道可道,非常道,常道無名,故曰無名之樸。

夫將不欲:欲望被根絕。

不欲以靜:根絕欲望才能使人心平靜。

天下將自正:天下會自然太平。

看見沒有?道鎮欲→不欲→靜→天下正。

「你相不相信自己是個好人?」這句問話你會怎麼回答?

「我不必相信,我知道我自己是個好人!」

看見沒有?你如果「知」「道」,就不必「相信」。不「知」「道」,才「相信」。

但願大家都知「道」,不要「相信」,存天理,去人欲,則天下將自正。不知「道」、人欲不去而信這教信那教,則天下將大亂,人間永無寧日。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lfNut&aid=2534791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anybod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頭疼‧‧‧你 really 讓人頭疼 (and that's a fact)。
2009/02/04 01:25

我更知「道」:not only 轉陀螺讓人頭疼,you,高爾夫狂,too!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2-04 10:19 回覆:
是轉陀螺先讓我頭疼,我才給他頭疼的。妳和他,倒是誰先開始的呀?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還知「道」
2009/02/03 17:32

"真"的涵義很複雜,繞著true/truth打轉爭勝是不智的。檢察官也衹是發掘facts,再用邏輯律來安頓facts。科學家也這樣玩,科學裡的定理系統硬極了,實證要求嚴格極了。求客觀之真沒有別的方法。宗教義理和人生哲學都以主觀之真為實質內容,前者必須信神,後者植基於價值系統,二者都是人心的產物,都是人這種高智生物營社會生活的產物,脫離了人就無真可言,脫離了人心就無真可言,脫離了人類社會就無真可言。慾望衝上來了就是孔子之徒(我曾經是),年紀大了慾望還是不能滿足就成了老子的跟班(我好像快了),想要永享天福就開始侍奉耶和華加耶穌加聖鬼(我還沒想過)~~~~我還沒說酒神牧神的信眾(我有點心癢)~~~~火星人眼裡的地球人就這麼回事(我看這才是The Truth)。人是渺小的,不要太過自我膨脹比較好。 ^_^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2-03 18:37 回覆:

你的看法還是和以前一樣。我也沒變。

我倒認為「真」和人無關,因為譬如說,如果宇宙沒有人,就算連外星人都沒有,畢氏定理還是「真」的,只不過沒有有智慧的生物將它描述出來而已。

「善」,我定義為「厚生」,所以和人的存在有關。如果地球上沒有人,其他動植物都還在,則無所謂善不善。獅子照樣吃羚羊,無善無不善。

「真」的涵義或許很複雜,定義倒可以十分簡單。涵義會因人而異,問題遂從此出。你真、我真、他也真,若有衝突誰才真?真到後來 who 怕 who?無論如何我最真。

如此一來,「真」的涵義豐富了,意義卻被「玩完」了。那就沒啥好說的了。

「真」,須不須要人?我寧可採行「無人論」。有科學家認為:「一個沒有觀測者的宇宙不可能存在」,可以玩味一下。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知「道」
2009/02/03 17:12

reality的時間因素(或前提或成份或內容)非常重,fact則不然。reality是"現實",是現在之實、現存之實。realize是"實現",是使為實(to make it real)、使為真(to make it true)、使之存在(to make it come to being)、成為現實(to become real)。real就是主體乃眾人現下眼可視或耳可聽或鼻可嗅其氣或舌可覺其味或體膚可觸可覺其形其質之實。reality指涉主體的"在時流中為實或為虛的狀況"中的一種 ---- 也就是存在。fact指涉主體的"恆為實"這個性質,主體為fact就是主體恆存在,也就是說主體在時流中衹有一種存在狀況 ---- 那就是恆為實。這兩個概念在高級文明裡都是區分的,前者的本質是形容詞,描繪述說事物當下之態為實存。後者的本質是名詞,指稱事物之恆為實者。

.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2-03 18:12 回覆:
頭疼‧‧‧你 really 讓人頭疼 (and that's a fact)。

不能正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其實我一直是如此想的:
2009/02/03 14:33

只要停下來相信,就有知"道"的機會

但一旦停下來相信了什麼,就沒機會知"道"

PS: 看您的文章很折磨...感覺上硬是被拽著脖子去面對什麼............清醒的讓我直喚杜康都沒用啊...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2-04 03:14 回覆:

唉,我又跟你有同樣想法了,不能正經。有時自己回去看看自己寫的東西,也飽受折磨。我還看得出來是喝過紅酒、啤酒、還是威士忌之後寫的。和聞一聞屁就知道人家昨天吃什麼,道理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講這些煩人的東西呢?我常捫心自問。答不太上來,勉強要説的話,叫「同理心」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希望別人認同他或她的自我價值觀,我是這麼認為。

在球場上看見一個人這樣打、那樣打,總打不好,就會很想上前去雞婆一下,設法非常委婉地告訴他,你這樣歪、那樣歪的原因是這樣、那樣的,所以如果這樣改、那樣改就會打直了,等等。

可是一種米養百種人,根據我的經驗,很少有人會願意聽別人勸的。認同別人的價值觀,等於貶抑自己的價值觀,是十分危險的事情,非抗拒不可。我親眼見的,一個一輩子「相打雞仔」式的人,人生非常坎坷,直到老死。我甚至會想,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認識至少一個這種人。跟她說,character is fate,不必這麼艱難的,妳改一改吧。她會改嗎?

我小時候不懂事,常搞不清楚一件事該如何看待或怎樣進行。媽媽叫去雜貨店買個小東西都得先問清楚怎麼說,背好對話之後才敢去。後來自己發覺一套辦法,判斷與執行都省事的多。當我想怎樣怎樣的時候會先設想: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做,會發生什麼事情?比方說,考試想做弊,這麼想一下: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做‧‧‧诶,不行,會全班被打。想去操場跑步,诶,很好啊,大家會很健康,跑吧。當官貪污,诶,不行,那來那麼多錢讓每一個人都貪?所以不可以。

個人十幾歲時,常感青澀苦悶;二十郎當的年輕歲月,也頗覺艱辛困頓;三十好幾,艱辛依舊,但不再困頓;四十幾歲,不再艱辛困頓,倒覺苦盡甘來,滋味甜美;五十以後,不知何故,江山美景如畫,形勢一片大好。人,是會成長、成熟的。思想也一樣,好壞它自己會從幼苗長成大樹,開花結果。

我這個年紀,適逢長輩一代逐漸凋零、老死。看著他們,想想自己。將來的我,是要像某某人那樣惶惑恐懼,拼命想抓住什麼,卻什麼也抓不住,直到死去呢,還是像誰誰那樣快樂灑脫,什麼都不想要,也給什麼都不要,就此安然長眠?

每一個人都只有「一」生。終此一生,最重要的事有三:第一、竭盡全力,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二、把這一生當成畢生最重大的個人作品 (It quite literally, is),無論如何務必做到盡善盡美。第三、每月每日,每分每秒,好好過,努力過,慢慢地一邊享受一邊渡過。

在最終的那一刻來臨時,心裡想道:I knew well, I did good, I lived great, what a wonderful life!

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诶,很好呀,大家都會很幸福快樂。所以,就這麼辦吧!


不能正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時回來看看..
2009/02/01 21:38

但感覺是愈來愈插不上嘴了...

現下有個感想:

一是,"道"是Facts, Facts says what it IS;

"欲"是Valuea, Values says what "OUGHT" to be;

但問題在於,大多人沒思考一個問題: Can we ever drinve an "OUGHT" from an "IS"?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2-02 04:22 回覆:

Roger Penrose 的近作【THE ROAD TO REALITY: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不是 "THE ROAD TO FACTS",就是因為 reality 和 fact 不同。所謂 reality 是 physical reality。fact 不一樣,我們說,"as a matter of fact",就是因為 "fact" 不一定指的是具象的實物。所以 fact 可以翻成「事實」,「事」抽象,「實」具象,清清楚楚。reality 一般不譯成「事實」,道理在此。

符合 fact ,叫 true ;不符合,叫 false,也清清楚楚。不知道就叫做不知道,多說一個字就是謊言。

所謂「信」,美其名曰 "a leap of faith",其實就是和理性分道揚鑣。「理」離不開 logic and reasoning,「信」,和 logic and reasoning 一點關係也沒有。

「信」,人言也。所謂人言為信,人言果然真的為信,「信」就不太有什麼價值或意義了。豈不聞「人言可畏」乎?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2-03 02:31 回覆:

『Can we ever drinve an "OUGHT" from an "IS"?』

不能正經:

我完全了解你的意思。許多人因此說:「科學能解釋一切嗎?」,我的答覆是:「So what if 科學不能解釋一切?」。

So what?所以我們就應該凡事用相信的嗎?所以我們就可以放棄理性嗎?所以我們就可以改變「真、偽」的定義嗎?

當然不行!

科學沒有應許我們一個玫瑰花園,理性是一條荊棘遍布的坎坷道路,但是,No pain, no gain,一個毋須人類努力的世界不是一個理想的世界。

《X 檔案》裡男主角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張海報,上面寫道:"I want to believe".

No, you don't.  You should go find out.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來捧捧白球狂客的香腳
2009/01/30 20:15

Golf Nut(GolfNut) 於 2009-01-30 12:04 回覆:
我希望。那天窮極無聊了,我會去讀讀羅素的書;目下,青山白水,浮雲悠悠,藍天綠地,乾坤朗朗,讀書,太可惜了。

前一半,我的情況是:我早已過了那個讀羅素希望藉以求知的年紀,老啦,到了該胡說八道的年紀,不過我的報頭知識一直讓我很佩服很欣賞羅素,至於花半輩子寫一本時間論的那種哲學家~~~唉~~~算了~~~讓他自娛自樂罷~~~

後一半,那個印度佬桑塔耶那有言曰~~~春天跟我有個約會,那傢伙銀行存款豐足,不然就會是人生的冬天跟他有約會了,人哪,說漂亮話經常有物質生活方面的前提的,不然就是個官話說足的二百五~~~不過這二百五這段官話("目下,青山白水,浮雲悠悠,藍天綠地,乾坤朗朗,讀書,太可惜了。")說得確實文采斐然啦~~~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1-31 06:21 回覆:

Sci-Fi 小子,

被你看穿啦!我前後兩段都跟你一樣的啦。說「窮極無聊了,我會去讀讀羅素的書」就是不會去讀的。後面的「官話」,講漂亮用的。我整天「去人欲」去個不停,那能有啥「物質生活方面的前提」?朋友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講我「知足常樂」、「淡泊名利」之類、讓人一聽就怒火中燒的屁話。等我那天中了樂透,一定每個人發一百萬給他,然後說,"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二百五是什麼?我在電視上聽洪秀柱說過,不解其義,不過聽起來好像罵人用的。你敢罵我?!


SCFtw2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北橋之客白球狂客獨腳強盜大會戰
2009/01/30 19:51

不意在此處見到北橋客,心情很好。

北橋之客啊,咱們老兄弟,過去在彭蕙仙那兒吵吵鬧鬧的其實沒什麼,我嘴巴尖,涵養差,多有得罪,希望你包容啦~~~你的文采我是很欣賞的,臺灣這年頭連什麼樣叫文采好都搞不清楚了,胡亂吹捧,作家滿街,真悲慘啊~~~

這回我獨腳強盜幫著你來挑挑白球狂客的刺兒~~~

Golf Nut(GolfNut) 於 2009-01-05 13:38 回覆:
你我都是靠邏輯吃飯的,都知道邏輯什麼都不管,只顧事實。

邏輯根本上說衹管你違不違背它的規則,"可以"不顧事實。哲學說理就是合邏輯就好,科學說理則邏輯與事實並重,哲學與科學之異主要在此。

白球狂客來駁罷!


SCF的倉庫:【反共反獨】【獨腳強盜聯網史料庫】【*每事報*】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1-31 05:28 回覆:

這有什麼好駁的?你說的完全正確呀!邏輯和哲學抽象的層面大,「事」多;物理和科學具象的層面廣,「實」在。前者往往與事實無涉,後者則不太理會抽象的東西。我寫「邏輯只顧事實」,是有點大意,應該用「只顧規則」或「只顧事理」好些。

但話說回來,邏輯也不能完全脫離事實或與之相左。舉一個例子:

X 是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的集合』,語法上完全沒問題,也夠抽象,邏輯上如何?X 包不包含自己?

如果包含,它就不應該在 X 裡,所以不包含。

如果不包含,它就應該在 X 裡,所以包含。

這東西與事實無涉,問題出在命題:命題本身不合邏輯。邏輯勝,命題敗。

不容易懂,換個說法:『Y 是村子裡唯一的理髮匠,他為村裡所有不自己剃鬍子的村民剃鬍子。』

誰為 Y 剃鬍子?

如果 Y 為自己剃鬍子,Y 就不應該為自己剃鬍子,所以Y 不為自己剃鬍子。

如果 Y 不為自己剃鬍子,Y 就應該為自己剃鬍子,所以Y 為自己剃鬍子。

這東西與事實有涉,但問題還是出在命題:命題本身不合邏輯。事實沒什麼問題。邏輯還是不能與事實相左,以至於產生「邏輯勝,事實敗」這種荒謬的結果。

為什麼我堅持「真」就是「符合事實」呢?數學題目不也有是非題嗎?數學上的是非題往往是抽象的,與事實無涉,所以還有真、偽可言嗎?

有的。符合事實的「事」就是抽象的,「實」才是具象的東西。抽象、具象,都不能違背「事」「實」。

「真」是不能濫用的,它「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它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把「神」抽象化不是高招,回歸理性才是正途。


北橋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顧
2009/01/30 11:32
君子和而不同,很高興與您因《老子》結緣,切磋一番。
您談到抽象,恰好我寫過一篇有關抽象的隨想,野人獻曝,請您雅正。

其實我們討論的問題很大,關乎最基本的知識論,許多西方大思想家一輩子都在這上頭著力。中國傳統哲學在這方面則太薄弱。我是工程師,不是專攻哲學的,所以遇到這個哲學的核心問題時,時有困惑。最近一年讀羅素寫的一本小書“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收獲頗多,敬請您參考。該書有15章,言簡意賅,直指核心,全在談理性的運作(即知識論)。目錄如下:

1. Appearance and reality
2. The existence of matter
3. The nature of matter
4. Idealism
5. 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and knowledge by description
6. On induction
7. On our knowledge of general principles
8. How a priori knowledge is possible
9. The world of universals
10. Our knowledge of universals
11. On intuitive knowledge
12. Truth and falsehood
13. Knowledge, error, and probable opinion
14. The limits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15.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敬祝愉快。

北橋客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1-30 12:04 回覆:

北橋客,

哲學我也不懂,您光北橋客這名字就比我高爾夫衲高明得多,也哲理得多,我絕對不敢「雅正」您的大作。我頂了不起就是講講常識性的東西,然後交付看客大眾公評。本來嘛,人有常情事有常理,如果只有哲學家講的話算,那我們一般人豈不白活了?哲學,我把它當「數學」看待,總不至於太離譜吧,我希望。那天窮極無聊了,我會去讀讀羅素的書;目下,青山白水,浮雲悠悠,藍天綠地,乾坤朗朗,讀書,太可惜了。

也祝您順心如意。


北橋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再次就教
2009/01/28 11:43
謝謝你的回答。請容我在此略事申述,以免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爭辯。(不過請你引用我的回應時,留意斷句)。

您的大文既然談到老子,我就從這裡開始。「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本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15章)。老子觀察「道的作用」,從而推想「道的本體」。沒有人見過道的本體,包括老子自己在內,但是他毫無保留的宣告道的本體的存在,用種種近似的形容詞試圖描摹這湛兮淵兮的道。 請問老子是「知道」呢,還是「相信」呢?

如果要高舉理性,就要接受理性的全部作用,包括老子的理性,就是從可感知的現象推想幕後推動者的理性。老子說這推動者是玄之又玄的道;有人說是自然律;有人說是造物主。你如果要反對宗教,應該從「真偽」的觀點來反對,而不是從「宗教是非理性」的觀點。因為宗教和哲學、科學一樣,皆依賴理性。嚴格的說,「理性」本身是一個中性的敘述名詞,代表人類從感官知識建構抽象世界觀的能力,而不是一個價值判斷名詞。

從您的答覆中,我只想再請問一個問題:
如果天理是自然之道,那麼為何要去人欲呢?難道人欲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類生存進展的動力?為什麼要去掉呢?去人欲,不是很反智(不識真偽,搞不清楚)嗎?就算要“去人欲”,請問要去掉那一部分?去掉誰的?怎麼去掉?何時去掉?這些問題如果講不清楚,就成了玄學(像宋明理學之類)。講太清楚了,又成了恐怖哲學。難啊。

言不盡意,謝謝您的耐心。

北橋客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1-28 17:14 回覆:

北橋客果然不凡,佩服佩服。

老子是「知道」道,還是「相信」道,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老子。老子自己並沒有明確表示他對「道」是全知全識的 100% intellectual cognizance;也沒有說是經過自己的揣測之後,繼之以一廂情願的「相信」。我想在老子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知道」或「相信」這類動詞。

不過我對此一模糊地帶毫不憂心,因為「道」像「愛」,是一個抽象名詞﹝我只知不具象即是抽象,不清楚還有沒有其他象﹞。「愛」這種東西,至少對我而言,無知無不知,亦無信無不信,基本上是一種感覺。有人會用「存在」一詞去形容一個抽象的東西,像你就說「他毫無保留的宣告道的本體的存在」,我不。事實上我不以為老子有在「宣告道的本體的存在」,他只是介紹了一個概念,然後據此 devise 出一套思想體系。「抽象」和「存在」兩不相干。為了慎重起見,我剛去查了字典。字典對「存在」的定義是這樣的:

exist: to have actual being; be: The world exists,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existence: the state or fact of existing; being.

而這是抽象:

abstract: thought of apart from concrete realities, specific objects, or actual instances.

您看,「存在」和「抽象」正好水火不相容

簡單說,抽象的東西無所謂存不存在。我可以說,「我知道我老婆愛我」,也可以說,「我相信我老婆愛我」,或者說,「我感覺我老婆愛我」,最甘脆的就說,「我老婆愛我」,四種意思都差不多,原因就是因為「愛」是個抽象的東西。但是當我們說「我剛吃過飯」的時候,有誰的意思是「我相信我剛吃過飯」或「我感覺我剛吃過飯」呢?您‧‧‧忒健忘啊?

以上是我對您『請問老子是「知道」呢,還是「相信」』的答覆。

其次是這段:『你如果要反對宗教,應該從「真偽」的觀點來反對,而不是從「宗教是非理性」的觀點。因為宗教和哲學、科學一樣,皆依賴理性。

再查字典。「理性」:

rationality: the possession of reason; the exercise of reason.

reason: to think or argue in a logical manner; to form conclusions, judgments, or inferences from facts or premises.

可見「理性」和「真偽」大有關係:有個 "fact" 在裡頭不是?我可不可以說:「非理性」就是「不辨真偽」?同意吧?

而『從「宗教是非理性」的觀點』其實就是『從「宗教不辨真偽」的觀點』了。為什麼宗教有這個問題呢?

因為所有的宗教都講神,而「神」這東西「非真」。請注意我沒說它是「偽」,我終此一生不曾這樣說過,我很清楚什麼是真、什麼是偽,不會犯這種簡單的錯誤。

「非真」不一定是「偽」,「非偽」也不一定是「真」,這和真偽的定義有關。

「真偽」事屬已知,都須要證據。沒有證據、未知之事,不可曰真,亦不可曰偽。知其符合事實方為真,知其不符事實即為偽,不知與事實相符或相違曰「未知」。

宗教和科學豈可相提並論?科學謹守此三分際,未知就是未知,已知之事必有真偽之辨,證據確鑿。宗教總是把未知之事拿來大作文章,拐彎抹角地充分利用,據以配合它的教義。這不是「不辨真偽」的非理性是什麼?

有些人甘脆放棄「理性」、「非理性」之辯,直接動手改變「真」、「偽」的定義,所以我才寫一篇【什麼叫做「真」?】以明其理、正其義。

而您所謂的『從可感知的現象推想幕後推動者的理性』則所言差矣。沒有證據的推想怎可稱理性呢?「推想」既無證據,自非事實,一般就叫「猜測」,否則幹嘛推想?還記得理性嗎?

rationality: the possession of reason; the exercise of reason.

reason: to think or argue in a logical manner; to form conclusions, judgments, or inferences from facts or premises.

已知→有證據→可判真偽→與事實相符或相違。

未知→沒證據→不可判真偽→不知與事實相符或相違。

這「高八點」很清楚的啊,有什麼不對嗎?理不理性事在人為,所以我才在上一帖說,人夠聰明,因而懂得反智。明知故犯嘛!

至於「去人欲」,明天還要上班。咱們不妨以後再談吧?

您是我在聯網開格以來所遇思想最豐富的格友。辱蒙賜教,本衲受寵若驚,三生有幸。


北橋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定義
2009/01/26 10:37
您好。不是要來挑毛病的,實在是想就教一下。

>> 戰爭是人群與人群之間衝突最強烈的表現,是絕對暴力的極致展示。宗教是人類所「能夠」﹝capable of﹞的最大反智與最高非理性狀態。最大反智→最高非理性→最強烈衝突→絕對暴力→戰爭,就這個關係!

在上述的命題之中,何謂“反智”、“非理性狀態”?或者,何謂理性?

>>「你相不相信自己是個好人?」這句問話你會怎麼回答?

>>「我不必相信,我知道我自己是個好人!」


這邏輯很接近所謂的“非理性狀態”(當然,是根據我的理解)。
我也可以如此造句:“你相不相信有神?”“我不必相信,我知道有神”

>> 存天理,去人欲,則天下將自正

何謂“天理”?“天下自正”是什麼狀態?根據老子的思想,如果人愈反智,愈接近動物,就愈接近理想。講“絕聖棄智”的老子,應該是挺反理性、反智的吧?

-- 一位喜歡老子的基督徒

北橋客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09-01-26 13:11 回覆:

北橋客:『何謂“反智”?』

智:識真、偽。

不智:不識真、偽,搞不清楚。

反智:以真為偽、以偽為真,﹝為某種目的﹞故意不搞清楚。

北橋客:『「我知道我自己是個好人」這邏輯很接近所謂的“非理性狀態”。』

真的?所以當你說你自己「是個好人」的時候是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

我和你不一樣。我理性的時候非常清楚自己是什麼,好人、壞人、或 whatever。當我搞不清楚自己怎麼回事的時候很可能是處於酒醉狀態,那種狀態不能算是很理性。

我也不確定你和我誰比較正常,那一種人多就那一種正常。人各有志,不能勉強。

北橋客:『我不必相信,我知道有神。』

隨便說說而已,你並不真的「知道」。第一、你無法 define 「神」,因此第二、你無法 identify 「神」,所以第三、你不可能「知道」有「神」。

第「零」是什麼你知道嗎?第「零」是最困難的:你無法證明有神。

一個無法證明存在,不能定義、辨認無門的東西你說你「知道有」?

你可能得先學習怎樣去「知道」,還有把你的「有」和這個字的定義 sync up 一下。

北橋客:『何謂“天理”?』

「一位喜歡老子的基督徒」應該懂吧?道可道,非常道,我正在學習,不想在老子面前班門弄斧。

如果非說不可的話,我會解釋為「自然之道」。天:自然;理者,道也。

北橋客:『根據老子的思想,如果人愈反智,愈接近動物,就愈接近理想。』

真的?你沒騙我吧?老子說了?在那裡?我好像沒看見「反智」或「動物」這樣的字眼。這種詞太現代化了些,是你說的吧?

老子挺聰明的,應該知道人本來就是動物吧?怎麼個「接近」法?老子如果以為人是植物我會氣死。

還有,別侮辱其他動物,動物智能有高下之分,有上智有下智有不智。但據我所知,只有我們這種最高等的「智人」會「反智」;反智是故意的。從未見其他動物反過智。

北橋客:『講“絕聖棄智”的老子,應該是挺反理性、反智的吧?』

老子在道經第十九章講"絕聖棄智",沒錯:

絕仁有。』

但老子說的「智」是什麼,且讓我們來看看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在老子的概念裡,用我們現代人所謂的價值觀來說的話,這些 virtue 的排列順序是這樣的:道、德、仁、義、禮、智。最末的「智」,即「前識」,是「道之華,而愚之始」,有點像我們在臺灣常說的「奸巧」的意思。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反智」,各位覺得是「反奸巧」的意思嗎?

而道者,理也。老子是道德經的原始創作者﹝ok,是後來的人撰寫而成的,這我知道﹞,怎麼可能會「反理性」呢?別把「理」跟「禮」混淆了。

謝謝你的回應。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