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11 17:24:10瀏覽107|回應0|推薦0 | |
今年自從邁入冬季,出門喝咖啡,尤其是Frappuccino,變成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加上COSTCO可以買到便宜的玻璃罐裝咖啡,這麼冷的日子裡要出門喝咖啡的意願降低了很多。不過放假放得久,「時間」變得便宜了,於是想到重拾從前逛書店的樂趣,到書店裡喝咖啡。
美 國的零售店,包括傳統書店,常常冷清得發荒,顧客看不到幾個,更別說真正下手買書的人。一本書大概要低於十元美元,才能吸引一般人花錢購買,對於定價高達 二十元的書,我想很多人一定想等到打折才去買,書本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台灣被人家罵得要死的「美國牛」,在美國肯定比書本賣得好。
傳統書店面臨的危機:
1. 平面媒體本來就是夕陽產業。媒體的影響力雖然很大,但是媒體的獲利卻十分有限。台灣媒體為什麼為了搶新聞搶破頭,還不就是因為日子難混,所以才無所不用其極。
2. 網路購物瓜分傳統書店的市場。傳統書店本來就不可能將市面上所有書籍上架,因此想找書的人漸漸習慣於先上網搜尋,於是第一時間網路就先搶走傳統書店的目光,更何況網路上比價比在傳統書店容易,現代人在書店看到一本好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上網看看哪裡更便宜。
3. 相對成本太高。Centralized的網路書店可以依照顧客的訂閱量調整庫存。但是傳統書店將庫存分散到各零售店,在Optimization Theory上傳統書店本來就要遜上一籌。加上店面的租金、雇員和保安成本,傳統書店的成本要下降的確很難。
談到這裡,一定有很多人要唱反調,要去談傳統書店的優點,譬如傳統書店的氣氛。書店當然比網頁有氣氛,但是這個氣氛要能轉換成購買動力才有用。
傳 統書店當然知道「書香氣氛」是它異於網路書店的特點,因此在這點也曾經多加著墨。但是這個書香氣氛,最後只有宣傳效果。一本書放在傳統書店被人翻閱之後, 也許能產生購買動力,但是這個購買動力只對作者或出版社有利,當讀者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卻回家上網購書時,這個書店就成了「攀啊」,徒然幫網路書店賣書。
1993 年,Barnes Noble與Starbucks結盟,現在幾乎每家Barnes Noble裡都有Starbucks咖啡店。2000年Internet開始蓬勃發展,Barnes Noble的收入便漸漸倚賴Starbucks。民眾想要喝咖啡時,比較喜歡去書店裡的咖啡廳,因為比較有氣氛,還可以順便逛書店。書店依靠咖啡店帶來人 潮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說不定有一天,傳統書店就轉型成圖書館。
原著於2009十二月30日;一直想去卻從來沒去的The Georgetown Barnes & Noble 於2011十二月31日關門了,所以在這裡重新發表一次。 Reference: Good Bye, Barnes and Noble.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