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意識神曲》首部曲16
2017/12/03 23:04:17瀏覽480|回應0|推薦8

修行是修心,修正行為,修正思維,尤其在這價值觀剝落的時代,更顯重要!有些人的觀念已被帶偏到似是而非了,觀念不歸位,思想行為也會有誤差,這樣影響了自己的人生,更會影響到整體意識的發展!很重要卻不被重視!

16

    原來老母娘知道今天到的人多,要覺天行上課,盤古祖、三清道祖、濟公、觀音等仙佛也都在一旁等著開示,甚至派天兵天將把幾國領袖或重要人物於睡夢中叫來聽神佛們說法,希望藉由他們思想的轉變,促進地球和平與散發正能量。不過這部分只有覺天行一人知道。

    於是神尊們接連上場開示,對於各種問題從不同角度解說,務求大家能吸收觀念:

    人要修到像汽球一樣,怎麼撞、怎麼捏都不會傷到,像一個滾圓了、磨圓了的石頭,圓融處世。就是要修得神仙風範!」

    「一件事怎麼做,要用神性想法,不要用人性想法。用人性想法就又是名利、權勢的,只有神性才能大觀、慈悲心懷。人生中任何人可以帶走的只有福、業兩者而已。此生為帝王,下輩子也許只是個小工人而已,這是福業隨身最好的證明。這也是修行。」

    「我看到現在很多人都說吃素做功德,那我們修行也要吃素嗎?」頁見恭提出了疑問。

    「吃素是功德嗎?」覺老師問問大家,沒人反應,顯然大家都很疑惑。

    他先提出一個案例,讓大家思考,其實這是濟公上來開示的:

    「若吃肉是錯的,吃素才有功德,那濟公如何還能成就佛身?」

    「那怎會有此說?」頁見恭再問。

    「佛教要求不殺生而改吃素,是為讓人清心寡慾,這樣沒有錯。因為吃肉會引起人的口腹之慾,而無法專心修道,並不是指吃素這件事是功德。上天創造了這些就是一個食物鏈,只要不是刻意去吃不是給人吃的就可以了。」

    「很多人誤會,以為單單『吃素』這個行為就可以成就功德,若是心性、行為並沒有修正,還是批評、謾罵、惡言相向、沒有禮儀,也是枉然。嘴裡吃著素,眼睛看著肉食,心想著諸多的憤恨,抱怨、詛咒,對人的態度惡劣無禮,不知有誰認為這樣可以擁有功德呢?」眾人搖搖頭。

    覺老師接著又說:「當然有些人的確命格裡是要吃素的,或者有些人喜歡吃素或任何理由吃素都可以,但若以為吃素有功德而吃素,這已成了形式主義。

    真正的功德或修行都是出自內心,不要去想做了什麼功德,當心中意欲功德而去做時,便沒有功德,因為又是形式主義,完全沒有所求時,才有功德的可能

    修行的真正觀念是修心,一切從心修起,進而修正行為,這才是功果!」

    「照這樣看來,修行與吃素、念經、念佛號……無關,主要是修心進而修言行、做人處世。」頁見恭有一股開門見山的感覺。

    「嗯!開竅了!其實吃素強調的是『素心』,『素』是簡單、隨緣的意思,愈簡單愈歡喜,以前出家人托缽,就是隨緣、歡喜心,哪裡還能要求人家給素菜呢?當然是人家給甚麼吃甚麼不然就等著餓死啊!吃素強調的是心靈環保,而非外在環境,古代打獵農耕時代你說要怎麼不吃肉食那不就沒體力了,肉類裏頭有人們需要的營養均衡飲食更重要若沒有那顆心,吃素有甚麼用?最重要的還是那顆心!」

    「可以說明甚麼叫靈逼體嗎?」許珩這樣問,三清道祖說祂要開示:

    「無極天靈降自人間以後,受肉體之靈影響,不知修行以順利返回無極天,而使元靈傷心,於是元靈為了讓人憶起自己是誰?完成自己的天命,知道修自己的心,不要再陷入人心的慾望、貪、嗔、癡裡,便會讓人開始事業不順、身弱多病、感情不順、夫妻失和、窮困潦倒,甚至子女忤逆等等問題不斷出現,就是為了引起人去尋找原因,以便修回無極天。」

    「那麼我現在該怎麼辦呢?」「開始修行啊!」

    許珩聽了有點尷尬。

    「這不是白問嘛!答案都說那麼多了。還問!笨!」許珩在心裡叨唸自己。

    「修行回無極天乃龍兒鳳女下凡應科考的唯一目標,非如一般人的求名求利的人生,須得認清龍兒鳳女的人生目的,明瞭修行目的後,必須堅定心志,勇敢接受磨考,在磨考中修煉智慧,具足能力,則可望返回無極界,否則將失落於滾滾紅塵中。若能堅定修行之路,元靈也會襄助,仙佛更會點化,引領龍兒鳳女回無極天,只是此龍華科期乃屬極嚴厲之科考,不可大意。」覺老師「聽到」了許珩的心聲,便為他解圍的解說了起來。

    「當然修行過程中,酸甜苦辣,起起落落都有,這是要讓人知道珍惜。因為人懂得珍惜以後,始有權勢名利。人往往富貴顯達後,恣意妄為,不懂珍惜自身名、利、權而善用之,甚至陷入人性,陷入貪、嗔、癡的迷惘中,那最後只能如紅樓夢、南柯一夢般幻滅,到時後悔已晚了,因此身為富貴顯達者要修行更不容易。」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09287811