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 從大陸觀點看《海角七號》-- 沒有青春的青春期
2008/11/09 13:40:34瀏覽1030|回應0|推薦1

我覺得政治,歷史,情書,音樂都是這部片吸引我的原因..


電影的好看, 最終歸於氣氛,而氣氛的塑造可能來自於完成不可能的事情or ㄧ個長久以來的願望終於被實現等主題架構下,再搭配悽涼or 悲壯的氣氛..
其中若作者認為青春期的氣氛能代表台灣電影or 文化..我認為也代表了好萊嗚的電影文化--> 魏導曾說,愛情是普世價值..我想美國,台灣,中國大陸都是吧...

不能否認的是當時這部片是以商業電影來鋪陳,但事後證明了是部很成功的商業電影...以台灣而言..

大陸能否拍出這樣style的電影,我不知道..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style..相信無所謂好壞..好看就好..(聽說集結號大陸大賣..可惜台灣不到兩週就下檔, 不然我是很想看的)
 
/Mulder

--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55844&page=1&#bot

sina     2008/11/08 17:22
 
  主題:從大陸觀點看《海角七號》-- 沒有青春的青春期

沒有青春的青春期

帶三個表 @ 2008-11-08 2:47:20 分類: 雜談 好多人向我推薦《海角七號》,今天終於看到了這部創造今年台灣票房紀錄的電影。


我是一邊聽評書《岳飛傳》,一邊看的《海角七號》。我不愛看電影的一個原因就是耽誤事情,看的時候不能做別的。於是我現在鍛煉自己在看電影的同時再幹點別的。這邊正是八大錘大戰金蟬子,緊張激烈,那邊一個不知道說哪國漢語的女孩對著扮酷的范逸臣發飆。《海角七號》挺好,台灣版的《陽光小美女》,至少我看完覺得大陸的導演拍不出來。

《海角七號》是我看過的第三部台灣電影,第一部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看的根據瓊瑤阿姨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名字忘了,好像男主角叫秦漢,女主角是誰沒記住,好像姓林,不是林青霞就是林鳳嬌,反正不是林黛玉。第二部是《搭錯車》,因為裡面的歌好聽,就看了。所以我對台灣電影沒資格評價。

話先分兩頭說,大陸拍不出《海角七號》倒不是我們的水平問題,也不是廣電總急沒事老拿刀子閹割導演的雞巴問題,因為有些導演本來就沒雞巴。我們因為教育都把腦子教育壞了,看問題的時候都跟毛澤東一樣——世界二元論,非此即彼。《海角七號》火了,就自然把人家的東西來對比自己,然後簡單得出一個我們這邊環境很糟糕的結論。難道台灣的電影環境不糟糕嗎,可怎麼人家就能拍出《海角七號》呢?

其實這事兒跟電影沒什麼關係,都是社會背景和歷史的關係。像《海角七號》這樣的劇本,拿到廣電總急審查,估計也就開頭第一句台詞「我操你媽台北」會被刪掉,其餘都不會動。但如果你讓一個大陸導演來拍,一定會拍成《走進新時代》。我現在想知道的是,如果大陸引進這部片子,會不會把「我操你媽台北」這句刪掉?如果刪掉算不算「去中國話」?因為外國人罵人不習慣操人家的媽,都直接操對方,比如fuck you!

好多人都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政治寓義,比如在台灣,票房那麼高,跟一些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沒錯,那我如果問你,如果這部電影沒有那麼高的票房,像一部地下電影一樣悄無聲息,你又會怎麼解釋呢?看來,它不光是跟政治寓義有關。那它跟什麼有關係呢?我認為跟青春有關。

台灣文化一直停留在沒有青春的青春期階段,文化人格一直就沒有長大。為什麼台灣的文化人格沒長大?因為在1949年的時候他們被另一撥人轟到了台灣,人家一直想回來,但是就回不來。過去的那批人,其實文化還是停留在五四運動那個時期,那時候多朝氣啊。但突然給移到一座孤島上,這個島嶼的文化就在青春的橫斷面上重新生根發芽。所以台灣的文化留下兩個病根兒,一個是說不盡的鄉愁,一個是長不大的青春期。

先不說電影,聽聽台灣歌手唱的那些歌,有兩類題材的歌曲是他們寫得特別好而大陸永遠趕不上的,一個是鄉愁,一個是青春期。記得以前跟寧財神也說過這個問題。如果看清楚這個,再去看台灣現在的各種流行文化也就清晰了。

你看《鄉愁四韻》寫得多好,你看《童年》《光陰的故事》《將進酒》《我的未來不是夢》《那一年我十七歲》《那年我們十九歲》……如果他們願意的話,還會寫出《那一年我十六歲》《那一年我十八歲》《那一年我二十歲》……因為他們太擅長這個了。如果他們還願意,出一張唱片,第一首歌叫《那一年我十一歲》,第十首歌叫《那一年我二十歲》,這人肯定寫了十年才能出一張專輯。在台灣的流行歌曲裡面,充滿了大量的青春期與勵志歌曲,人家寫《真心英雄》,就那麼自然,我們寫首勵志歌曲就那麼空洞做作。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我們沒有正常的青春期,而台灣那邊青春期又太長了。你看看瓊瑤阿姨,寫的小說都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發生的事情。有看過台灣電影的人,不妨說說台灣電影裡面是不是也是青春期。

魏德聖只不過把這個青春勵志的題材翻了一個個,這個題材一直是台灣人民生活和夢想中的主題,尤其是,近年來這類題材的作品並不多,突然出來這麼一個,又觸動了民眾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於是就有了高潮,你說票房好跟什麼有關?政治寓義只是一種表面的符號,哪個傻逼看電影的時候老想著政治?一定有病。其實我們大陸吧,都喜歡的刀郎,但是大家都很虛偽,怕暴露自己的文化私生活,就非說自己喜歡拉威爾。所以我們的票房都很好,但什麼好東西也沒有。我們的文化沒有歸屬感,有時候像沒媽文化或是後媽文化。不信你就挨個分析一下唄。

我們也不能學人家青春勵志,我們有青春,但是還沒等勵志呢會被毀掉了。王朔不是說過嗎:「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流著流著就成了黃泥湯」。一點都不純真。所以,你看看《奮鬥》為什麼寫的那麼爛,拍的那麼爛,演得那麼爛,因為我們這邊的人大都不知道什麼是青春。而《同桌的你》《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這類所謂青春題材,這類的青春因為沒有未來而缺少了一些靈魂。

六十年一個甲子,台灣人已經早就過了青春期,但是他們青春期的特徵並沒有失去,只要有那麼一點點陽光,他們就下雨,《海角七號》就是對一直處在沒有青春的青春期的台灣民眾的最好註解。

還有愛情這個題材。毛時代沒有愛情,只有革命,新時代也沒有愛情,只有性衝動。所以現在國內愛情題材的片子和歌曲基本上最是慘不忍睹了。

國內唯一能發展和殘存的就是喜劇題材,相聲小品還有情景喜劇,生活在一個無
比荒謬的年代,中國人比別人更多一點的只有幽默感了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gentMulder&aid=236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