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2023/09/30 12:27:48瀏覽152|回應0|推薦2

6.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語,從《莊子中而來,於兩篇文中出現,其中一個出現在《莊子·天下篇》:惠施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汎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此段大意是:大到極點的沒有外圍,叫大一,小到極點的沒有內核,叫小一。……太陽剛到正午的時候,它就偏斜了,生物剛生下來就走向死亡了。因為萬物是一體的。

另一處則出自於《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此段大意是:物象沒有不是以他物的「彼」,作為自己的「此」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各種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到另外一面,而只有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才能有所認識和了解,所以說,「彼」是因為「此」而產生,「此」也因為「彼」而存在,「生」的過程也伴隨著「死」,萬物正在不斷地出生成長,也在不斷地死亡消失。剛說「可」的情形時,又變成「不可」的情形了,剛說「不可」情況時又變成「可」的狀態了;有因而有認為是「是」的,就有因而認為是「非」的;有因而認為是「非」的,就有因而認為是「是」的,可說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的,兩者似乎對立,卻又彼此共存,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好壞是相對的,甚至也會因人的立場而轉換,所以,聖人是照應著天理的,以順任自然的達觀態度去對待這世間萬物。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句話就以上所論,萬物都在不斷生滅之中,若以此比喻說明人心,也是一樣,與「心之生滅,如魔之生滅」也遙相呼應。不過莊子論點,只是認為事物具有兩面性,且是萬物一體。換言之,一切生滅都是一體的,因此順應天道而行,隨順因緣即可。於此,回到真實人生而言,人生存在各種現象,只是生滅之中,還是須符合天理,存在彼此平衡的狀態,若以此點觀乎現今狀態,似乎有所背離天道而傾斜一方了,這實與人心具極大關係。

因此捫心自問己心,以回歸天理正道,須認知自己來到人世間,所為何來?多數人可能從未真正了解過自己為何來到人間,目的為何?

    一般而言,無極天靈是階段性到人間修煉,如濟公便曾經在宋朝以李修圓為名,下凡鍛鍊修回真我,回歸神位。而21世紀的無極天靈多數是為了通過龍華科期科考而來,亦是為了修回真我、以濟世天下,渡過末劫,完成任務,這過程中更是場場考驗,考驗著「心」,自己所持的是什麼「心」?

    幾乎可說無論先天靈或太極靈多是為了修煉自己,讓靈魂成長而來到人間,而這修持自我的過程中或許苦難重重,讓我們痛苦不堪,其實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念所致,因為我們把它當成了受苦,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何自己要這樣受磨,因此感到痛苦與怨恨!

    事實上,當我們的心念改變,將能欣喜的接受一切磨難,因為自己正是為了靈魂成長而來,苦難是必然的,通過愈苦成就愈非凡;當了解了原因,應能感到喜悅,因為通過一個個考驗後,會感覺自己彷彿浴火鳳凰似的涅槃重生,此時應能感覺到:每一刻的過去的我都已經死去,每一刻的我都在讓自己重生,因此每一刻的我都不一樣了,只是當下細微的改變,要等到日後才能發覺,但人是在這每一刻的生滅之中蛻變,而這種感覺正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啊!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以莊子而言,亦有探討生死議題之論,然而就心之「生死」,亦可以此為運用之心法。簡言之,即使此刻的你,並非遵循天道而行,內心生魔,行事如魔,然而無需擔憂,只要改變即可,當下改變,於當下蛻變,這種時時刻刻生滅的人心,當下負念、魔念的惡心,改正為正念、愛與善的仁心,正是活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之意,人心常常在這樣的誘惑中來來回回,正是修煉這樣的「心」,如何能維持在正確天理之道,就是人心的修煉,也是所有靈魂來到人間最重要的目標。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79926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