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9 07:39:31瀏覽2091|回應5|推薦8 | |
張栩勇奪日本圍棋十段頭銜,不出我所料,又有些奇怪的文章跑出來,問到「如果張栩在台灣?」 這種文章我看得很吃力,因為看不懂,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跑到國外出風頭,反倒成了批評台灣的例子。如果每個台灣人跑到國外默默無名,這樣大家是不是心裡比較舒坦點? 這些文章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提到台灣沒有培養這些人才的環境。但是我想問,培養這些人才的代價,你付擔得起嗎? 被拿來舉例的人才,就算不是百萬中選一,也是十萬中選一。要培養一個這種人,就必須先營造出一個大的競技市場,才能篩選及培養出一個這種人。現在為了「救國球」,基層棒球隊要幾千才有足夠的棒球人才;下回某某社論談足球,我們又去搞幾千支足球隊......。到了最後,每一個台灣人大概都是兩種運動項目的職業選手,才能滿足輿論不斷的批評。但是電視一轉播卻沒人看球賽,因為大家都在比賽。 我還在唸小學時,電視上報導台灣的太空科技落後先進國家,還以美國最為例子,提到在美國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唸太空科技,因此有NASA可以跟蘇聯抗衡。我當時小小年紀,就為台灣「忽略」太空科技感到慶幸。開什麼玩笑,找一萬個學生唸太空科技?難道記者不知道當時台灣的所有大學一年總共只招收一萬名學生嗎?每種學門都來這套,那一個台灣人要讀幾個PhD才夠大家滿足這種虛榮心? 有些東西在台灣沒有市場,就不必勉強。要批評,得實事求是。台灣如果負擔不起這種市場,看到人才外流也不必大搞悲情。何苦打腫臉充胖子?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