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4 06:04:17瀏覽3095|回應3|推薦21 | |
記者黃郁棋/蘇州報導、攝影 看完了<蘇州談吃>與<飲茶蘇州>,咱們來聽聽雨聲唄。正所謂煙雨江南,來到蘇州如果沒碰到下雨,這不叫做運氣好,反而非常可惜呢!因為雨中的蘇州別有滋味。聽聽看,這不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寒山寺」的鐘聲嗎?唐朝張繼因為這首詩而爆紅,到現在還一堆人認識他。
▲人在蘇州,信手拈來皆是畫。 是不是很詩情畫意?不過可別誤會,上面這張照片是記者在虎丘所拍下的,寒山寺不是長這個樣子。原先大家都認為,寒山寺應當是十分「莊嚴」、十分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感覺;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拜唐朝張繼先生的福,寒山寺聲名遠播,早成為一個觀光勝地;雖然說同蘇州拙政園、獅子林、滄浪亭以及虎丘並稱蘇州的驕傲,但記者個人認為,寒山寺商業氣息過於濃厚了。 天啊!寒山寺,你怎麼長這樣
▲寒山寺都快變成「寒山遊客中心」了。 首先想進寒山寺,門票就要先收你20元人民幣;如果是在蘇州園林、虎丘等地,這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寺廟何等地區!入寺先收費,反倒讓「寒山寺」變成「寒山遊客中心」了。由於佔地面積不大,遊客眾多,寒山寺遂成為人擠人、到處都是導遊的觀光景點,每位導遊說的故事都一樣。後頭還有紀念品商店,多數物品都是人民幣五位數起跳的價位;至於僧人,從頭到尾一個都沒看到。
▲寒山寺很小,香火超旺。 夜半鐘聲到客船,如果你願意的話,其實可以在寒山寺花個25元人民幣敲三下鐘。千萬別貪小便宜敲第四下!因為那意味著「四大皆空」,準備剃度出家囉。佛家說,人有108種煩惱,每敲一下、煩惱就會少一條;所以敲鐘108下剛好可以悟道。 白居易的政績!來蘇州一定要逛過的「山塘街」
▲就是這條河道!它可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政績喔。 雨天的蘇州,有幾處非去不可:平江街、山塘街、以及虎丘。此三處有個共通點:都是在水邊!傳說山塘街、山塘河是唐代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所鑿,至今仍舊十分有古意。然而山塘街畢竟繁華,街道上商店林立,古意多少受到影響。走在蘇州街道上,你很容易聽見古箏的音樂幽幽傳來,這是觀光區為了營造氣氛而刻意設置的機關;長在地上不算起眼,卻讓氣氛徒增不少,頗有意思。 對了,還記得<蘇州談吃>中提到的「沒有蚵仔的蚵仔煎」嗎?就是在山塘街買的,整條街只有一家店有賣;記者不說白,遊客到了當地自然心知肚明。 藏了2500年的祕密,「魚腸劍」與「吳王闔閭」墓的所在地:虎丘!
▲傳說吳王闔閭的墓,入口就在池底!三千神劍也葬在一起。 至於虎丘,佔地面積比台灣的「東華大學」還要小,但是故事、景致、文化氣息卻遠非台灣任何景點能比。不是記者口出狂言,而是單單虎丘塔下,就有藏了2500年的祕密,至今依舊不敢輕易開挖:吳王闔閭之墓!據說古代歐冶子所鑄名劍「魚腸劍」也埋藏在此。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鼎鼎大名的「劍池」。傳說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吳王夫差將闔閭葬入深池,棺材外再上三重銅樟,池中灌以水銀;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外,更包含了前面提到的名劍「魚腸劍」以及闔閭所愛的「扁諸劍」等三千把寶劍。秦始皇曾為了這些劍而發墓,可是並未挖到;就連三國時期孫權也親自到虎丘監督開挖,但最後也沒有挖到。有一個說法是,「劍池」就是當年孫權開挖的痕跡。 ▼這就是「東方的比薩斜塔」虎丘塔!
明朝年間,蘇州大旱,劍池首度乾枯。當時的名士唐伯虎與文徵明下池探索,發現一個石洞;他們猜測這就是吳王之墓,蘇州知府以先王遺骨不得暴露為由,下令疊石封洞。 到了1956年,中國政府為了修建虎丘塔,曾抽乾劍池的水下去勘查;他們發池底平坦,有人工修鑿的痕跡,且十分地深。裡頭有座人型石洞,走到盡頭時發現被許多青石石板給擋住了;工作人員說,這幾塊石板明顯是外地搬來的。吳王闔閭的墓,應該就在虎丘塔正下方! 然而若要開挖,勢必影響虎丘塔的地基,這會讓整座落成於北宋年間的「東方比薩斜塔」給破壞掉;這座塔已經因為地質緣故傾斜了3.59度,經不起繼續破壞。因此,吳王闔閭墓以及魚腸劍的傳說,到了今天依舊是虎丘最大的一個謎。繼續往下走,你會瞭解什麼叫作「江南美景」。
聽雨蘇州,讓你忘記自己是誰的「平江街」 聽雨蘇州,除了見識山塘街的古代繁華、評彈外,別忘了平江街那濃濃的古意。記者這一次來到蘇州,最無法忘懷的就是平江街上的「平江客棧」;第一次見識到原來客棧也可以古色古香,仿佛睡在歷史遺跡一般的不可思議;櫥櫃、椅子都散發出歷史的氣息。這時候如果有閒,再泡一杯蘇州特產「天福碧螺春」,慢慢聽雨、看雨、看搖船、看行人,你會忘記自己是何人。
▲蘇州平江街,人生中至少該來過一回! 下集預告:我可以很大膽的告訴你,Makiyo事件在中國大陸是很難發生的。為什麼呢?因為大陸的計程車駕駛座都有「金鐘罩」!敬請期待下一集<來去蘇州/「金鐘罩」加身!大陸的計程車司機不好惹>。
作者黃郁棋,年輕的老屁股,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代號KK。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同時刊載於《ETtoday新聞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