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2012/09/21 18:04:35瀏覽413|回應0|推薦5

最近有關質疑台灣教育品質的呼聲不斷升高,而這約二十年來的教育改革,似乎也應該要有整體的檢討了,如果台灣在無法對教育提出改革和落實,那台灣以往的耀人成就可能就會如同燃盡的火炬,會一去不復返了!

而台灣的教改到底出了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l   目標宏大但卻是遙不可及的夢

在教改初期,當時社會主要是對於學生的課業壓力過大有所反感,而這種力量終於累積成教改的主要支持者,只是當初一個很簡單的想法,轉換到了一批不食人間煙火又沒有擔當的文人手上時,我們的教改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因為這些主要的推動者所揭諸的目標實在太過遠大,什麼培養一個全人的教育,又要愛鄉土,又要文理兼修,還希望學生能夠自在快活的學習。有這樣的志向當然不錯,但是志向是一個理想。很多人小時候都想當總統,但是實際上我們卻不可以把他當成奮鬥的唯一目標,而是應該更實際的訂立一個可行的方向來接近目標。我們教改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政策的推動和執行者都沒有考慮這一點,而當目標是這麼困難才能達到時,就會造成所有系統中的執行人員喪失奮發的精神。就像一個公司訂定了一個永遠無法達成的業績目標,到最後,不僅無法完成目標,還會因為喪失進取心而陷入更大的危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希望小學生降低課業壓力,但是我們卻給了他們更多的課程,又希望有國際觀,所以上英文,又希望有鄉土意志,所以有鄉土教材,拜託,我雖然生在號稱聯考壓力的時代,但是也沒有這麼多課啊!放過這些小孩吧!

l   目標和手段無法協同一致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全人教育,那麼我們的系統中就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也就是不要一試訂終生,但是現在看看我們的大專院校系所種類之多,真不知道大學科系有必要分的這麼細嗎?想當年我的母校搞一個動力機械系,就被人笑得要死,現在的系所名稱真是五花八門,一進大學就學這麼窄的領域,這跟我們教改的精神相符嗎?

另外是有關學生的管理模式,我們一直希望以零處罰來管教孩子,許多人還現身說法說讀書是一件多愉快的,但是現實是:如果讀書是不需要催促和壓力的,人們自然就會喜歡,那我們還教改幹嘛,就讓孩子自己去吧!Let it be真的有用嗎?!我已過來人的身份而言,當你念到一定程度後,讀書自然有其樂趣,但是剛開始是一件很辛苦而且需要毅力和耐力甚至是需要外力的,我想那些學者可能永遠也搞不懂年輕是需要鞭策的,體罰固然有問題,但是處罰是必須要的。唐太宗把死刑犯放回家,然後死刑犯自動回來只是一場秀,如有有人當真,那社會肯定會陷入混亂。一樣的道理,學生不應該隨便處罰,但是不可能沒有處罰。

l   沒有根據國情,而是直接抄襲國外系統(主要是美國)

台灣的教改,主要是參考美國的制度,但是我常講,我們常常是只抄到外型卻沒有學到精神,怎麼說,美國人的入學管道的確很多元,學校也是根據自身需求來招攬學生,所以很多體育生了,特殊才藝學生甚或是政治學生都有,但是請不要忘記了,美國好的大學大多是私立學校,而且美國的文憑是由各學校頒發,並不是像台灣一樣統一由教育部頒發,所以有沒有學生要來念,文憑的水準就很重要,就像一般私人公司一樣,為了爭取到最好的學生來增加學校的名聲,然後吸引到更多學生就讀,學校自然要管控文憑的水準,因為公家機關常常會有徇私敷衍的情事,多元入學對於私立學教室比較有利的,因為私校會更認真的從多元的入學管道找到要的學生,而私立學校也可以根據文憑的含金量來訂定收費的標準,這點上公立學校因為有政府補貼所以比較有優勢,因此兩者互有優勢,形成一種良性競爭。但是我們的大學入學系統卻正好集缺點之大成,一方面我們限制私校的收費,導致私校在資源上無法與公立學校競爭,二來我們所謂多元的入學方案只是空有形式,因為所有方法都已經被教育單位限定住了,私校根本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手段來找到好學生,所以為什麼這麼多年的教改,還是改不了公立明星學校的現狀,不是因為公立學校真的比較努力辦學,而是入學方法早已經將私立學校都打成後段班了,美國系統的精神在於學校的自由競爭,而不是由一個單位來制訂規則,當然美國也有許多野雞大學,但是想要唸書的人士不會去念的,只有像台灣這種文憑至上的人才會不考慮品質而只在乎那張文憑的紙。

大家可以看看,美國人基本上是把學校當作一種商業的競爭再經營(大家可能不知道,名校聚集的麻州,學費的稅金是很重要的一筆收入喔),所以創造出許多名校,我們總覺得學校是文化事業,應該不那麼有銅臭味,只是結果告訴我們,這些酸秀才是搞不出什麼名堂的。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一樣。根本是抄襲了一個沒有靈魂的系統。

l   大學生的程度和社會需求相差過大

進大學的目的是什麼?教改的人士一直說不清楚,社會人士卻從結果感到教育的失敗,因為我們在學校從來沒有教導學生要瞭解自己,甚至還常常欺騙學生一個夢幻的想法。課本上說專家只不過是一隻訓練有素的狗,所以唸書絕對不是為了求得一張職業訓練結業書,學校應該是教導學生學習到求知識的方法,享受知識的美妙和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好像從來都沒有看見教改目標是要訓練符合社會需求的工程師或是職業技能。如果這是在北歐或是澳洲這種對大學文憑不是那麼重視的國家,這至少還創造了能發揮一個人類智能極限的園地,但是台灣人在進大學時,社會的期望卻是你能夠有更高的收入,如果是這樣,那我們還創立那麼多沒有就業價值的系來引誘無知的學子就讀,浪費了四年卻無法謀得求生技能。我並不是說我們的大學都應該轉變成職業訓練所,總是要有一些理論性大學來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但是我們應該告訴大多數學子,理論性的工作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同時也跟收入無關,如果想要習的一技之長,工程類的工作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而不是像現在,根本就沒有告訴學子事實卻要求學子作選擇,而社會也還一直拿著學歷當光環,你看許多名嘴的資歷都不斷強調自己的學歷有多好,這種社會氛圍,怎麼讓學生不在乎學歷呢?結果就是訓練出一大堆不符合社會需求的人。

那怎麼辦呢?我有下列建議:

l   根據台灣國情制訂符合台灣的政策

台灣只是一個人口中等,面積很小的國家(依世界標準),我們的資源是很有限,因此我們的教育重點應該是全面提升國民的素質而不是企圖培養世界的一流人才,這說來有點悲哀,但是卻是殘酷的事實,很明顯的,台灣不可能在高能實驗物理上和歐美一較長短,我們也不應該期望培養出諾貝爾獎的學者,我們應該的重點是將國民的智能水平盡可能的拉齊,將國小到高中的教育辦好,那大部分的學生在高中畢業時就能夠有在社會生存的能力,至於大學,應該重點的設立公立大學來確保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同時更重要的事,建立起成人大學的機制,讓那些有工作經驗的人因為知道所學不足後再回籠學校,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當然我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有良好的教養,但是一來是人各有志,不一定都適合念大學,所以目標應該很實際。二來是政府資源有限,我們必須決定錢要用在哪裡?不要跟我說又要研究又要實務並重,這種方式我們已經在用了,結果是兩頭不討好,一筆錢如果有選擇的用,效果是比分散用更有價值。當然,太實務會導致一些有才氣的理論天才被埋沒,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台灣有可能花美金四五十億去建一個托克馬克球磁機來滿足理論學者對於核融合的知識渴望嗎?

l   打破政府的不當束縛

台灣政府對於私校的管制很多,但是這真的讓私校更好了嗎?還是這只是壓抑私校成就公立學校的一種手段,私校沒有資源又沒有自主權,我不懂為什麼政府不放手讓私立學校自己發展,如果私立學校不好好爭氣,自然會被淘汰,政府幹嘛替私立學校的文憑作保證,這就有點像不承認大陸學歷一樣,只是掩耳盜鈴罷了!私人企業自己會去評判,如果說政府真的要作,我建議政府只要公布政府機關不承認的學歷,讓私校自己去發揮創意和效益,學生入學前也應該考慮讀書的成本和所得是否相符。

事實上,目前這種教改模式,事實上是拿窮人的錢去補貼有錢人,因為念公立學校的人通常都比較有錢(因為父母有資源投資在教育上),而公立學校是大家的稅金支撐的,那不是拿沒錢的人補貼有錢人嘛!如果今天私校能夠辦的好,雖然不會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顯然就公平多了。

總之,我覺得教改應該實際點,而不是理論的堆砌,多多瞭解一下世界,而不是由成天唸著論文,絲毫沒有實際經驗的人再作決策,有時後會唸書的人不見得會教人唸書。還有就是多聽聽社會的意見,而不是由少數團體把持輿論(如人本基金會之流)。台灣有台灣特殊的國情和需求,千萬不要一味美化國外的系統,然後企圖在台灣執行,這是絕對行不通的。時間是最好的尺度。願與大家共勉,找出符合台灣的教育制度。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687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