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3 10:37:19瀏覽5079|回應12|推薦125 | |
◎《老子道德經》64 至 66 章註譯~ ..... 雁南飛/2013/05.23 第六十四章 〈註一:本章版本甚多,莫衷一是。據考證有謂「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為後人批註誤列本文,從之。〉 〈註二:考證又有謂「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亦為後人批註誤列本文,從之。〉 成語熟語: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註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安易持,猶言居安思危;謂為政者居安而不忘危,則政權穩固也。其未兆易謀,謂為政者於事之未有徵兆前洞燭機先,則能防患於未然也。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之於未有,喻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治之於未亂,喻事先防治,防亂於未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謂參天合抱巨木,皆從細小嫩芽點滴長成。九層之台,起於累土;謂巍然宏偉高台,皆從一磚一土堆疊砌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謂千里長途路程,皆由足下一步開始累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謂刻意逞強求功者反遭壞事,執著成敗得失者反易無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終如始,謂謹慎收割稻尾,要如同戰戰兢兢開始耕耘一般。則無敗事,謂能如此,則庶幾不會敗壞大事。 譯文: 為政者能居安而不忘危,則政權得以穩固;為政者於事之未有徵兆前洞燭機先,則能防患於未然。 為政者於事之纖細還脆弱時,立即打散使無害;於事之微小未擴展時,立即消弭於無形~皆不使其星火燎原,致一發不可收拾。 故為政者知所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亦知所事先防治,防亂於未生。 參天合抱巨木,皆從細小嫩芽點滴長成。巍然宏偉高台,皆從一磚一土堆疊砌成。 是以千里長途路程,皆由足下一步開始累進。而上述察微知著,仍須本於無為之治~刻意逞強求功者反遭壞事,執著成敗得失者反易無功。 為政者謹慎收割稻尾,要如同戰戰兢兢開始耕耘一般;倘能如此,則庶幾不會敗壞大事。 老子〈維基分享〉 = = = = =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註:「將以愚之」,今人有解為「以必要之愚民政策役使人民」,誤矣。正解應作「使人民奉行淳厚無巧詐之風尚」。見註解。〉 成語熟語: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註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善為道者,謂善以無為之道治國者。明,此處指巧詐之智。非以明民,謂聖人明君不以巧詐之智誆使人民,則民自純樸而無巧詐。將為文言虛詞,有多義;此處作奉行、使用兩解,均可通。將以愚之,謂使人民奉行淳厚無巧詐之風尚。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民之難治,謂百姓所以難以治理。以其智多,喻因其崇尚巧取豪奪之偽智所致。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以智治國,謂以巧詐之智治理國家。國之賊,喻國家之大害也。國之福,喻國家之鴻福也。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知此兩者,謂知悉上述「以智治國」及「不以智治國」兩者。亦,此處作僅為、只是解。稽式,猶言法則、範式。玄德,喻自然無為而治之道。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深矣,遠矣,謂道之深厚遠大或深思遠慮也。物=萬物→百姓人民→世俗之道。與物反矣,言與世俗之道能反其道而行。乃至大順,謂乃能返璞歸真,而成就自然無為之道體。 譯文: 善以無為之道治國之聖人明君,不以巧詐之智誆使人民,則民自純樸而無巧詐;而使人民奉行淳厚無巧詐之風尚。 而百姓所以難以治理,即因其崇尚巧取豪奪之偽智所致。 故為政者若以巧詐之智治理國家,是為國家之大害;若不以巧詐之智治理國家,是為國家之鴻福。 聖人明君知悉上述「以智治國」及「不以智治國」兩者,只是治理國家之法則。所以經常自知所謹守正確的治國法則,謂之自然無為而治之道。 贊歎自然無為而治之道深厚遠大,其與世俗之道能反其道而行;然後乃能返璞歸真,而成就自然無為之道體。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註:「是以聖人欲上民」,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作「是以欲上民」,省略「聖人」二字,亦通〈省略語詞〉。本文從考證版本。〉 成語熟語: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解: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百谷王,言百川細流之王者。善下之,謂善於謙卑處下之道。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上民,言欲安居天下百姓之上位。以言下之,喻能以民為尊,讓基層民意宣達而據以察納實踐。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欲先民,言欲居於天下百姓之領導。身後之,喻以為民興利為施政先務〈即急務〉。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處上而民不重,喻明君處於上位而人民不覺重壓〈被壓制〉;處前而民不害,喻明君居於領頭而人民不覺害己〈被迫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樂推而不厭,謂百姓樂於推戴聖人為共主,而不憎惡厭悔。以其不爭,謂以明君能「以言下之,以身後之」。 譯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川細流之王者,以其善於謙卑處下之道。 所以聖人明君欲安居天下百姓之上位,必然能以民為尊,讓基層民意宣達而據以察納實踐。 而欲居於天下百姓之領導,必然以為民興利為施政急務。 是以聖人明君處於上位而人民不覺重壓〈被壓制〉;居於領頭而人民不覺害己〈被迫害〉。 所以天下百姓樂於推戴聖人為共主,而不致於憎惡厭悔;乃因明君能「以言下之,以身後之」,故天下萬物感恩戴德,而莫能與聖人明君爭王。 帛書老子甲本〈維基分享〉 = = = = = = = = = = = = 《老子》是跨年代、不同學術思想作者集合的結晶。 以道家為主,揉合儒家、佛家、墨家、法家與兵家思想於一體。 http://blog.udn.com/Axeman/6629569 ◎推薦參考《老子》譯解及考證書目:2012/0914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坊間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著/台灣學生書局。〈校正版本之用〉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一、《老子河上公注疏證》/鄭成海 著/華正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二、《老子新繹》/吳宏一 著/天宏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三、《老子校正》/陳錫勇 著/里仁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四、《老子釋疑》/陳錫勇 著/國家出版社。〈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五、《老子心印》/成尚道 註講/文史哲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六、《老子註解》/劉省齊 註譯/三清道學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七、《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道教〔道家〕另類版本〉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老子》版本補註: 竹簡《老子》甲乙丙三冊〈組〉,可能是原始初稿。 最初完整版,可能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兩種之一。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為綜合後人各版本之通行本。 茲依成書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如次: 竹簡《老子》甲乙丙組=>帛書《老子》甲乙本=>各家版本紛立=>王弼注《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王弼之後出現之版本。 老子騎牛圖〈中國百科〉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