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4 15:38:09瀏覽100|回應0|推薦2 | |
ㄔ.附錄:父、母親一生簡述
1.人是如何自我封印、詛咒的? 男人如何逐漸封印自己的心? 他 年輕的他,耕作家中土地、忙於農事,工作忙碌,難得休息,總是忙到三更半夜。 青壯年時期,隨著孩子的出生,一份薪水不夠開銷,夫妻為生計奔波,農事做完後,夫妻倆又到磁磚廠做夜班,直到23點才回家。有一段時間,最小的兒子甚至不認得母親的模樣,因為都是阿公和大女兒照顧,兒子還在睡夢中時,他們夫妻就得出外奔波。 當他結束農地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創業,縱使困難依舊迭踏而來,一家六口也有生活靜好的時期。然生活總難順遂,被錢追著跑的日子,夫妻總有口角,而他因愧疚心,且為了家庭和睦而忍耐不言,讓妻子宣洩,換得靜好時光,久之,這似乎成了他的形象標誌。 卻沒有人覺察到他的內心狀態,彷彿他生來就是這樣,有誰識得原本的他? 在生活摧攪得如一灘泥水的日子下,又有誰認得誰的真心?
中年的他,下班後喜歡坐在客廳,看著電視、等著吃飯。那時候,子女還不懂事,也與他不親近,這是那年代眾多父親的圖像,其實他很少生氣、更不打罵孩子,但也很少有笑容,因此顯得嚴肅,加上每天早出晚歸,孩子不常見到他,使得子女都離得他遠遠的。 而他彷彿一座雕像,常常就坐在客廳,沒有言語,看著電視,像似俯瞰這個家,是這個家的觀察者。有時候大家都入睡了,還能看到他,坐在客廳黑暗角落,獨自沉思,或是深夜獨酌,始終沒人能走進他的心。 多年來,夫妻間相處,早已經只剩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生活瑣事,再也沒有內心情感的交流,夫妻情感只剩子女的羈絆支撐著。 他總是忍著妻子情緒性的發洩,他知道那是他欠她的,也感受到她的苦。她毅然嫁到一個大家族,偏又屢屢成為婆婆嫌棄的對象,萬沒想到妻子竟能吃苦耐勞地學著煮飯、做農活,還幫他生了四個小孩,往往生產前一刻還在田裡工作,下一秒已陣痛要生產。他的孝心讓他無法為她做什麼,卻又感動於妻子的韌性、忍耐,她已為他付出太多了。於是,他讓她任意發洩,不做任何反抗,只是沉默著,始終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發覺這樣沉默的心聲。然而這樣的不發一言,其實無助於療癒妻子內心的憤懣,反而更生氣他的不解決。兩個人思維的迥異,導致相處有了更多裂痕。 退休以後,他仍常常站在陽台、抽著煙,看著外面,感覺沒有人可以走入他的心。他始終不多話,儘管他有四個都已步入中年的孩子,儘管他的女兒會刻意找他聊聊天,不過似乎很難開啟他的心。 似乎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會說他是個「古意」的人,他牽手了一生的老婆正因為這特點及感動於他的孝順而嫁給他。只是孩子出生後,生活重擔更是壓得喘不過氣來,婆媳關係他不管怎麼做都是左右不是人,而兄弟姐妹間親情……怎麼長大後,總有個說不出口的隔閡?於是在生活困境中,他逐漸成了個不多話、安靜做事的人。 夫妻為錢的事開始有了爭吵,吵架也讓著老婆宣洩。生活中的苦,他又不願讓妻兒知曉,於是家中聲音除了孩子嬉鬧聲、夫妻吵架聲之外,似乎內心的聲音再無人可訴說。曾幾何時可以談心的老婆,也由生活壓抑著,都壓得人再也聽不到內心的吶喊,彷彿這喧囂的世界,卻沒有一個聲音可以對話,緩解內心的壓力。 長期婆媳相處不和睦,老婆長期受委屈,怨懟他的無所作為,而自己也因不富有被兄弟姐妹看不起,幾無互相往來。儘管真心相待,渴慕兄弟姐妹之情,無奈兄弟姐妹的無視,對於這個木訥的兄弟,或許「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許緣深緣淺難相知。 在倫理親情上,他孤獨地走著一條不同的道路。兄弟姐妹13人中,獨有他留在父母身邊,其餘兄弟姊妹都外出打拼自己的事業,唯有他見老父形單影隻地在田裡工作的背影有所不忍心,他便從初中輟學了,好不容易聯考考上的初中,因為孝心使他毅然決然放棄讀書。 家中田地、農地等等栽種工作,慢慢地落入他與妻子身上,不論豐收與否,收入全部上交母親,母親獨攬經濟大權,他們夫妻倆也只不過領薪水過日子。即使他娶妻生子,他依然向母親領著一份薪水,當時女人沒什麼工作機會,都是要嫁人的,儘管婚後她做了好多工作,一人當好幾人用,但當時女子社會地位低,連她也無法有任何異議。當時的社會風氣即是如此! 曾經大女兒高燒至40度,在當時沒有繳保證金無法看醫生的年代,把他們夫妻倆急壞了,他去找母親,要不到錢,雖然他並不了解母親所顧慮的,不明白為什麼,但既然母親做此決定,也必有其道理,所以只好由她回娘家去找母親、找兄長借錢,才終於讓大女兒可以看醫生治療,然而即使這樣,他對母親也並無怨言。 他對父母親的意見,從來是遵從的,由今來看或以為愚孝,但他從來沒有怨懟,只是一心孝順,這是個性使然。畢竟在那艱苦年代,因為父母親很辛苦工作,母親又很會攢錢才得以買很多土地,他們才有相較舒適的生活,當很多人窮得沒飯吃、沒辦法上學的年代,他不用去乞討,還能上學,單單這點,直至老他都是很感激的。 他自個兒也受母親影響,一生都很節儉過日子,所以他理解母親,但妻子的觀點與之不同。 然當時傳統年代很重視三綱五常的倫理,他們家在當地一個傳統大家族,有很多事不是現今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一窺堂奧的。 譬如:他的兄弟姐妹回家都可以要到錢,不論生意失敗、創業等等,母親都會大方給予,而且那些錢都是他們夫妻辛苦下田工作、凌晨三點到農地拔菜、再到市場賣菜等賺來的,但卻都是給了出門在外打拼的兄弟姐妹,而他們女兒看病的錢,母親不給,也不借。妻子心裡氣急敗壞,但是又何奈,只好連趕夜車回去找娘家媽媽及哥哥借錢。 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或是因果,造成了這樣親娘不疼、兄弟不屑的情況?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即便連親母子之間也是無法一窺堂奧,難以下定論。 也幸好親爹倒是很疼這個在身邊的兒子及媳婦、孫兒女們,這使得他老婆甚感安慰,心裡總算有股慰藉。或許只是當時社會現象,很多父母都是較疼離家在外的孩子,在身邊照顧尊親的孩子,好像疼不入心,或許只是一切只因社會風氣吧! 儘管他妻子對此事有很多怨懟,直到老年都還在抱怨,而他卻覺得沒有愧對天地良心,也算對得起自己了,唯一感到對不起的就是他老婆,讓她嫁給他卻吃了那麼多的苦。
女人又是如何孤寂、心死呢? 女人一向嚮往愛情,即便都喊著「愛情是婚姻的墳墓」,卻依然無怨悔地往裡頭跳,似乎認為自己有活在愛之中的信心,殊不知生活是很多考驗的,若想活在愛中,雙方都要在艱困中仍能表達愛意,否則生活中一點小事,就會讓雙方把心門逐漸闔上……
她 她從來就是個開朗活潑的人,自小生活雖然不是富裕無憂,曾經也過著吃豬油拌飯的日子,那時代卻是多數人都吃不起白飯的,而她已經很幸運了。只是從事公職的父親來到台灣後,在她初中時就離開人世了,雖然仍然讀完初中,但民國50年代女人找不到好工作,她初中畢業就出社會工作了,曾經是衛生所護士、國光號小姐、百貨公司小姐,那時百貨公司初入台灣社會,百貨公司小姐都像是選美出來的,非得美貌、儀態端莊不能入選,而她的美確實毋庸置疑,加上她燦爛的笑容,確實吸引一票追求者,但她偏偏相中了家裡務農的傻小子。 交往期間,她還特別到他家去偷看他,是否如其所述,看到他辛勤工作的背影、看到他孝順的姿態,聽到鄰居的稱讚,她沒有選擇有錢人,竟就選擇了他。她單純地想,喜歡單純、老實、孝順的人。 儘管曾經歷繁華洗禮,然而初心未改,她依舊看重人的品格遠超過物質。 但生活卻太殘忍,婚後從小姐生活變成要煮一大家子的飯菜,從來不會煮飯的她,被婆婆不時責罵、羞辱,最後是老公教她煮飯,最後變得很會煮,甚至還可以辦桌的程度,當時大家族裡,所有食物都得自己做,所以她什麼都會做了,如包粽子、年糕、發糕、湯圓、麵龜、麻糬、…… 她從百貨公司小姐轉身成了農婦,開始下田、開始學做農事、開始學會養豬、雞、鴨、鵝等等、更開始學習殺雞、鴨、魚等等、開始在三更半夜到菜田拔菜、洗菜再到菜市場賣菜…… 六個兒媳,只有她留在身邊,於是被六個大、小姑盯、釘得滿頭包,老公沒有為她說一句話,這成了她的心肋。 處在這麼一大家子裡,像個初入虎窩的她,似乎成了獵物,而她孤立無援,有誰知道要來救她呢?所有農家生活中的事,她全部從頭開始學,她不是千金小姐,卻也沒有如此的生活經驗,她不是怕累、怕做事之人,難過的是這麼拼命融入這個家,卻婆婆不疼、姑子們挑剔、老公難於護持的,這樣的氣氛讓她的堅強逐漸退走。於是,個性、脾氣開始產生巨大變化。 她是否曾經後悔了,時間久到她都忘了說了多少次,然而婚後原先開朗的個性、笑容確實逐漸消失不見了,不知何時開始,內心裡出現很多她未曾意識到的怨言、忿恨、憤怒,只有面對丈夫時才能毫不保留的宣洩,其餘時間她都得閉緊嘴巴。 曾經還可以優雅過日子的人,婚後突如其來的生活的狂風暴雨,打擊得她難以承受,她看看丈夫,他的苦她也感受到,她說了、罵了又如何,慢慢地,她已然不知能訴予誰知? 然而這一切都是自己選擇,其實即使是一句安慰,都可以溫暖她的,可惜夫妻雙方各自有苦、也各有性格,無人願先低頭,對他們而言連說句安慰的話都不會,以至昔日之情開始裂變。 一開始還有姊姊們、摯友的慰藉,卻總有些話是無法言說的,人總要承受這般的「成熟」。 偌大的苦楚,往往在受婆婆氣後,再把怨氣出在她大女兒身上,總有藉口,讓她手中的藤條不斷往大女兒身上揍,她沒有意識到她只是在發洩,幸好鄰居、親戚看到了,會拉開大女兒,免得造成憾事。 打完後,她內心並不更舒服,只是這已成了日常,一陣子總要來那麼一次,頻率隨著婆婆的挑剔而定。她以為這樣的發洩可以療癒自己,卻並未滿足過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也未曾想過另一個女人—--她大女兒的心理感受,而這樣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在當時並無不妥,也不受關注,大部分婦女、甚至當時所有的人,沒有人意識到要往內心察看自己受傷的心,安撫它、療癒它。審視自己內心的傷口、療癒心的傷痕,在那時代很少被重視。直到三、四十年後,這個議題才被關注,開始從人的童年記憶進行療癒,因發現早年的經驗會影響後來的內心,終於內在療癒成為顯學。 日子一久,先生的安靜,變成了沉默。回想起兩人戀愛時出遊、相處也頗為歡樂,他滿臉燦爛的笑容洋溢著青春活力,那著實令人心動的笑臉,吸引了她想不顧一切地跟隨他一生。 誰能知婚後日子丕變,真是印驗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如果只是為結婚而結婚,如果只是為了傳宗接代而結婚,那麼這句話正潑了一心嚮往愛情的少女心,那時候,「愛情」能撐起一個家嗎?當然她也並非那麼天真的的以為愛情恆久不變。 日子在忙碌中轉動,原本開朗活潑的她,忙得沒有什麼人可以說話,婆婆都盯著呢!內心的委屈想找他吵架發洩又吵不起來,他總是不發一語,任其發洩,他知道她的苦,卻不曉得如何能安慰她。而她發覺原來沒有人可以盛接、能理解她,更無人可化解,逐漸地她封閉了內心,不再和先生交流,所有的委屈、憤恨都化成暴怒,他們一言不合就吵架,只見她不斷罵,而他只是沉默不言,生活在吵鬧中、孩子的牽絆中持續著,倆人都沒想過在這段婚姻中,如何表達自己、安慰對方,或者彼此理解,化解怨言,於是,終於她成為了潑婦罵街似的發洩、終於,他開始喝起了悶酒,之後,更於酒醉後,他開始藉酒發洩,說出他內心隱藏的苦。 兩個人不同的發洩方式,都無法緩解雙方內心的痛苦,反而加深彼此的痛苦。
他 你絕對難以想像他是如何盛接妻子的脾氣。其實也只有藉酒醉,才有勇氣說出內心的話。當他清醒時,這些話都說不出口,只有在迷迷糊糊時,才能最真實的表達當下的心情。 誰曾想過要這樣的展現自己,既為他對妻子的愧對與感激、又對妻子張狂的氣憤與同情,然而又有誰理解、體諒他的苦楚呢? 其實他心底所有來自家人、妻子、孩子的倫理親情的孤獨,遠遠比來自於生活的磨難,更讓他心痛。他不知道如何打破這樣張揚的孤獨感,莫非真得像李白於月下獨酌的苦悶,似乎也只是喝醉了,暫時解憂吧! 想到孩子們即使他常坐在客廳了,總是怯怯喊聲「爸」,或乾脆避開、躲著。他感覺自己彷彿是家裡的外人,想到自己為這個家奮鬥、拼命,卻換來孩子的疏離,他的內心感到巨大的傷痛,卻對此情況無能為力。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家,卻沒有一點歸屬感,真是會感到洩氣,但是又何奈?孩子還不懂事啊! 偏偏生活的折磨、妻子的吵鬧,讓他也封印了自己的心,看到家裡這樣的氣氛,妻子不想理他、孩子躲著他,似乎自己就這麼不受歡迎,那麼,好吧!「把家留給他們,我出去!」 於是,他下班後,他出去找當兵時的拜把兄弟、相熟的姪子,在他們那兒把酒言歡。 一開始,還不好意思留太晚,逐漸地越來越晚,愈來愈習慣喝酒。醉酒回到家,大家都睡了,只有這時候,他才能好好看看他們的臉。如果能夠,家庭和睦、有親子之樂,誰會想在外流浪、在外喝酒呢? 他知道妻子與孩子們都以為他就是愛喝酒、就是不想回家,可是他內心真正的苦悶,到底有誰知道?即使他正常回家,看到孩子們躲、拘束的樣子,他也不希望他們不自在啊! 他自以為是一種成全,成全妻兒子女的自在。其實問題並未解決…… 「自己該怎麼做呢?」他問自己。有家竟歸不得,是何等無奈? 就這樣自己被逼著喝了好多年的酒,在外流浪了好久,看到別人家的溫暖,自己何嘗不想要呢?沒有人知道自己在外流浪的感受,誰不想回家享受天倫之樂?自己到底哪裡錯了? 真的太久了!在外喝酒,躲著妻子兒女的不開心、不想見他的那種氛圍,到底要怎樣回歸? 真的很想回家! 長大後的兄弟姐妹情感變得疏離,就連自己親生的孩子也與他隔一層膜似的,這種隔閡感真的讓他很難受。為何最親近的人卻離得最遠? 最後,他還是喝醉了,但提早回家,睡覺。慢慢地,讓自己「回家」!希望孩子慢慢接受他,他終於還是勇敢踏出了這一步。當他開始正視心的呼喚,他願意行動,發現其實也算順利了! 不過,妻子的怨言終究還是像砲火一般襲來,這是他必須盛接的,他默默聽著她的怒、她的恨,他也聽到了她的愛,她對這家的愛與付出,完全不亞於他,甚至原來有很多事,都是她承接著做好了,這下,他才發現很多他以為的事,真相並不如此。 他有愧疚,但卻又承受不了妻子一天比一天的肆放的情緒,在家裡幾乎天天被妻子罵,儘管他已經很卑微的沉默著,也換不來她的諒解,終於,他也耐不住了! 他藉著酒醉和大女兒溝通,大女兒不說話,竟然暈倒了,一下驚醒了,這反而讓夫妻倆同心去關注孩子,幸虧無事,不過他也不再唸孩子了。 面對妻子,他總是先忍耐著、讓著她,畢竟他也沒為她做什麼,唯一的只有「讓」,只是他感覺妻子似乎並不想休戰,不想和睦生活,還是常常有很多理由可以對他生氣、冷戰,他並不想這樣,婚姻走到這樣,他自然有責任,只是再也不知道如何讓妻子內心可以平衡點、安慰點,她要的他也總是想辦法滿足她,「難道生活中不能有相互包容、理解嗎?」 開始回到家後,雖常常被妻子罵,他也覺得自己總算「回到家」了。 只是喝著悶酒的他,時間一久,被妻子罵到忍受不了,終究還是反擊了! 看來「忍」這個功夫,他還是破功了! 天下男人看來沒有幾人可以完全做到「忍讓」的功夫。 於是藉著酒醉,發洩他內心的苦,「誰都有苦啊!我不說你知道嗎?你苦,難道我不苦嗎?」 倆人開始了對罵,而他在獨酌微醺時,聽到她的反擊,一時受不住,開始打她的房門,這下子,驚嚇到了子女們,他們感到恐懼與擔憂。二個女兒甚至躲在門後注意聽發展,就怕兩人吵到打氣來。 這樣的情況又持續幾次後,她也學聰明了,他鬧的時候她安靜,讓他發洩;不過隔一天,當他清醒了,換她罵回來,這時換他安靜聽她罵,兩人又換了個相處模式,但這個情況依然是子女害怕的,就怕擦槍走火啊!
2.心相近,難! 心與心的靠近其實並不容易,即使是相愛的人,甚至是家人,彼此的心能向彼此靠近,那真的是 要擁有很大的緣分、福報,才得以享受美好的關係。君不見電視新聞常常報導家庭失和導致的意外,每每看得令人心痛。 想要釐清楚為何兩人的心,會愈走愈遠,甚至生恨? 我想原因過於複雜,但無非是雙方能否彼此採取開放心態,對於過去種種又是否能釋懷、是否能以正向思想去看待對方的言論、行為舉止,溝通的過程是否能真誠、能否坦承一切等等,都是重要關鍵說實在真的很不容易,每個人受限於生活環境、教育、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各種經歷……等等的不同,有太多的不同都造成雙方思想的差異,一旦溝通時控制不了情緒,整個情況又崩盤。這樣的情況應該在現實生活中,正困擾著大家,然而自古以來,大部分的人對此仍然感到困擾。 常常是因為不了解對方所經歷的、所感受的,或者拒絕接受對方的說法,自以為是的態度,會讓彼此漸行漸遠。說起來這真的是自尊作祟,不願低頭承認也有其他的,往往失去走向對方心底的那條路。 雙方願意敞開心去傾聽對方的內在聲音時,並放下自己的執著,願意嘗試對方所說的,如此才能開啟彼此走向對方心靈的旅程。
男人與妻子終於迎來退休生活,男人沉默不語,時常陽台上抽煙,而妻子忙著學唱歌、忙著到處跑電台唱歌,享受沉浸音樂的美好。退休後的日子,雙方整天都在家,男人的孤獨在沒有工作後被寂靜籠罩,然而她的孤獨卻被音樂所填滿,於是她變得開心多了,而男人也被妻子的快樂感染了些,於是兩人也會一起跟著旅行團出遊,這成了他們關係的潤滑劑。 不過真正讓兩人重拾戀愛時的甜蜜,卻是女人生病期間,也是臨終前了。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通常人面臨死亡,對自己過往的作為往往有所悔悟,彷彿很多事到了死神面前,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現在卻似乎並非人人如此,即使對方死了,另一方也依然憤恨難消的,所在多有。 但他倆人依然有令人感到欣慰的結局,彷彿電影到了最後,來了一個Happy ending。男人與女人生活了一輩子,最終在女人病徵初現時,兩夫妻在相處上,才有了轉變。這是什麼樣的力量呢? 應該是男人真心誠意地全心照顧,讓女人感動在心,終於放下了這一生種種的爭執、憤懣,兩個人都願意放下過去種種時,那樣的心意是很清楚可以感受到的。於是,女人才驚覺過去的錯誤,在臨終前,向丈夫表達感謝與歉意、愛意。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結局,其子女若知想必也萬般感動! 這一個例子顯現了最重要的真誠、敞開心、放下,因此兩人的心終於靠近了。花了很長的時間,在相處了半個世紀後,心才真正的相近了。 堅信這不是孤例,世上仍有一輩子恩愛的夫妻,夫妻一起生活的種種挫折、困頓,最終能得到美好結局,這一世也算圓滿了。但依然要說,這真不是容易的事,但卻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有的結局顯示孤獨的狀態是因為心的悖離,背離美好、善的心念,被挫折、困難困住了後,把自己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來。 他們夫妻恐怕從來沒想過,其實是自己把自己困住的,直到老婆退休後重拾唱歌興趣,走出那些煩擾的瑣事,走進人群,才知曉那些煩惱的事,一旦轉移焦點,就發現好像也沒有什麼,當初為何那樣爭吵不休呢! 人最後頓悟了這樣的道理,也還是不錯的,總比一生執迷不悟,至死還不願放下的好得多了! 然而知道這樣的道理者,應也不少,或許卻也不多,能修正者更是少之又少。 所有的孤獨來自於心,而心會感到孤獨,是因為關閉了自己的心,不與外界來往。而這樣的人,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竟然隨處可見!愈來愈多的人寧願宅在家裡,懶得出遊、懶得社交、懶得傾聽別人講話、也懶得展示自己思維,從此踏入孤獨行列,卻樂此不疲! 因為少與人群接觸,而致使工作不順利,於是失業、找不到工作的人,變傾向於在家給父母養,真的得慶幸父母健在,還能有力氣工作,賺錢養家!這樣的人在日本新聞中看到很多,而台灣也並非沒有。台灣比較多是領失業補助金或社會低收入戶救濟金等等。有些人一生都給國家養,卻也不臉紅,因為就是有人認為理所當然!不過這樣的人也不完全是孤獨者,有很多依然過得很愜意,對物質慾望沒有很高,卻也適合修心。其實也已經在遠離人群,很多高風險家庭正是遠離了社交活動的家人導致的,因為缺乏與人來往,對社會的疏離產生了內心問題所導致。 在二十一世紀,農業時代進入工業、商業時代到如今的資訊科學時代,時代巨輪一日千里地在跑,然而人們的內心卻遠行了。 有時,孤獨與疾病帶人看真正自己,回到真正的自己,這是上天的禮物。 若是自絕於世,把自己內心封閉、不與人來往,內心感受到一切的不好、怨恨,不願走出來時,是對自己的詛咒、更是一種自我封印。 如何解開呢? 唯有用開朗、正面、陽光的想法與態度,走出封閉的世界、接觸人群,如此才能重新看到真正的美好。 當然能像我父母因為疾病、懺悔、放下,也是一個方式,但你願意如何回歸真正的自己呢?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