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6 12:50:20瀏覽803|回應0|推薦2 | |
台灣職棒論壇是最多人喜歡談「意外」的地方。每當有人說台灣職棒經營如何困難,就有人用「人定勝天」之類的高調來標新立異,例如引用美國職棒的「魔球」故事。 台灣職棒最根本也是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找到足夠大的市場,這當中最主要包括觀眾人次,當然還有周邊商品的效益。以日本職棒為例,日本人口約是台灣的六倍,職棒球隊有十二隊,每場每隊有平均兩萬至三萬人次的觀眾;韓國人口約為台灣的2.5倍,職棒八隊,每場平均約七千到一萬人。台灣呢?當台灣職棒有八支球隊,又受到職棒賭博影響時,最慘的時候也有將近兩千人,四個球隊時,最高也曾高達將近七千人。 從以上的數字來看,台灣職棒的命運其實取決於台灣人口數和球隊數目,人口太少沒有人看球,球隊太多也會稀釋單場球迷人次。從人口數來看市場,台灣的職棒球團的確已經經營出可觀的市場,這已經相當不容易,只是營收多半被稀釋掉了。 減少球隊是不是可以減少虧損呢?當然可以,除了提高每個球隊的平均觀賞人次之外,比賽的品質也可以因為上場選手的素質較佳而獲得提升。但是不要太過樂觀,因為對戰組合過於單調,往往也無法提高球迷的興趣,因此2009台灣職棒四支球隊,如果能夠按照以上日韓的比例每場有六千人,就已經十分樂觀了。雖然這個數字剛好接近1992年台灣四支球隊平均6878人次這個數字,不過還有以下原因,我認為觀眾人次會遠遠低於這個數字: 1.職棒被惡搞好幾年,沒有這個市場,硬要搞出這麼多的球隊。因此職棒經營長期低迷氣氛,在球團保守的想要減少虧損的心態下,減少營運投資是正常的,當然也就減少吸引球迷的力量。加上前所未有的經濟不景氣,球團保守心態會更明顯,球迷對於看球的支出也會下降,看球人次當然也會減少。 2.小市場小本經營,獲利的壓力當然也不大。不過不要小看大市場的優勢。假設你是小市場的第一流球員,跳槽到大市場當然會有更大的獲利(薪水),因此好球員出走是完全無法避免的事情。因此韓國球員往日本跑,日本球員往美國跑,這根本是杜絕不了的。偏偏台灣市場在亞洲職棒墊底,出走的情形會更嚴重。好球員外移,比賽可看性當然就降低。 3.大市場的優勢除了能挖角小市場的球員之外,由於資訊交流方便了,大市場甚至能夠搶食小市場的觀眾,王建民在美國出頭,馬上就把球迷目標轉移,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你想想看,台灣職棒經營的再成功,就算球員和球團都很神,就算世界經典賽台灣球隊拿冠軍,美國人會花錢來轉播台灣職棒嗎? 基於以上基本因素,我早就認為拿外國職棒的經營來模擬台灣職棒的經營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因此台灣職棒的球團與球員制度,本來就會有「共體時艱」的妥協發生。球團與球員都不能以高獲利或高薪水的不切實際心態來看台灣職棒。否則一旦當中某一個環節發生「老子不玩了」的事情,那台灣職棒就要兵敗如山倒了。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