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學習之道
2023/10/11 23:15:20瀏覽87|回應0|推薦2

9.學習之道

    

人類從呱呱墜地以至於成人,生存、生活……等等的過程都必須透過學習,一般而言,學習該是快樂的,很多人卻談「學」色變,孔子認為學習是人生最重要的,透過「學」可以成就一個人,譚家哲教授詮釋說:「學本身雖未必為德行,然是一切德行之本,是人能致道唯一之基礎與途徑,人自覺努力之本,因而亦為人之賢與不肖最根本的區分。」

學習就是從中找到身而為人的價值,如果人的價值付之闕如,不知自己所學何事時,那麼就悅樂不起來了。人確實是因「參贊天地之化育而偉大」,試想這天地間除了自然渾成而外,不都由人所創造出來的?任何事情的形成,都先由思想產生,經過時間的演化,逐漸創造而具體成型,仔細思索人類世界中的東西,確實是「無」中生「有」,就像古人不會知道有飛機,然而從古代風箏的出現,可見已在醞釀飛行器的概念了,這是人類思想的茁壯,當然思想是從「學」而來的,隨著歷史遞嬗、循著前人智慧累積的腳步而成長。

從「學」的種種面向來說,「學習」是包含一切,如謀生知識、為人處事的能力及一切德性等等,換言之,「學」是人生價值的體現,人欲實踐自身人生意義,都從「學」起始,「學習價值是因為我們參與了它」,學習真正意義唯有呈現於人生,才顯見其義,否則也只是紙上談兵。

人生中很少有不學而能,縱然如王勃、莫札特之天才,也是技能,仍須在實踐中學習。所以「學」的確應作為人一生努力其人生價值之實踐的根本,現今倡終身學習,其實,人生本來就是不斷的「學」,任何一件事都是學來的,小如吃飯,大如人生理念之實踐等等,莫不透過 「學」而來,即便是反省也是一種「學」,人生的體悟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

人其實每天都是「日日新」的,那細微的變化只是不易察覺,而人始終都在「學習」之中的,今日的我與明日的我自是有所不同,這固然也得人要有所自覺學習,生命才真有所成長。

《論語》根本就是一部「學習」之書,譚家哲教授做了篇名與內容的分析,別有創見,也是因為讀到他的書,才發覺《論語》思想之難得。如:<學而>是成人之道,即成為真實的人,因此談的是為事及人類的存在之道。而<為政>論人自身之真實,故是論及人種種作為及行為之「正(政)」,特別是人在「為」時背後心志及心態之正。<八佾>則是總論禮樂之道,此二者乃人類存在客體共體之正道。

這不是法律制度可以做到的,只有禮樂才能成為內化的道德,一個真實的人也不是法律制度面可以形塑的,因此孔子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策去引導民眾,用刑罰去整頓,雖然能暫時避免犯罪,但是民眾還是缺乏羞恥之心。若用道德來引導,讓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涵養,再用禮節教化整頓,民眾不但會有羞恥之心,而且還能自覺走正路。

 

君且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章總括而言就是「學」,為何放在整本書的篇首?因為「學」是一切德性之本,亦為人存在中一生首要之事。<學而>所教的道理,即人民百姓基本存在之道理——人類存在之道。

譚家哲教授對這段的詮釋為:「人對其所學而能為時代所致用,這不是一個很大之喜悅嗎?人生命的喜悅,首先莫過於能實踐自己所學,為其時代所用。……人生命之悅樂,這對人存在是多麼根本的。真實的快樂,人性的快樂,並非首先在種種僥倖的獲得上,而是在付出努力後,有所致用與成就而快樂。……人若學而沒有被用,於退隱而仍見同道之朋友之關懷與鼓勵,這不仍是生命中之快樂嗎?……若連這樣的朋友也沒有,而自己一生之努力,自己之心志用心,若這都不為人所明白,這樣的生命可以說為是最難過的。既無成就,亦無知己之友人。人其人格之真實,正就在這樣的生命時刻而顯。此時之自己,若對世界及對自己所作之努力絲毫無怨悔含恨之心,而仍能正面地對待一切,孔子說,這樣的人,不已是至為真實的人(君子)嗎?」

    這段話真是鞭辟入裡的修身養性之論呀!這樣詮釋文本,開示了人生所應為之道,尤其「仍能正面地對待一切」,著實不易的修養,可說把自己真正獨立於物外了,不受外界的影響而仍肯定自我生命價值,走自己的人生路,這樣的人真可謂人生道上踽踽而行的勇者,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悲觀的看法,能「正面」的看待萬事萬物,看待人生加諸於他之所為,而仍快樂無怨尤,這已近入聖之道了。

《論語》論述了很多學習的觀念,一般人的觀念中,學習都得有方法、內容、目的,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學者詮說:「志學於知天命;立於天命;不惑於天命;能知天命;順於天命;不踰天命的規矩。這是很恰當的註解,如此一來,孔子言論中有關於學的論述,就有了更寬廣的涵意,把人一生的學習點明了其真正的價值。

如果人們可以懂得學習真正該學什麼時,就不會汲汲於分數、名利、權勢等外物,而不明瞭學習本身就是找到自我。畢竟這些都無法代表什麼,分數更無法指涉人生價值。孔子所說的學習給了我們一個真正的指引,人生應該學的就是知天命,順天命。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歷程,有各自的學習課題,不限於課堂、課本的學習,更多的學習是存在各面向、各角落的,如學習愛、學習為人服務、克服恐懼、寬恕自己和別人、學習感恩……等等,所以說「人類的成長是自我認知、自我認同的過程,一定要有主體意識。」

孔子強調好學,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就是一種實踐的人生觀之學習,這句話主旨在「存在的價值之善而言」,就這個發攄看來,即說明任何學習都是往正道走,故要「就有道而正焉」;從相反方面來看學習,即是人存在的境況若不是很理想,個人面對這樣差的條件,其所為能否達到「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這樣的善,代表能否從事情中學習為事之道及做人之道,並且其所為符合「正」,這部分演繹了學習的真正面向,可謂振聾發聵之深意。

或有人迷失於「學海」之中,未能看清學習的本質,學習應該如孔子所言「知天命」,如果每人都安於自己,就不會有爭權奪利的社會亂象,人人走自己的路,大家都在「學」之中各自成長,生命就順著天命進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必執著、固執、順著生命之路往前走,放下我執也就能達到「反身而誠」,「萬物各得其所」確然是最好的學習,因此學習之道論到最後仍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最是佳言。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799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