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5 17:33:54瀏覽8730|回應6|推薦64 | |
我們的宇宙,自時間原點的大爆炸到今天,已經持續膨脹了一百三十七億年。創始於哈伯的宇宙膨脹論,現在已經不太有人懷疑,因為鐵證如山,不容不信。 這個膨脹會不會有一天減緩,停止,乃至開始收縮,是合理的臆測;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無遠弗屆,也沒有時間限制。 唯一的考量是物質,或者說宇宙間物質的平均密度。畢竟萬有引力與物質總量成正比,和距離成平方反比。宇宙物質總量是固定的﹝精確一點說是質能不滅﹞,而距離卻因空間的不斷膨脹與日俱增。所以物質密度和宇宙收縮息息相關,殆無疑義。 根據計算,如果將來宇宙要縮回原點﹝也叫“Big Crunch”,「大潰縮」﹞的話,宇宙物質平均密度必須大於每西西空間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公克,也就是每立方公尺五個氫原子的量。目前所知的宇宙物質平均密度遠低於此,就算加上近年發現的暗物質,總重力最後是否足以減緩膨脹乃至開始收縮,迄無定論。 人類第一次發現宇宙膨脹時,許多人大吃一驚,連愛因斯坦都不能置信﹝他是「定態宇宙論者」﹞。最近更發現宇宙膨脹不但不減速,還有加快的跡象,又讓許多人不免吃驚。因為一個爆炸照經驗通常最後總會停下來,不是嗎?是什麼東西或事情在讓宇宙膨脹加快? 無論如何,讓我們假設終有一天,我們的宇宙會膨脹到最大,然後開始收縮。這收縮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來。整個宇宙會越縮越小,從幾百億光年之大,縮小到幾十億光年,然後幾億,幾千萬,幾百萬,幾十萬光年大小之譜。此時的宇宙大小就和現在的一個銀河系相當。然後繼續縮小下去,到太陽系體積,與太陽一般大,和地球一樣大,像籃球、棒球、乒乓球、珍珠、砂粒、細菌、分子、原子、電子‧‧‧最後「啵」一聲,縮到零體積,不見了!﹝「啵」是我加的,這樣比較生動﹞ 這是「標準模型」理論不可避免的結果。因為近代物理假設物質粒子是零體積﹝無度數﹞的「點」。如果宇宙間一切物質都是由零體積的基本粒子構成,大潰縮時不管多少粒子疊在一起體積都還是零。也就是說,如果大潰縮成真,宇宙是即始於零亦終於零。 弦論不這麼認為。弦論以為,一個弦的大小是個極限。就算整個宇宙所有的弦全疊在一起,體積也不會縮到零,頂了不起就是普朗克距離大小的那麼一團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就弦論而言,「小於普朗克值的距離無意義」的根本原因。 在標準模型的零體積「點」狀粒子論裡,當距離小過普朗克值時,相對論無可避免的自動失效,被量子力學取代;而在大距離狀況下,量子力學又無法描述正常世界的現象,只有相對論才能正確有效地解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說,這兩種理論無法共容並存的根本原因。 弦論避開了「零」,也卸掉「無限大」﹝像宇宙零體積時密度無限大﹞的種種麻煩。雖然「無限大」為數學所容許,現實世界裡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情形。即使全宇宙的粒子總數也不是無限大﹝約在一後面加八十二個零之譜﹞。所以物理上算出無限大時通常表示公式有誤,理論非真。當然,如果弦論不為真,這「方便巧門」就不管用了。科學界沒有「頭過身就過」這種便宜事。 弦論憑什麼說,「小於普朗克值的距離無意義」? 因為弦論發現,當一個距離縮小到普朗克值的時候,如果再縮下去,距離反而會開始變大。 這‧‧‧怎麼回事?可得交代清楚,不能說過了算。 弦,在前述之微形蜷縮的「二維水管世界」裡和點狀粒子一樣,可以自由位移。這種位移的振動叫做「均一振動」﹝“uniform vibration”﹞,和弦的正常振動,所謂「一般振動」﹝“ordinary vibration”﹞,互為表裡。且讓我們把均一振動的能稱作「振動能」,一般振動暫時不管。 弦還有一種點狀粒子所無的,與空間互動的模式,即弦可以環繞在一個蜷曲起來的空間上,就好像我們把一條橡皮筋繞在指頭上一樣,並且要繞幾圈都行。 無質量或趨零質量粒子一般而言是「非環繞弦」,大質量粒子大多是「環繞弦」。「環繞弦」的質量和環繞的圈數或該空間的半徑成正比。環繞弦環繞空間的次數越多質量就越大 ─ 亦即所謂的「環繞能」越大。 既然點粒子理論中只有「振動能」,沒有「環繞能」這樣的東西,標準模型裡沒有以下的觀念。 在大於普朗克距離的情況下,「振動能」值大,「環繞能」值小。 在小於普朗克距離的情況下,「環繞能」值大,「振動能」值小。 在兩種情況下,振動能和環繞能均互為倒數關係。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值為 V,另一值即為1/V。 1984年,兩位日本科學家 Keiji Kikkama 和 Masami Yamasaki 發現,當一個距離「縮小到普朗克值,再繼續微縮下去」時,一切所有物理現象正好和「縮小到普朗克值,然後開始增長上去」一模一樣,毫無差別。 原因是在比普朗克距離大或小的這兩端,我們都找得到一對「振動能 + 環繞能」等值的狀態。既然此二能量之和決定了一個粒子的質量、電荷等宏觀物理性質,我們可以說,「振動能 + 環繞能」等值的狀態,是同一種狀態,二者並無差別。 所以前面說,「如果再縮下去,距離反而會開始變大」,意即在此。當然,這個所謂「變大」的「大」,不是我們熟知的「大」,而是另一種距離觀念的「大」 ─ turns out 連「距離」這麼簡單的觀念都有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定義。 一種採用「振動模式」,另一種採用「環繞模式」。 當我們用「振動模式」距離觀念來測量現今宇宙的大小時,所得到的數值大約是普朗克距離的1061倍﹝1後面加61個0﹞。此值在
「振動模式」定義下極其巨大,就「環繞模式」定義而言卻極其微小。 當我們用「環繞模式」距離觀念來測量現今宇宙的大小時,所得到的數值大約是普朗克距離的10-61倍﹝1在小數點後第62位﹞。
此值在「環繞模式」定義下極其巨大,就「振動模式」定義而言卻極其微小。 因為現實世界沒有歐基理德絕對直線這回事,我們宇宙的三個宏觀維度如果無限延伸,很可能最後還是回到原出發點。也就是說,此三維度環繞宇宙宏觀空間的情形和蜷縮維度環繞卡拉比‧丘空間的情形是一樣的。 以上所述在弦論裡屬於「量子幾何學」的範疇。在這個學理的論述下,我們熟悉的傳統距離觀念被徹底顛覆了。 更重要的是,在普朗克把關下,距離之小,竟然在物理上有個極限! 這是能量之小,有個極限﹝所以叫「量子」﹞之後又一重大發現。 那麼,距離之大,有沒有極限呢? 耐人尋味。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