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6 02:08:20瀏覽1687|回應1|推薦8 | |
台灣生育率下降至全世界倒數第一;台灣尼特族人數攀升(尼特族:不就業不升學靠父母親養);高中生投書不滿選擇哲學系,被批評「要餓死嗎?」;另有哲學系學生反應「讀哲學系沒餓死」......。 寫這篇文章,一定會被罵死,因為認同我的人沒必要上來支持我,但是對號入座的人會覺得很沒面子,一定很想來批評我一下。但是老實說,以台灣的經濟實力,要大學畢業生餓死談何容易,「沒餓死」很了不起嗎? 我認為,防止台灣生育率繼續下降,非得考慮人力重新分配不可。 我大學時唸的是數學系,當時很多同學都認為這是又難又冷門科系,不過畢業之後,很多同學憑著數學邏輯技能,在高科技產業及金融業都找到工作,還算是學有所用。這個社會更冷門的科系還多得很。 數學系已經是理工科系裡最冷門的科系了,但是我在許多大學入學考試分類成社會組的科系裡,找到更多的冷門科系。且不說這些科系能否學得到什麼,就算學到東西,能不能發揮作用也是問題。那種科系的學生常常有二分之一一入學就想著轉學,除了少數對該系知識有興趣且讀得好的人,可以藉著繼續升學,取得博士學位至大學任教之外,其他人在我眼裡,等於是白唸了一所大學,浪費四年青春(雖然這些人當中很多人不願承認),甚至還要故意留校一年(大學唸五年),來轉念其他科系的研究所,要不然至少要唸個雙學位來漂白。 在我看來,這是人生極大的浪費。很多人選填冷門科系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科系多冷門,即使是上述兩位捍衛哲學系的學生,恐怕也不得不承認當初選填哲學系,對哲學並不太了解。選填熱門科系的人當中固然有很多人只是隨波逐流,但是填了冷門科系卻一直想著轉系的人恐怕更多。 我剛唸大學時,認識一些唸冷門科系的學生,這些人除了上課之外,還兼課外活動與校外打工,除了生活多采多姿,打工賺來的錢常常也令我羨慕,我常常連讀書的時間都覺得不夠。誰知幾年之後大家都畢業了,這些人的生活內容還跟大學時一樣,上班的地方還是屬於兼差或暫時性質,一不小心這些在大學生眼中屬於兼差性質的工作,竟然就成了一輩子的工作。 我在美國讀書時,又發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又有更多的台灣留學生願意朝熱門科系集中,但是無奈大學時期就沒有這方面的專長,要轉行不是這麼容易。其實留學生唸熱門科系的比例並不明顯的比台灣的大學生多,因為大學時唸了熱門科系,只要在台灣唸個碩士就很好找工作,不必出國來花大錢。但是留學生對於冷熱門專長的憂患意識更重,因為「留學一年要花很多錢啊」。 台灣人力錯置的現象也許不比其他國家嚴重,但是學歷至上的觀念恐怕要嚴重一些,學生想要利用升學來突顯專長的心態很普遍,加上與人力錯置的現象交互作用,造成一般年輕人真正展開人生事業時,都已經接近三十歲,等到與交往對象都達成結婚生子的所得水準時,青春早已不再了,難怪生育率節節下降。 改善台灣學生延遲就業的現象不是很容易,很難歸納一些具體的做法,但是有幾點我認為台灣人應該達成共識: 1. 資源的分配不是光看公不公平,還要看值不值得。 2. 學生選填大學科系的確應該加入更多就業考量,不要再用「行行出狀元」這個成語來掩飾冷門科系的存在了。 3. 教學型大學沒什麼不好,但是既然是教學型大學,就不要把「教學經費」跟「研究經費」混為一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