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 心之生滅即魔之生滅
2023/09/18 19:57:59瀏覽97|回應0|推薦3

4.  心之生滅即魔之生滅

 

《西遊記》一起文就是一首偈語以道出天地演變之數,其所欲述者為何?所述乃天地演變之理,然則天地是如何演變的呢?皆從「至仁」與「善」開始,任何一個「物」都由此二者成就而來。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偈語中可知盤古創造了宇宙和眾生,那麼盤古依靠的「工具」是什麼呢?不只是那把劈天的斧頭,而是「至仁」與「善」,所以說「發明萬物皆成善」,宇宙天地所創生出來的一切,都由「至仁」而成「善」,其實人心原本就該如此簡單的,原應該只有單純善的仁心,卻如何變成如此複雜呢?

     當人心愈趨複雜而沉淪時,妖魔之心便易出現,內心便出現了魔障,「魔」的梵文本義就是「障礙」、「擾亂」的意思,人心將這些思想具象化後,就產生了「妖魔」,所以《西遊記》寫出了降魔故事,便是勸人心該返回「善」與「仁」的純樸,過著簡樸美好的生活,故而這就提到了如何修煉這顆「心」,如何打倒人心的「妖魔」,而修成正果,於是可知修煉為什麼與天地宇宙生成有關,因為天地的形成正由於「至仁」和「善」的因緣和合才形成宇宙萬物的,一切演變之理,也由此而來,因此修道者要修善、仁,否則天地宇宙的變化,就會造成萬物的「厄」,就如同人造成了現在地球反撲的「厄」,《西遊記》正是因為「厄」,所以天地眾神佛皆來協助「釋(放下、解除)厄」,讓天地一切再歸於「至仁」與「善」,這兩個可以生法萬物,造化會元功,造天地、化萬物、集合匯聚宇宙的元素。

    《西遊記》一般視為神魔小說,我認為亦可隱喻其為尋得真我的一個過程,因人一旦降下人間往往也忘了真正的自己為何?受到肉體的限制也變得愚昧不清,一雙凡眼看不清這大千世界的真偽,像金蟬子降下的唐三藏,亦是如此,唯有當他修道有成,方能知自己是誰?

「神」意謂著「人皆有佛性」之謂也,人原具神性美好之德,然總會受到各種誘惑而誤入歧途,《西遊記》內的妖魔鬼怪隱喻著的就是誘惑,孫悟空的斬妖除魔即暗喻著人心對抗著生活的種種困難、誘惑,因此人若看不清真相,就會陷於困境,逐漸心開始扭曲如惡魔般的念頭,卻障礙住了自己,於是《西遊記》所表達的就是要修那顆「心」,因為人的心影響著自己、與世道的美好或醜惡,正所謂「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意即心裡所想的若是魔鬼似的惡念、負念,則魔就因此產生了,障礙住了自己智慧,以至於錯走了人生路;一旦心中此種想法消滅,各種魔鬼般的負念、惡念都消失了,他才能看到到自己應該怎麼做,人生才易走上正道,這也就是生活中常出現「心之生滅,如魔生滅」的顯現,而人如何化解之意。

如今人似乎只有少數人會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所想的是什麼樣的念頭?一般而言,有時魔鬼般的思想,總是包裝得好像是正確的、善意的,若能跳出來看,才能發覺原來是錯的,這也就是為何詐騙能盛行的緣故吧!也發現人的價值觀不斷質變,若是無法看清似是而非的觀念,就會陷入魔鬼般的負念中而不自知,就像觀音菩薩說的:「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此句含義正是善念、惡念也只在一念之間,佛魔是一心,一念悟即是佛,一念迷則成魔。一念善,發菩提心即為佛;一念惡,墮落沉淪,即為魔。佛魔本一體,成佛、成魔皆由心起,就在一念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觀照自己的內心與行為是否相符?有些人「嘴上學佛,心裡學魔」,就是忘卻根本之道在於「心」,那個「仁、善」之心,嘴上唸佛,卻忘了修心,忘了觀照自己的內心、念頭,這就是需要辨別正確的思想,才不會被魔幻化的思維、行為所蒙蔽了,隨時回到己心修正,才是重要的。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798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