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像宇宙﹝一﹞—— 黑洞熱力學
2014/01/17 14:02:10瀏覽8816|回應13|推薦41

前文提到,全像宇宙論受黑洞熱力學啟萌而生。黑洞熱力學以為,一個空間範圍內的總熵值(entropy,密閉系統的整體亂度)和此空間的半徑平方,而非立方成正比。就黑洞而言,這立論意味著所有一切墜入黑洞的物體的總體資訊可能被整個兒的涵括在黑洞事界的表面上。這觀點的真實與否關係著「資訊悖論」(information paradox)的真偽。但在瞭解何謂「資訊悖論」及其真偽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弄清楚黑洞的熱力學行為,特別是它的熵。


更深入點說,在黑洞熱力學裡,熵這東西扮演什麼角色?因何而重要?和資訊悖論有何關係?而後者和我們的主題「全像宇宙論」又有何牽連?

「黑洞熱力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如何將已知的熱力學原理與最新發現的黑洞事界地平線相結合。熱力學有幾百年歷史,黑洞實際存在的證實不過幾十年。熱力學如果不適用於黑洞,二者之一勢必要改寫。


熱力學最有名的是它的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一個密閉(或隔絕)系統的熵(總體亂度)只增不減,因為一個隔絕的密閉系統恆朝向熱力平衡,也就是最大亂度(亦即最高熵值)的方向演變,絕不逆轉。

就黑洞而言,熱力學第二定律不被否定的唯一辦法就是黑洞必須有熵,否則我們只消把東西扔進黑洞即可減少或降低宇宙總熵值,從而全盤否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此你可以把黑洞想成一個無限深的垃圾坑,把任何所有一切增加宇宙熵的東西都扔進去一了百了,此後我們的宇宙一乾二淨,清爽無比。But there's no such easy way。


長話短說,霍金(Stephen Hawking)、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共同發現黑洞不但有熵,它的熵值還和此黑洞的事界面積成完全正比。面積越大熵越大,反之亦然。他倆因此共同發表了一個「貝肯斯坦 — 霍金方程式」。而此方程式於 1995 年由史托敏傑和瓦法(Andrew Strominger and Cumrun vafa)共同證實。爾後許多新發現的黑洞均遵循貝肯斯坦 — 霍金方程式。

在貝肯斯坦 — 霍金方程式裡,S 是黑洞的熵,A 是黑洞的事界表面積,k 是波茲曼常數(復由其他常數合成),底下的小 L 是普郎克長度,等於 1.616199(97)×10−35 公尺(介紹物理第一牛人普郎克:普朗克不是普通的厲害 ─ 是極端的厲害﹝弦論三﹞)。所謂常數就是固定不變的數值,像圓周率 π。B、H、P 只是 Bekenstein、Hawking、Planck 姓氏頭一字母,無數學意義。由於 k 和 l 都是常數,上式顯示黑洞的熵不但和事界面積成正比,更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響,面積乘上一個數值就等於熵。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貝肯斯坦上限。一個有限能量的有限空間可能蘊含的熵 S 或資訊 I,的絕對上限叫做貝肯斯坦上限。黑洞熵和全像宇宙論的連接點就在這裡:黑洞的熵 exactly 達到貝肯斯坦上限。


這不難理解。黑洞是一個小到不能更小的物體,而它所含的能量有限。既然貝肯斯坦上限定義的是一種「熵飽和」的狀態,黑洞不飽和誰飽和?因此一個黑洞的熵必達貝肯斯坦上限殆無可疑。


前文(全像宇宙﹝〇﹞—— 錯覺世界的真實樣貌 回應帖「如果地球縮成黑洞」)提到「史瓦茲柴爾德半徑」是星體潰縮到開始 trap 表面光時的半徑,而貝肯斯坦上限則是黑洞最終成形後的終極熵。可以說,小過史瓦茲柴爾德半徑 => 黑洞命運已定 => 極大值總體熵終成 => 從小於變成等於貝肯斯坦上限 => 黑洞。


事情開始有趣起來了,來整理一下。全像宇宙論源自黑洞熱力學,黑洞熱力學說黑洞不但有熵,它的熵不但和事界面積成正比,還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響,並且已達貝肯斯坦上限。一個熵達到貝肯斯坦上限的東西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東西的熱力已經完全、絕對平衡,也就是不會再有任何變化。不再變化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假想一個宇宙,裡頭只有一顆中子,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宇宙不可能有任何變化,一開始就已經達到熱力絕對平衡 —— 貝肯斯坦上限。因為一顆中子自己在那裡,要怎樣變化?跟誰、起什麼變化?所以在這個宇宙裡 absolutely nothing happens。


那麼,時間怎麼了?這宇宙還有所謂時間這回事嗎?當然沒有。「時間」這東西在這宇宙中無意義,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ime。


黑洞也一樣,所以之前我們說,一個黑洞霎時「走到宇宙時間的盡頭」,黑洞裡沒有時間這回事,因為它的熵已達貝肯斯坦上限,熵值不再增加,熱力學上不再有變化,nothing moves,nothing changes,nothing happens。


至於旋轉這回事實在不算「事情」,因為天體旋轉是一種自性,不是像電扇那樣靠電(追究到底仍是熱力)旋轉。電扇要電來克服磨擦力。事實上宇宙中的任何東西它要嘛完全不轉(可能性極低),要嘛一直轉下去,毋需任何外力,更與熱力學無關。


好,黑洞的熵和黑洞的事界表面積成正比,而且已經獲得證實,但是...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

在此必須介紹一個新學門,叫「環圈量子重力」(LQG,Loop Quantum Gravity)。LQG 的目的在描述重力的量子性質。LQ 不止有 G,也有 S、T,代表 LQS (Loop Quantum Space)和 LQT(Loop Quantum Time),分別企圖以量子論來描述空間、時間。至於 LQG 和 LQS 與 LQT 的關係則得從廣義相對論下手,因為在廣義相對論(重力如何影響時間 ─ 你必須知道的廣義相對論﹝弦論一﹞)裡,時間和空間二者合而為一,叫「時空」(spacetime),而「時空」的樣貌正是重力的「實質」展現。黑洞理論大師約翰‧惠勒有一句名言:“Mass grips space by telling it how to curve, space grips mass by telling it how to move.”「物質告訴空間如何扭曲,空間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空間(也就是「時空」)為什麼可以「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因為重力。

環圈量子重力企圖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由此「發現」空間本身居然可以「量子化」,一如光子在電磁波裡,或能階在原子中的角色那樣,是一顆顆、一粒粒、一個個的,「量子」般的東西。


「一粒」空間是什麼?有多大?


一粒粒的空間是「編織」成整個空間的元件,也就是一個環圈量子空間 LQS。整個宇宙有幾顆 LQS 是數得出來的、一個有限的數字。它的大小在 1.616199(97)×10−35 公尺許,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普郎克長度。小於此長度的距離無意義。所以空間本身一如物質,也有某種「原子」結構。

同樣的,LQT 也是時間的「原子」,其長度在普郎克時間之許,是為 10−43 秒,亦即光子以光速行進一個普郎克長度所需要的時間。既然短於普郎克長度的距離無意義,短於普郎克時間的時間也無意義。人類現在所能量度的最短時間是普郎克時間的 3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倍,即 370 兆兆倍。

LQG 應用在宇宙物理上的學門叫 LQC(Loop Quantum Cosmology)。LQC 認為,宇宙大爆炸不源自於一個完全的「無」,而是從一個 LQ 級的東西而來。這論點影射出一件事:我們的宇宙可能來自它前身宇宙的「大潰縮」,縮到一個 LQ(ST,記得 space 和 time 叫 spacetime)再大爆發開來(從大霹靂論談宇宙緣起)。弦論也有相同的論調(量子幾何驚奇 ─ 弦論如何顛覆傳統距離觀﹝弦論六﹞),以為黑洞中心乃至宇宙的原始奇點都不是零,而是所有弦堆疊成的一個弦,它的大小在普郎克長度之許。

LQG 還細分成幾個 study,不過不再深究。總而言之,LQG 和黑洞熵的關係是這樣的:LQG 以幾何的方式成功解釋了黑洞熵的有限性和它與黑洞事界面積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前面問的「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


至於對所謂的「史瓦茲柴爾德黑洞」(有別於前面提過的史托敏傑和瓦法計算、證實貝肯斯坦 — 霍金方程式時所用的「超對稱黑洞」Supersymmetric Black Hole,有點像我們演算高中物理時的「理想條件」),LQG 在貝肯斯坦上限黑洞熵方面的計算上好像還沒有結果,一般預期將會符合貝肯斯坦 — 霍金方程式。


黑洞熱力學/黑洞熵本身到此為止已經過長了,它和全像宇宙論的根本關係得另行為文陳述。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lfNut&aid=1061144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sccha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6 18:14

無言網友所查到的是對的,而版主則是把重力和重力位能弄混了。

若只考慮地球,且假設地球是密度均一的球體,則另一具有質量的顆粒,其重力位能在無限遠處為最大值,在地心則為極小值。因此若只考慮這顆粒的地球重力位能,這顆粒將落向地心。

但地球的重力在地表最大,在無限遠處及在地心都為零。在地球外的重力與和地心距離平方成反比。在地球內部,外殼的重力為零(互相抵消了),只有內球的質量造成重力,亦即重力正比於與地心的距離(一次方)。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查到了
2014/04/02 01:10

喔!查到了。真要喊聲:google萬歲!在「再談中子星」一文(http://blog.udn.com/GolfNut/2123681)。

很抱歉!我讀了你的答覆之後,仍然覺得若挖穿地球,地心氣體的密度仍然高於地表,理由是:所有的物體都向重心飄去。

上網查了air pressure, "below sea level",答案真的是愈往下,壓力愈大。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4-02 02:26 回覆:

地表越高處空氣越稀薄,為什麼?因為地心引力越弱。氣體對重力是很敏感的。

而在這條穿越地心的通道中越往地心引力也會越低,在正中央處因四面八方的重力達到完全平衡,整個地球對在此的任何東西的引力應該是零 —— 人在該處會飄浮在空中。

該處的重力場已然有如太空,空氣為什麼要往重力趨近於零的太空飛去?

氣體是流體,一定往重力最強的地方綿密擴散,在地表就看哪裡最低、最近地心。但真往地心挖下去反而越來引力越弱,到中間剛好變零。從這頭丟一顆鉛球下去它會越來越快一直加速,通過地心後它變成不是在「落下」而是「上升」,會越來越慢。衝力不夠還達不到彼端的地表,雖然理想條件下應該剛好以這端的初始速度從那端冒出來。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覺得還是有關
2014/04/02 00:06

重力是引力,和動能無關

覺得還是有關。好比發射火箭,動能不夠,克服不了引力,衝不出大氣層,無法進入太空,只好落回地面,動能夠,就衝出去了。氫分子亦然,動能夠,能克服引力,就散逸無蹤。動能不夠,無法克服引力,只好被吸住,緩緩向重心方向飄去。

至於地球挖一通道,貫穿地心一事,我記得很久以前似乎即舉過類似例子,然不是地球,而是木星(?)。待我找找舊文,看能否找到。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想了很久
2014/04/01 16:41

想了很久,想到一點。太空平均溫度是三度K左右,氫分子根本動不了,或說很難動,動能太少了。由於重力吸引之故,就慢慢聚在一起。如果太空平均溫度也如同地球表面一般,是兩百九十八度K ,氫氣早就四散無蹤,不可能形成太陽,整個宇宙是氫氣平均分佈的「死宇宙」,無太陽,無恆星,自然也就沒有超新星,沒有什麼星系,銀河系了。

可是,最原始的問題仍然未解。氫氣逐漸聚攏,何以熵值增加?體積變大,分佈的方式增加,熵值增大;體積變小,分佈的方式變少,熵值也增加,何也?大概與溫度有關,體積變小,但溫度增高了。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4-01 23:28 回覆:

重力是引力,和動能無關,只要量夠大就能吸引。要說溫度和動能的關係,太陽表面溫度上萬,越往內越熱,而且只是一團氣體,即便核心的鐵也不是固體,為什麼這些氣體不四散逃逸呢?關鍵還是在引力。每一個太陽都是引力(往內)和核爆力(往外)的恐怖平衡。當核力後繼無力時,引力就 take over。

熵不是物質原子的排列組合而已。氫原子聚攏,像氣球越吹越大也越來越硬,代表分子們越來越 agitated,彼此間的碰撞也越頻密,這些都是亂度增高的象徵。你說溫度也增高了,對,那也是熵直在上升。

無言有興趣我講一個題目。假使我們可以在地球上往地心挖一條通道,不虞地質崩塌海水灌入等等,而且可以一直挖挖挖挖到另一頭,像一個深到巴西去的井(假設臺灣的另一端是巴西好了),地表的空氣應該會大舉湧入洞內是吧?無言以為這竪井的中央也就是在地心處,空氣會是極其稠密呢還是近於真空,and why?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解
2014/03/30 17:05

上例因為氣壓,不外流體平衡

所以嘍!太空也近似真空,何以氫氣不急速擴散,反而聚合?此乃我不解之處。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3-31 20:50 回覆:

拿木星來解釋就清楚了。木星沒有固體,它只是「一團雲」,為什麼木星的氣體不四散逃逸?太空不是空蕩蕩的嗎?

木星是「失敗的太陽」,再大些它就可以和太陽形成「雙星系」。這種例子很多,一說雙星系的比例甚至高過單星系。

致使木星形成既濃又密一團氣體的是重力。2003 年九月二十日前後,在太空飛行十四年總共 46 億多公里的伽利略號在繞行木星 35 圈 後由地球指揮人員故意將之以秒速 48 公里墜入木星大氣,否則伽利略號將墜入(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木星月球)歐羅巴。伽利略號墜入木星的過程是 crushed, melted, and then assimilated into the planet's all-embracing atmosphere,因為木星的大氣太強大了,伽利略號一定是「粉身碎骨」。

雖說是氣體,但濃密到像木星如此龐大的星體到它的中心已經是一種叫「金屬氫」的狀態。可惜研究木星「星心」的技術還不夠成熟,不然我們就可以得知它中心點真正的狀態。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3-30 18:39 回覆:

不解有理。兩三顆氫原子和兩三兆兆兆兆顆氫原子的 behavior 不同,條件所致。

這也是 黑洞 ─ 宇宙不讓你知道的秘密 文中所述:恆星死亡時,電磁力挺住了,我們得到白矮星。電磁力失守,強作用力挺住了,我們得到中子星。強作用力失守,我們得到的就是一個黑洞』的意思。「量變引起質變」也。

中子星的顏色 文內說:如果我們假設太陽的質量為 S ,則質量小於 1.38S 的星體核燃料用盡之後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質量 1.38S~5S 範圍內的星體會變成一顆「中子星」或「夸克星」。大於5S的星體會變成一顆「黑洞」

無論如何,重力只要在可以 overwhelm 時必定 rule。其他只是計算問題。


sccha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7 09:51

熱力學第二定律可以有千百種不同形式的表達,例如不同限制條件下,判定自然發生反應的方向。e.g.1.  在T 與 P 保持一定的條件下, 自然發生的反應會使 Gibbs free energy 朝變小(或不變)的方向進行;e.g.2. 穩定物質在受壓力時體積不可能變大; e.g.3. 沒有不必外加能量而能將熱從低溫處移至高溫的熱機;.....

而最常用的則是引出"火商"觀念的,"在孤立系系統中,自然發生的反應朝使"火商"變大(或不變)的方向進行。"

孤立系統(isolated system)是"至大無外"沒有外界的。所以沒有物質、熱的進出,且無法對其作功。

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是物質無法進出;絕熱系統(adiabatic system)是熱無法進出;但這二種系統外界仍可對其作功(施力改變體積。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收縮與膨脹
2014/03/16 23:41

兩個瓶子,一真空,一裝滿氫氣,中間一根管子連接,管上有一關著的閥,氫氣無法進入真空瓶中。把閥打開,氫氣自動進入真空瓶中,原因何在?據說是體積變大,熵值增加之故。

形成太陽之前,宇宙中的氫氣逐漸聚攏,體積變小,熵值也增加?這不是與上例相反嗎?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3-17 00:21 回覆:

上例因為氣壓,不外流體平衡。下例因為什麼?

氫的聚攏不是因為外在壓力,而是重力。而且氫原子聚攏後產生核融合,氫變成氦,已經開始質變。質變後的 condition 大不同。

熵的牽扯不只體積、密度、重/質量。如果星體的形成事屬熵值變小,我會不敢相信。

不過說真的,我們誰也並不每天追蹤這些。萬一有個天翻地覆的結果出來,誰也不能太鐵齒。

現階段我以爲,熱力學第二定律 still holds。若有疑惑通常是某些地方還沒弄懂。


sccha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4 22:03
格主和四樓都把孤立 (isolate) 系統與密閉 (close) 系統弄混了!兩者並不相同。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3-14 23:22 回覆:
是“isolated”和“closed”,確實沒有細想其中差異。我一直納悶這些寫得半死的文沒人理睬,願聞其詳。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抱歉
2014/03/14 08:55
抱歉!我想問的是氫聚合,直到形成太陽前這一過程,不是形成太陽後,熵值增或減。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3-14 11:18 回覆:
知道,沒有誤解。熵還是增加的。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1 09:27
雖說密閉系統的熵值只增不減,可是,當初氫氣逐漸聚合,形成太陽,這熵值變化為何?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GolfNut) 於 2014-03-11 13:06 回覆:

增。核融合的走向是熵由低走高的方向,氫是最低熵的原子。這和玻璃原料熔聚形成杯子(熵由高變低)不同,熵由高變低需有外來能量注入,此外來能量的產生又使熵值增高,整個加起來熵還是增。

宇宙首次形成原子之前的總熵值比之後來的低,所以宇宙不會從有原子變成沒有。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