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絲路上的帝國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讀後感
2023/08/23 12:18:27瀏覽312|回應0|推薦6

作者 : Christopher I. Beckwith

自從歷史學家提出所謂內亞的概念以來,許多的翻案研究就層出不窮,基本上都是以所謂新的觀點在反轉 草原/農業 的歷史視角,當然歷史有不同觀點本身就是一種進步,但是我真正想問的是 : 這種反轉的觀點在現今證據上是否站的住腳,而這也是我們在讀這類歷史書籍應該保有的態度和方法。有本書雖然名稱是絲路上的帝國,但是內容卻比較是所謂內亞的帝國和周遭國家的互動關係。

 

一般而言,現在歷史學家將內亞定義為自滿洲經過蒙古高原在歷經中亞大草原接到東歐大草原這一整塊區域通稱為內亞,因為就地理而言,這個區域正好處於亞洲內部,所以稱為內亞。但是我們要知道,歐亞大陸面積極為廣闊,所以東亞和西歐在近代之前一直無法有真正的直接接觸,照此同理,內亞綿亙上萬公里,所以應該上也存在著多樣性,也就是滿洲和烏克蘭大草原的差異性應該不小於中國和中東(更別說是西歐了)的區別,但是作者在這點上卻沒有有效的區別,有時候甚至很武斷的斷定一些共通性,這點我覺得是本書最大的敗筆。

 

而第二的令人無法完全信服的論證是 : 內亞國家一般而言缺乏文字記載,所以基本上除了考古遺跡外,就只能由周遭的農業帝國的書籍中找找到對應的資料,當然有一句歷史名言是沒錯的,那就是歷史是由撰寫者定義的,所以史觀也是由撰寫者所採用的,這當然對於那些沒有文字紀錄者是不公平的,因為很簡單的理由,撰寫者自然以自身所處環境的價值判斷標準來作為評斷標準,所以中國史書對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就有很大的批評,而且因為遊牧民族尚勇,所以就常被視為文明未化,而對於東西價值判斷更是一個無頭公案,交易雙方常常會因為對於價值判對不同而常以爭論甚至是引發戰爭。這些不公認為很合理,所以不能只單靠著單方面文字紀錄來判斷事物,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驗證,例如考古資料。但是作者似乎過了頭,竟然可以一口咬定,認為遊牧民族事實上是不喜歡戰爭的,因為對於遊牧民族而言,最重要的大事是貿易,而戰爭會破壞貿易。只是這種沒有證據只有自由心證的說法卻是貫穿本書,雖然農業帝國的文字紀錄是偏頗的,但是我就不相信遊牧民族會這麼純潔,否則我們怎麼解釋羅馬帝國末年歐洲民族大遷徙的過程,也無法解釋中國在西晉後數百年的戰亂頻仍的現象。

 

另外作者將西藏也納入內亞範圍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了,因為藏人和內亞關係並不密切,同時更重要藏人人數過少,根本不可能有長期主導的可能,我認為應該是將藏人和雲貴高原和尼泊爾等國視為一個單元才比較正確。

 

當然,此書也有許多可以讚美之處,首先作者以大歷史概念來重塑內亞,而且有系統式的說明,可以提供給我們一般按照標準歷史不一樣的視角。二來打破了遊牧民族是蠻族的刻板印象,因為在傳統史學中,農業帝國總是將這些遊牧民族視為蠻族,茹毛飲血的野蠻形象,但是作者用有利的證據告訴我們,這並不是事實,遊牧民族也是有著高度文明發展,甚至不亞於農業民族,這都是以往被忽略或故意醜化的結果。

 

歷史的觀點常常是隨著時代而改變,而且也常常因此而重塑己身。這些都是在看歷史應該存有的心態,不應該被自身經驗所限制。只是在這重塑的過程中,一定不可以忘記對於證據的再三檢驗和思辯,否則就容易淪為為翻案而翻案,資料取捨過於偏頗的誤謬。但是只要能夠盡力做到對於證據的詳實考據,那任何觀點即使在不在主流內,也是值得參考!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1797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