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略說》~0716 補充
2012/07/15 20:36:15瀏覽3871|回應0|推薦42

《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略說》~

 ..... 雁南飛/2012.07.16 補充

一、前言:

 《易經》不易;潔靜精微,深闢入裡。
 《老子》不老;博大精深,歷久彌新。

 可以說,《易經》是中國哲學〈形上學〉產生之根源;而《老子》是中國哲學〈形上學〉創說之起始。

 莊子思想學說,還可以《莊子.逍遙遊》〈或謂加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等篇〉作為其學說之總綱。

 但老子思想並非一時一人之作,且相關論述散見各章,犬牙相錯,欲舉《老子》其一、二篇足資代表其學說,實屬不易。

 是以《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明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若一定要舉出《老子》學說之重點,則勉可舉七則如次: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七十八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姑妄聞之,姑妄聽之

 《易經》若鑽研太精,則失魂落魄,昇華迷離之幻境。
 《老莊若鑽研太深,則神遊太虛,縈夢不知其所終。

老子〈維基分享〉


二、本文:

 以下引述《老子讀本.....林慧萍註譯/漢風出版社》部分重要論點,簡單淺說《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略要》。

 老子學說的思想體系,大略可分為 1. 宇宙論〈本體論〉、2. 人生觀〈人生論〉、3. 倫理觀〈道德論〉及 4. 政治觀〈政治論〉四個部分:

 1. 宇宙論〈本體論〉:主張「道」為宇宙之本體;故先有「道」,後有「天地萬物」。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篇,說明在「天地萬物」形成之前,「道」即已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篇,說明「道」為宇宙之本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人生觀〈人生論〉:老子的處世智慧,不外乎「知足常樂」、「處下不爭」、「以柔克剛」。

 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篇,說明「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篇,說明「處下不爭」的人生哲學: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七十八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篇,說明「以柔克剛」的人生哲學: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3. 倫理觀〈道德論〉:「道」於創生、化育天地萬物後,轉移內存至萬物之中,此謂之「德」。

 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篇,說明「道」作育萬物,功成而不居的大公無私精神: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篇,說明「德」乃「道」之體現與實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 政治觀〈政治論〉:主張效法「無知無欲」、「棄聖絕智」、「民本主義」及「無為而治」等天道精神。

 第三章「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篇,說明「無知無欲」的政治哲學: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篇,說明「絕聖棄智」的政治哲學: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篇,說明「民本主義」的政治哲學之一: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篇,說明「民本主義」的政治哲學之二: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四十八章「無為而無不為」篇,說明「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騎牛圖〈中國百科〉


三、參考資料:

引錄許宗興《老子---「本性論探究」》部分原文:

http://www.ntpu.edu.tw/dcll/paper/004/04.pdf

《老子》雖不能確定是一時一人之作,但其義理本身則具有相當程度的統一完整性,雖然《老子》作者是何許人也?他存在時間為何?目前仍眾說紛紜,但《老子》書之內容則為固定12;吾人如何將《老子》書所含以上諸問題做統一而不相矛盾之詮釋,便是吾人所追求之理想;如此理想表面看似容易,其實具相當複雜度與困難度。

《老子》書最重要概念是「道」,《老子》之道可釐析為甚多意涵,此等意涵又可初步綜合為三義:

 (一)、「存有義」:指宇宙人生之總原理,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字之曰道。」(25)「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77) 等。

 (二)、「宇宙論義」:指宇宙萬物之創造生成原理,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等。

 (三)、「道德價值義」:指生命活動之準則,包括主體生命之成德內涵與外王之政治文化規範等;如《老子》:「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7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30)「道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35) 等。

此初步之三義又可再綜攝為兩大類,前兩義可合為「客觀實有之道」,後一義可稱為「主觀體證之道」。前者以道為外在客觀存在,它是宇宙萬事萬物之總原理,也是萬物生成變化之總原理;後者以道為吾人內在主觀存在,它是主體生命實踐之價值理想。
= = = = = =
徐復觀先生主張「道家的宇宙論,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哲學的副產物」:

老學的動機與目的,並不在於宇宙論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面推求,推求到作為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論,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哲學的副產物。

老子思想最大貢獻之一,在於對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創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統的解釋。在這一解釋之下,中國才出現了由合理思惟所構成的形上學的宇宙論。老子之道乃由現象界進而追求其所以能成此現象之原因,所推度出來的。即是由有形推及無形,由形下推及形上。所以老子『道』的觀念的成立,是通過精密思辨所得出的結論。

《老子---「本性論探究」》作者許宗興按:

以上兩段徐先生論述顯有不一致;前段談「客觀實有義」與「主觀體證義」之主從關係,認為「主觀體證之道」才是首出,「客觀實有義之道」是副產品,因此應該由「主觀體證義之道」去收攝「客觀實有義之道」,將「客觀實有義之道」統合於「主觀體證義之道」中。然而,後段論述似主從異位,重在形上天之建構,並據此以解釋一切世間存在原理,「由形上學的宇宙論以建立他的人生論」24,故王邦雄先生曰:「仍是偏向宇宙論決定人生論,而不是人生論體證宇宙論的進路。」
= = = = = =
勞思光先生主張「《老子》之「道」乃一切經驗現象所依循之必然規律」:

勞思光先生認為《老子》之「道」乃一切經驗現象所依循之必然規律,此統律一方面超越一切經驗現象,另一方面又內在於經驗事物中,成為範疇萬物之形式力量。

《老子---「本性論探究」》作者許宗興按:

勞先生之「道」較屬存有學義,但存有學之道如何建立,它與「主觀體證」間之關係為何,此種道如何過渡到道德價值,以及二者間若衝突如何解決等,皆是問題,故袁保新先生曰:「在形上意義的「道」與具實踐價值意涵的「道」之間,勞思光先生並未提出明確的詮釋」;故對《老子》「道」之三義間之差異性與矛盾性,勞先生亦未有恰當疏通統合。
= = = = = =
牟宗三先生的老學詮釋系統~「主觀體證」之詮釋進路:

引錄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 72 年 10 月版,頁 89〉:

 從無為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煉成「無」。「無」首先當動詞看,它所否定的就是有依待、虛偽、造作、外在、形式的東西,而往上反顯出一個無為的境界來,這當然就要高一層。所以一開始,「無」不是個存有論的概念 (ontological concept),而是個實踐、生活上的觀念;這是個人生的問題,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學之問題。

 道家就是拿這個「無」做「本」、做「本體」,這個「無」就主觀方面講是一個境界型態的「無」,那就是說,它是一個作用層上的字眼,是主觀心境上的一個作用。把這主觀心境上的一個作用視作本,進一步視作本體,這便好像它是一個客觀的實有,它好像有「實有」的意義,要成為實有層上的一個本,成為有實有層意義的本體。其實這只是一個姿態。

 「道生之」者,只是開其源,暢其流,讓物自生也。此是消極意義的生,故亦曰「無生之生」也。然則道之生萬物,既非柏拉圖之「造物主」之製造,亦非耶教之上帝之創造,且亦非儒家仁體之生化。總之,它不是一能生能造之實體。它只是不塞不禁,暢開萬物「自生自濟」之源之沖虛玄德。而沖虛玄德只是一種境界。..... 故表示「道生之」的那些宇宙論的語句,實非積極的宇宙論之語句,而乃是消極的,只表示一種靜觀之貌似的宇宙論語句。此種宇宙論之語句?吾名之曰「不著之宇宙論」。亦可曰「觀照之宇宙論」。

《老子---「本性論探究」》作者許宗興按:

最後,論述牟宗三先生老學詮釋系統;牟先生採取「主觀體證」之詮釋進路。為解決《老子》文本中「存有義」、「宇宙論義」、「道德價值義」三義道之衝突矛盾關係,牟先生採取之方法為透過「主觀體證境界」來彌合三者間縫隙,進一步說,他是透過主體功夫修養,以言「主觀體證義之道」的建立,此最無問題。其次,他以「姿態說」說明「存有義之道」,他認為《老子》所說萬物總原理之「道」或「無」,表面看似為客觀實有,其實它之客觀實有性只是一姿態,是透過道德實踐後,所提煉顯發出之實有,並非指客觀真實存在。

至於彌合「宇宙論義之道」,他以王弼「不生之生」來說「道」對宇宙萬物之生成作用,此種生不是客觀世界中創造之意涵,如上帝創造世界然,而是當主體透過道德實踐後,放下自我主觀想法等執著,對對象物放開一步,不以自己主觀意識去把持、執著、控制、主導,而讓一切存在物以他最合適方式展現,此為一種道德境界之創造生成。

依上引牟宗三先生之說,牟先生以主觀境界來說《老子》「主觀體證義」、「存有義」、「宇宙論義」三義之道,頗能言之成理,前後一致而無齟齬,雖然不能由此證明此必為《老子》義理本義,最少較其他諸家更能統合道之三義,故較有可能為《老子》本真;至少至今為止,此為較接近《老子》義理之詮釋系統。

孔子問道於老子〈維基分享〉

推薦參考下列《老子》譯解版本: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坊間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著/台灣學生書局。〈校正版本之用〉
 
 九、《解讀老子》/傅佩榮  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一、《老子河上公注疏證》/鄭成海  著/華正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二、《老子新繹》/吳宏一  著/天宏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三、《老子校正》/陳錫勇  著/里仁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四、《老子釋疑》/陳錫勇  著/國家出版社。〈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五、《老子心印》/成尚道  註講/文史哲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六、《老子註解》/劉省齊  註譯/三清道學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七、《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道教〔教〕另類版本〉
= = = = = = = = = = = =

《老子》三種主要版本:

〔從弼注《老子道德經》為原則,從帛書《老子》乙本為例外。〕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馬王堆帛書,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維基分享〉


帛書老子甲本〈維基分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xeman&aid=662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